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音乐审美的因素及对琵琶演奏的启发

2022-11-22 11:18高莹清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琵琶音乐

高莹清

音乐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音乐本质与内在规律的学科,“美”是音乐的固有属性,音乐审美则是人对于音乐美的感知与审视。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琵琶艺术因美而存在,又因人们审美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审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人丰富而立体的审美。在感知音乐美的过程中,人的审美得到塑造,并在演奏中将自己的审美表达出来。

一、地域因素影响人的审美

我们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所在地域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着各种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民族、语言和习俗具有多样性。千百年来,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不同地区的文化演进与经济发展,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音乐的人。

(一)地域经济文化对音乐审美的影响

地区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会影响人的音乐审美。经济发展相对领先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演奏者、优秀的文化产业创业者、优秀的教育者去当地就业,这些城市音乐会场次多,演出规模较大,拥有较多高校,音乐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等,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欣赏音乐,这为大众音乐审美的提高提供了条件。音乐审美的提高使得人们普遍更加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技能普及率较高,学生们容易通过口耳相传,找到较为专业的老师,这为音乐的普及和启蒙提供了便利。反之,如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规模较小,很难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去当地就业,甚至很多冷门乐器鲜为人知。举办大型音乐会的机会少,地区内欣赏音乐的氛围不够浓郁。若大众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不到音乐会和大规模的比赛,会对审美的培养非常不利。在听不到优秀音乐作品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好听”这个概念始终是模糊的,只能依靠老师的示范指导,网络上的演奏视频,在练习中不断改错,不断调整,审美的培养只能曲折而艰难的进行。

当然,随着我国音乐的普及教育,自媒体时代网络视野的开阔,交通更加便利,知识水平差距渐渐缩小,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音乐进入大众视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培训,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音乐审美研究中,中国的音乐市场也在逐步向国际接轨。

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民族音乐发展欣欣向荣。以琵琶艺术为例,大众音乐审美的发展与该地区历史文化和音乐普及率密不可分。山西是我接受琵琶启蒙的地方,它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灿烂的戏曲文明,以及长久以来产生于农耕生活中的各种民歌。追溯历史,有善于演奏琵琶的山西籍诗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在叙事长诗《琵琶行》中,他对琵琶演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下琵琶演奏技法、琵琶女的动作神态、琵琶的音色特征与乐曲的起承转合,他与琵琶女产生共情,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还有同样生活在唐代的诗人王维,当年岐王要王维以才艺吸引公主,王维便弹奏一曲《郁轮袍》引得众人赞不绝口,《郁轮袍》是琵琶武套中的一首曲目,表现的是垓下之战中楚霸王战败的故事。发展至今,琵琶在山西拥有着很广大的市场,人们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推动着该地区大众音乐审美的发展。千余年间,中国大地上琴音不辍,余音袅袅。另外一座城市拥有着更高的琵琶普及率,培养了很多位琵琶演奏家,那便是中国琵琶之乡——辽源,多年来举办“辽源杯”等琵琶大赛、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周显顺对于琵琶技术教学深入的研究也促进了辽源琵琶演奏水平的提高。辽源推动着琵琶艺术的发展,为琵琶教学与演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地域经济文化影响着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地区经济文化。

(二)地域音乐风格影响音乐审美

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也是影响大众审美的因素之一。我国按照民族音乐风格划分,一般有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内蒙、新疆、西藏十个分类。在漫长的发展中,不同的地形特征及社会文明,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地域相近的地区,又有诸多风格上的相似。人们在出生时基因所带,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域音乐文化,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的审美基石。每当在外的游子听到自己家乡的音乐,都会格外亲切与激动,随着旋律哼唱,随着节奏律动,难以抑制自己深切的情感。这便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审美,对某种音乐风格的认同。

现如今有一批活跃在舞台上的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的创作曲,如赵季平的琵琶协奏曲《祝福》,曲文军的琵琶协奏曲《高原魂》,任鸿翔的琵琶独奏曲《渭水情》,周煜国的古筝曲《云裳诉》,周展的古筝曲《秦土情》等,他们借用陕西民歌、戏曲与鼓乐的音乐元素,融合了传统弹拨乐器滑音、甩腔、微分音的表现手法。乐曲慢板凄楚动人,千回百转,快板激越雄壮,极富感染力。这些作品承载着作曲家演奏家们对故乡深切的情感,使得陕西音乐风格在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对作曲家的创作影响深远,陕西音乐对悲伤的表达,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琵琶源自西域,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琵琶在表现西域风格的作品时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脍炙人口的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便是由王范地自新疆民歌改编而来;杨静创作的《龟兹舞曲》运用极具特色的推拉吟揉展现古龟兹国的音乐特征;由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移植而来的琵琶曲,运用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素材,用琵琶极具颗粒性的音色更能展现出塔吉克人民纵情歌舞的欢愉氛围。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鲜明而极具特色,经过一代又一代作曲家演奏家们的努力,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给音乐的舞台增添光辉。地方音乐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创造美学价值,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风格。

