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的教学反思

2022-11-22 12:46申承钰
中学语文 2022年26期

申承钰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作文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哲理性,所涵盖的要素非常丰富,导致很多学生对题目中所给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在提出观点时,常会出现以偏概全、思路混乱、缺乏新意等情况。实际上,要想真正读懂材料,需要充分挖掘材料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作文不会偏题,还可力求脱颖而出。下面以2022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为例,谈一谈如何充分挖掘材料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试题回顾与分析

试题回放: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见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会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该试题充分围绕本手、妙手、俗手的关系展开阐述。先是分别介绍三个术语的关系,提出初学者正确的学棋步骤;接着指出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的不良现象;最后提出观点,本手是妙手的前提和保证,忽视本手难免会下出俗手。

大多数考生读题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学习经历,尤其经过高三一年紧张的备考,更能体会到“本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从题目中提炼核心观点并不是特别困难,根据“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可以自然联想到“基础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等,但是这类作文最大的难度在于,学生在论证时,需要将论据运用得新颖独到,论证方式高妙,因为相关主题的名言、著作、事例实在是不甚枚举,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如《谏太宗十思疏》《劝学》。学生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不断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正、反实例,挖掘材料内涵,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高水平的立意。思维活跃的学生可能会联想到道家学派的思想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三手”有关联的历史、现实素材。所以,综合来看,此次高考作文不容易写偏题,但是要想获得高分实属不易。

二、关于作文思维拓展的思考

1.巧妙构思和立意

如果整篇文章都是要论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取得高的成就”,就基本是围绕“基础的重要性”展开,那么,分论点难以区分。这时候,要特别注意材料当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分号”。最后一句包含了两层更细微的意思:本手既是妙手的基础,也是避免俗手的重要保证。基础扎实的人,既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创新,也不会因为创新导致失误,可以将自己的错误率降到最低。这样抓住材料的标点,打开思路,多向思维,可以获得两个分论点。

一般来讲,作文有三个分论点会使论证比较有力。前面已获得两个分论点,因此还缺少一个分论点。在前面两个分论点中,我们只着重议论了“本手”和“妙手”、“本手”和“俗手”的关系,因而可以进一步思考“妙手”和“俗手”之间的关系:在基础不牢的情况下,即使暂时下出“妙手”,最终还是会弄巧成拙,从全局意义上讲,暂时的“妙手”可能就是导致最终失败的“俗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打好基础,还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大局意识,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更进一步对“热衷于追求俗手”的初学者进行批判,如果他们能够树立全局观念,就会重视起本手的作用。也就是说,本手是决定全局成败的关键。这样,我们的立意就不限于“本手是妙手的基础”了,而是将“本手”“妙手”“俗手”进行综合考虑,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结论:本手是整盘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所在。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新的立意,如“立足本手,大局在握”,“顺本手之自然,走人生之大道”。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进行验证。“守正创新”中不管是“守正”还是“创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下好整盘棋,因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蹦得更高,通过适当的守正,将创新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效果。如果要从反面论证,可以这样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并不反对在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创新,但是一味追求创新而无视学习本身,是万万不可取的。在初学阶段,我们更应当注重打好自身基础,厚积薄发,为未来的创新积蓄力量。”

有不少考生把“本手”单纯理解为知识本身,单纯的基本功。其实知识本身要转化为妙手,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学习者必须掌握这种转化的规律。题目中“一般来说,对本手的理解深刻,才可能会出现妙手”,强调要对本手“理解深刻”,而且说的是“可能”会出现妙手。这样的“深刻”从何而来?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来自于孜孜不倦的求索,注意这种思维的探索是服务于本手的,而不是为了刻意求异、求新,“妙手”也应当是下好“本手”之后的水到渠成。可见,除了关键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当中限定性的修饰词,我们也要格外关注。

2.多维度运用论据

高考作文不仅考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考验其综合思维能力及素养,考察其价值观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考生在写作文时,要充分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调用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让论据更加充足、新颖、有力。

以下就是搜集论据的几个维度。

(1)从时间角度看,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前的人和事,或多或少会给你一些经验和启发,选用进来会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体现出扎实的知识积累;最近接触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写进作文会让你的论据更加接地气;对未来的关照和展望材料能让你的文章面貌更加积极,体现出一定的发展观。

(2)从学科分类看,可以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伦理、道德、政治、法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与别人使用的论据高度类似,论据更加多样化,与论点的融合性更强,视域宽广的论据群更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3)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说,可以是单个人的经历,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经历,可以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考虑,也可以从国家的发展全局、大政方针考虑,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之道,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甚至可以是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学生在进行论证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充分灵活地运用论据。作为议论文,我们希望看到表达严谨的、逻辑强性的、具有思维张力的论述,看到更多整饬有力的妙语,义正词严的雄辩。不可忽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在文章中的运用,特别是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语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此次高考作文的结构安排并不是特别难,有以下几种可以参考。

首先,所有可能的文章结构,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在作文中,先引用材料,分析材料要义,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然后围绕中心观点进行分条论证。另外一种,是作者先将材料的意义划分为好几层,并提炼出中心观点,在写作时,将不同层面的材料内容划分在不同论点下,作为论据逐次展开深入的剖析,段落之间体现为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层层深入,从而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如果对某一领域研究较为深入的考生,可以只运用一个复杂的事例,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与材料环环相扣,进行辩证论证。但如果平常的知识积累广而不精,建议使用多样化的论据进行排比论证,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失分的风险,得分尽量往高走。

