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2022-11-22 12:46周沐君
中学语文 2022年2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高中生

周沐君

纵观现阶段高中生的散文阅读学习情况,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并未掌握散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存在盲目性阅读、浅显性理解、感悟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高中生的散文阅读学习效果,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并积极探索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征

1.活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是最灵活、自由的文体。散文的自由灵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选材内容自由、范围广泛,可以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可以是天下大事,可以是花草鱼虫,也可以是翱翔于天空、宇宙中的种种;第二,表达方式灵活自由,灵活多样,可以叙述、抒情、议论等,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在叙事中夹杂着议论,也可以在抒情中叙事,甚至可以同时在一篇文章的写作中融入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第三,结构框架灵活自由,散文不受到固定写作框架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文法,可以随着个人的情感、思绪变化而随意地书写。可见,“活”是散文这一文体最为突出的特征。

2.真

散文的“真”主要是指其描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情感,而小说、戏剧等文体塑造的人物是虚拟的,在情感表达等方面为了渲染气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采取夸张、虚构等写作方式,因此,相比于小说、戏剧等文体,散文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上都更加具备真实性,是对作者真实心理情感的表达和再现。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用故乡的秋天景色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怀念之情,可以唤醒读者对美的追求以及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但是这里的“秋”并不只是我们理解的家乡的秋天,同时也是作者的“秋”,作者利用悲秋情节侧面表达了自己用消极与积极的态度留下纠结与战斗的痕迹,反映了作者的落寞情绪,这就是散文的真实情感流露。

二、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1.读

(1)课前读。课前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见面”,想要在学生初次阅读文本中感受到作品原汁原味的内涵与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前,查找作者信息,搜索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的阅读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深度。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为例,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搜索相关的信息,了解《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 年7 月,那时正处于革命失败的阶段,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虽然内心期待投入战争,抵制反动势力与侵略者,又做不到弃笔从戎,一直处于压抑、自我矛盾的状态下,在这篇作品的创作中希望寻找一片宁静,但是却又不得。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信息之后,再进行文本阅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让学生从教师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或分段朗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同伴的互动下,真正地融入到作品之中,再对重点段落作仔细品读。如《荷塘月色》中的重点段落是第4、5、6 段,那么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阅读与分析这三段,在分析与鉴赏中了解到作者所勾画出的荷塘美景,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表达的淡淡的哀愁。

(3)课后读。课后阅读是让学生通过再次阅读,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的散文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读”的这一个单项层面上,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后阅读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如写一写读后的感悟,或仿写课文,选择身边美丽的景色完成写作,以强化散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品

品析散文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是散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言是散文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在散文阅读中想要了解文本内容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在散文阅读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可以让学生逐渐地接近文本,获得整体的感知,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实现有效的链接,以获得情感的共鸣。

如,在《故都的秋》一文赏析中,通过对文本语言与情感的品读,可以从中体会到悲凉的故都秋景,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阅读中,通过对其语言的品鉴,可以发现作者在故事描写中主要运用了讽刺的语言手法,更加凸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散文的语言,可以从遣词造句入手,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作者在每一个词语、句子上的精心雕琢。以《荷塘月色》第5 段内容中的语言运用为例,这段是作者对荷塘景色描写的重点,读者可以从这段的阅读中感受到荷塘月色的优美动人。譬如:“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阅读这句话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比较:“这句话中的‘泻’能不能改成‘照’或‘漂’?”通过对用词的替换,学生会发现用“照”和“漂”的效果明显地相差很多,“照”字的使用会让荷塘美景的表述过于直白,“漂”字也难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而“泻”字则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动态感,似乎赋予了月光以生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了月光一泻千里的画面,“月光”与“流水”相互照应,创造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品读能力,学会在散文阅读中发现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善于抓住优美的、华丽的辞藻,同时也能从朴实无华的语言品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以此提升高中生的语言品鉴以及文本解读能力,促进高中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3.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散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感悟到作者在文本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首先,抓准文眼。文眼是学生探索文本情感基调的核心要素,散文虽然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但不是天马行空的。一般散文的文眼会安排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故都的秋》一文的文眼是在文章的开头,“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开头作者就用“清”、“静”与“悲凉”点明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后续的描写则是通过“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五幅图,进一步地解释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秋是冷色调的,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悟埋下了伏笔。

其次,深入分析文本,实现情感的共鸣。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为例,在文本的分析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毅然预订《莽原》杂志”“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并遇害”等事件,让学生从中悟出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嫉恶如仇、乐观坚毅、有责任心、英勇无畏、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人,引领学生从散文的文本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人物的优秀思想情感熏陶,促使高中生争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发挥出散文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总之,散文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精心研读散文的特点及有效教学方法,引领高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细致地挖掘语言之美、体会文本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设计符合学生散文阅读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促使高中生的散文阅读学习能力获得提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高中生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