二、培养方式塑造人的审美

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诗中写到“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人类音乐审美的形成亦是如此。人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培养方式是决定其音乐审美的又一因素。

(一)以审美为指导的技能培养

我国的音乐教育培训,多以音乐技能教学为主。过于重视技能的培养方式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花很长时间去学习一首曲子,努力练习和模仿,而演奏效果却不尽人意——音乐听起来并不丰满,像是空洞的音符堆砌。这是因为在其学琴的过程中,没有树立起审美意识,没有带着对美的思考来面对音乐。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参加业余考级的琴童身上,有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学生,也存在缺乏审美意识的问题。

以审美为指导的技术培养,会成为学生养成良好音乐审美的有利因素。技术是演奏的基石,有良好的基本功,才能支撑起更丰富的音乐表达。良好的技术训练,不是单纯的手部动作,而是手、脑、耳共同协调,“手”是手型动作的规范,“耳”指的是听觉对于音色的辨别,“脑”是指要以审美为导向来学习音乐技能。审美是音乐学习的主线和旗帜,从初学者奏响第一个音符开始,就要树立音乐审美的概念,追求音色的美感,即使最简单的音符也要产生良好的听觉感受。但手、脑、耳三者的协调并不是一件易事。通过正确训练,技术的提高可以显而易见,而音乐审美的建设,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长久积累才能初见雏形。

(二)家庭氛围影响人的审美

家庭作为人成长和发展的起点,家庭的音乐氛围会对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音乐氛围浓郁的家庭,成员们能在广泛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亦或歌舞话剧、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己的审美偏好,寻得自身喜爱的艺术风格,在生活中表现出对于音乐浓厚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个人的审美偏好,也会影响到伴侣或孩子的审美,所以同一家庭中的人,常常有着相同的审美志趣。

(三)审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而言,需要有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的能力。虽然高校有开设有关于提升音乐审美和素养的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文化的积累,是一件持续发展的事情,音乐从业者需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养成不断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更宏大的眼光去解读音乐。音乐的研究,总是会与时代、人类、哲学相结合。在文化的不断积累中,演奏者将会更加追求音乐的意境与内涵,挖掘音乐语言更深层次的表达,而非舞台上浮夸的动作造型。演奏者应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拓宽自身艺术视野,勤于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个民族艺术审美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百姓的审美从“画的像,弹得快,唱的高”,要过渡到寻求“真、善、美”的自然审美趋向,需要经济、文化、时间等多方面的积淀,社会的进步带来音乐的发展,音乐的进步带来大众艺术审美的提升。

三、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琵琶演奏的启发

琵琶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展现出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儒家道家的音乐思想,都在琵琶艺术中有所展现。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审美的角度解读琵琶艺术,会对我们的演奏有所启发。

(一)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天地万物皆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中华大地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使得人民对于天地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时刻体现于音乐文化中。音乐源于自然,琵琶的演奏,从基本指法到复杂的音乐处理,无论听觉或视觉,皆应从自然美的角度出发。

琵琶的基本手型“半握拳状”是人在松弛状态下,合乎生理自然的手型。右手各种技法如弹挑、轮指等,都是在自然手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符合美学的基本功练习,应强调音色、均匀、稳定性、运动轨迹、力的方向,而不能过分强调“用力”“发力”这样的概念。

在古代哲学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阴阳。如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古人将很多自然界的人、事、物赋予对立统一的观念。琵琶的演奏中也蕴含着阴阳:右手弹挑发出的实音与左手打带发出的虚音、右手技法中点与线的结合、节奏的紧凑与自由、音量的强与弱、情绪的喜与悲等,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如在刘德海创作的曲目中常用到“正反弹”的技法,向外为正弹,向内为反弹,正弹音色圆润,反弹音色略尖,两种演奏方式塑造了音乐的更多变化;如《霸王卸甲》中,有对战争场面激烈的叙事描写,也有楚歌与别姬中令人肝肠寸断的抒情描写。阴阳源于自然,在演奏中,对比变化应处理的自然流畅,听觉上有和谐之感,不可过分夸张刺激,不可为了产生变化而变化。音乐的处理若想达到自然美,应合乎中庸之道——调和折中,过犹不及。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发力却不紧张,松弛而有控制。