三、复习策略总结

1.以训练为导向进行积累,在训练中不断修正

很多学生,经常会抱怨:似乎平常积累的许多作文素材,到了真正考试时派不上用场,而且积累是永无止境的,很容易让人疲劳倦怠。所以,我提倡建构以训练为导向的积累体系,比如,从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文体、写作方法,需要对什么样的主题有话可说,需要在高考时达到什么样的作文水平(设置下限)出发,帮助他们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平时的练笔中,启发他们自觉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由此提高积累效率,此外,修正也是提升作文水平的必经之路,修正就是文章的升格,是推动作文进步的强大动力。很多学生会困惑:为什么我写来写去会一个水平?就是修正出了问题。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才能改变固有的习惯,比如语言表达习惯、思维逻辑习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习惯才能得到真正的更新。不然老师虽然提出了学生文章中的问题,但是学生没有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这样的“更新”只是流于口头的交流,没有落实到纸笔上,学生就无法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在脑海中固化下来,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创新,所以下次写作还是不知该如何下笔。

2.注重平常课文讲解中对议论文方法技巧的解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劝学》《师说》《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等优秀的名篇,教师除了要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讲解,还要着重对议论方法、论证思路进行深度的剖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精髓,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通过分析比较主题相似的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差别,从而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写作要领。

3.定期印发有关时事热点新闻的优秀时评

印发有关哲学感悟类的优秀文章。高考作文的特点一是立足于当下,紧贴实际生活;二是在考察学生基本的价值观之余,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了解时事热点新闻,提升思辨能力对于学生作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在平时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在考场上有良好的发挥。老师不仅要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还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材料的妙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积累更加有效。

4.进行专题复习

比如,学习更细致多样的论证方法,学习一材多用的写作方法,学习把相同相近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区分、科学合理的归纳,从而在论证时选取更贴切的材料,使得论据充实合理、论证充分严谨。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论证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整理,然后集中展示,让学生查漏补缺,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对所遇到过的题型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辨析它们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讲授常用的技巧,如在文章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充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运用历史事件、传统文化,提升文章论述的厚度与深度,如恰当运用已学过的课文材料,使得论证鲜活而有深度。以2022年新高考全国一卷为例,对于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作文时立意都不是很难,但是挑选鲜活的论据,论据运用得出类拔萃,实属不易。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题作文训练,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拼搏精神等,如文化、教育、工程、科技等,还可以专门积累社会事件、名人名言与名著的中心要旨和经典语段。

5.重视议论文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一般化的指导

(1)加强作文立意的训练。因为考场作文特别考验学生的灵活机动能力,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确文章立意,一是不能跑题,二是要尽可能立意深刻,在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由此更胜一筹。所以教师平常可以用一些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题目,或是将饱受争议的社会热点新闻编成题目,课堂上掀起“头脑风暴”,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想得、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都给予以充分的肯定,力求作文课气氛很活跃。

(2)重视论证思路的归纳和总结。议论文中论据的使用,论证语言的提高,中心论点的确立,都是比较好训练的,但是论证思路即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太容易提升。特别是将论证引向深入时,或要联系现实生活,或要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加以辩证地分析,使得文章立论更加严谨有力,或者提出一些合理的方法建议,表达对未来的展望和信心,可行的观点往往更具有说服力,论证思路体现考生的思维清晰度、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3)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相同的论据,学生的论证方式、语言表达,都是不同的,对于优秀的作文,可以向其他学生推广。平常帮助学生积累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语言质量很好,通过分析、借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果能做到“豹头虎尾”,语言干净利落而又掷地有声,定能让阅卷老师好感倍增。

6.高度重视大型考试作文评讲

老师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待作文。教师要充分备课,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断加深对作文题的理解,思考高妙的立意,寻找优秀的写法,留意写作中的障碍,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讲解时,要与近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结合,比如近期的素材积累,近期遇到的相关题目,近期教授的写作方法等,这样学生更能灵活地嫁接,感受到素材积累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应试能力,提升作文的信心。此外,老师要勤于写高考作文,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高考作文的研究,从而树立大局意识,站在高考的角度,看待平常测试的作文题,制定科学实际的复习计划,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复习,应当力争站在教研队伍的前头,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不是内卷中的被动者。教师只有亲自写高考作文、平常的应试作文,才能深刻感受到高考作文之妙,充分了解作文题中的障碍、难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指导学生时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与时俱进。

7.平常的作文阅卷以暴露问题为导向

一般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会直接打分,这样会让他们保持一种紧张感,高度重视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如果后一次的分数比上一次高,他们会为自己的进步而兴奋,积极主动地找出分数提高的原因,如果后一次的分数不如上一次,他们就会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弥补不足。因此,我觉得平常的作文阅卷打分,公正客观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评阅作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评分标准很难把握好。一般情况下,我打分会比较严,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会做详细的批注。有时,我会和办公室的同事,交换互改两人所教班级的作文,在交流中有更多的收获,这对接下来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