严子陵的羊裘

2022-11-22 02:43西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莽刘秀隐士

西 洲

余姚低塘的黄清堰村,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石牌坊,牌坊的正背两面分别镌刻“高风千古”“清节流芳”,并标明其“为汉徵士子陵严先生立”。“徵士”一词,指的是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这样的人物各个时代都有,当面临兼济与独善、专制与自由、服从与独立的矛盾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清静自守的道路。虽然,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动机、际遇、结局,有些人甚至在仕隐之间游移转换。余姚人“子陵严先生”就是秦汉隐士中的一个典范。

“严先生”名严光,又名严遵,“子陵”是他的字。关于他的行迹,史料上记载得少,且漫漶不清,以至于有些人将他与西汉后期另一个也叫严遵(四川严君平)的同名隐士混为一谈。

作为一名隐者,严子陵看上去是较为纯粹的。他的不仕,无关乎对世事盛衰的判断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因此就跟“避祸”不太相干。如果说当初“王莽数聘,抗节不行”(《三国志》引《会稽典录》),他不仕王莽的行为或许缘于他对王莽权力正当性的质疑,那么,对于光武政权的中兴盛世,他显然是认可的。他的不仕,更无关乎对君王品格的不信任和君臣能否鱼水相得的顾虑,因此也不能说是源起于这类“前瞻的忧患”。他与光武帝刘秀曾经早年同学,彼此欣赏,有过“他日勿相忘”之约;而刘秀本人,求贤若渴,奖励名节,尊敬与优待有才学的知识精英,对严子陵更是格外垂青。从《后汉书》记载的几则故事里,很能看出严子陵在皇帝刘秀面前的自在放旷。他说过两段非常著名的话,一段是通过侯霸转述的。侯霸与严子陵旧日有往来,严子陵被邀到洛阳宫中时,侯霸已担任尚书令、大司徒的要职。严子陵说:“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要(腰)领(脖子)绝”,意思是丧失性命。这话说得有点狠,但却是治国理政的要义。刘秀知道后说严子陵“狂奴故态”,打心眼里是称许的。另一段话是直接说给刘秀的。刘秀来馆舍看望躺卧床榻的严子陵,用手摸着他的肚腹问:“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严子陵过了好久张开眼睛回答:“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从前唐尧以德治天下,江湖上尚且还存有像巢父那样听不得尘间俗语的盛世隐士,君王您又何必强人所难呢?刘秀一叹再叹。他可以与严子陵彻夜卧谈,甚至严子陵的腿脚都可以搁压在他的身上,令掌管天象的太史官惊呼“客星犯御座甚急”,却无法将严子陵留在身边,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

不过,由于二人的这层关系,难免让人揣测作为隐士的严子陵是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就有人拿严子陵的羊裘来说事儿了。史书里载,刘秀当了皇帝,渴慕贤才,遣人满世界地寻找严子陵。有人在齐国发现了“披羊裘钓泽中”的男子,果然就找到了他。身披羊皮袄在泽畔垂钓,这样的行为很可疑吗?为了表明“披羊裘”的特异,有人解释说是反穿了羊裘,还有人说是反季节穿了羊裘。袁枚《随园诗话》里引了这样一首诗:“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意思是说严子陵还是“有心”了,即便不慕富贵,不贪权力,却也还有忘不了的修名。陆游也有一首诗里说:“我比严光胜一筹,不教俗眼识羊裘。沧波万顷江湖晚,渔唱一声天地秋。”

其实不必纠结于“有心”还是“无心”,不必耿耿于“羊裘”与“蓑衣”哪一个才是隐士的标配,严子陵一辈子崇尚自由,忠于内心,适性任情,不惧权贵,完全值得敬重。

当然,严子陵与刘秀,也毕竟是彼此成就了的。前者映衬了后者宽厚待人的雅量,后者烘托了前者鄙弃禄位的境界。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盛赞严子陵的品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猜你喜欢
王莽刘秀隐士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刘秀苦寻同窗
改朝换代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