(二)丰富多样的听觉体验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铸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音乐,市民音乐,宗教音乐,琵琶的各个流派与不同曲目风格,无不体现出音乐审美的多样性能给音乐发展带来动力。

琵琶的演奏若想真挚动人,便要使观众产生丰富多样的听觉体验。琵琶指法复杂,技巧繁多,在音乐表现上十分具有张力。琵琶本身是一件包容性很强的乐器,发展至今,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为演奏者,如何利用好琵琶能发出多种音色的特点,来表现多种音乐风格?我们从技法运用和审美风格两方面进行讨论。

技巧服务于音乐,同一指法在不同风格的曲目中,甚至在一首乐曲不同的段落中,其展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弹挑有符合不同曲目审美特点的音色:有圆润而绵长的弹挑多用于文曲中,有坚实果断的弹挑多用于武曲中,也有充满颗粒性律动感的弹挑用于快速技巧中。轮指亦有不同的演奏方式:节奏鲜明的板式中,可以通过每拍定数轮的方法来稳定节奏;在散板或抒情的段落中,可以有像弦乐拉弓一样接连不断的轮指来服务于旋律。左手打带和右手半轮等装饰音,合理运用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乐曲更加形象生动。

如何选择恰当的音色,除了演奏者自身经验外,乐曲的审美风格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演奏者在演奏曲目之前,先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切入,思考乐曲审美风格,提升自身审美认同感,继而选择合适的音色处理与情感表达,力求展现乐曲风格的独到之处。演奏者在展现作品多样风格的基础上,还应养成自身演奏风格和审美偏好,摒弃一首曲子“千人一面”的演奏。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追求音乐审美与演奏风格的多样性,给予观众丰富的听觉体验,使演奏更具有艺术性。

(三)理性的音乐表达

人们常认为,西方古典音乐具有理性美,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但这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概念,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也有对于理性的表达,比如儒家思想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情绪的表达应理性克制,过于刺激的情绪体验反而会破坏艺术本身。

能打动演奏者自身的音乐才有可能打动观众,乐曲的音乐处理与审美风格的表现,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过程,我们不妨站在乐曲之外,以一种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文化,以一种更艺术的标准去要求音色与质感。例如在演奏彝族风格的曲子如《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时,可以先了解彝族的节日文化,聆听后分析彝族乐曲的音色特征,欣赏彝族舞蹈的风格与律动;在演奏广东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出水莲》时,了解潮州音乐的独特律制,如何运用不同的推拉吟揉来表现韵味;在演奏陕西地方风格的《渭水情》时,了解陕西方言腔调,学习秦腔中对于陕西音乐原汁原味的表达;在演奏传统武曲《霸王卸甲》时,了解楚汉争霸的历史故事,欣赏戏曲、影视、舞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中“项羽”是如何表现的;在演奏《大浪淘沙》时,了解作者华彦钧的生平,理解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慨叹;在演奏《天鹅》时,应知道刘德海的作品对于技法有哪些要求,感受人生三部曲的艺术手法与思想境界;在演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时,了解塔吉克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聆听不同乐器对于同一首作品的表现,感受“技巧服务于音乐”这一要求……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乐曲的表达才能合乎逻辑。把握好主观感受与客观表达的统一,演奏才会形神兼备,富有和谐美。

结 语

“审美”是当代艺术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人作为社会的中的人,总是接受着该时代背景的影响,无论其赞同亦或违背,他的审美总是与时代密不可分。音乐审美的养成,并不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之中,家庭、老师、社会、时代共同铸造着每一个个体,教授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者有意无意的模仿,每个人接受到的美学思想,又会从他的审美偏好中表达出来。所以时常我们弹琴,像是在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我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我们的师承与审美风格,一览无余的从琴声中表现出来。对于影响音乐审美因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理解自身审美偏好,理解乐曲音乐风格,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在美学思想下诠释音乐。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落实“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终有一天可以达到人人都欣赏艺术,人人都能感受到艺术之美的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琵琶音乐
我和我的琵琶
陈雯雯 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琵琶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音乐
“琵琶”和“枇杷”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