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意境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11-22 07:18魏田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情境创设阅读教学

摘 要 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是许多优秀教师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追寻教学意境,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对话交流、拓展延伸三个方面去探索:通过音乐、画面、谈话等多方面进行情境创设,营造教学意境,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文本场域;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创生教学意境,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回归生活,从教学意境走向生活意境,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感受教学与生活融合的魅力。

关键词 教学意境;阅读教学;情境创设;对话交流;生活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10-0032-03

李如密教授对“教学意境”作出这样的界定:“所谓教学意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象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艺术世界。”[1]教学意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情,依托文本,精心设计,预约生成,努力追寻教学意境。笔者试从情境创设、对话交流、拓展延伸等三个方面谈谈教学意境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融入文本场域

教师根据文本本身蕴含或隐藏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谈话等多种方式预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场域,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实现“人境合一”的教学意境。

(一)音乐创境

音乐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适合的音乐可以营造一种教学意境,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的想象世界与学习的磁场中。特级教师何捷在教授《冬阳 童年 骆驼队》导入新课时,是这样通过音乐创设情境的:

师:(播放背景音乐《童年》)请大家回忆,小时候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生:捉螃蟹,捉知了,裤裆开叉,吃冰糖葫芦,口香糖黏住头发……

师:每当大家回忆起童年时,脑海中一定能够浮现起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一个个和童年关系密切的词语就会跃然出现。本课作者——台湾作家林海音回忆童年时,脑海里就出现了三个关键词,大家一起读读课题。[2]

上课伊始,当《童年》的音乐响起,学生已随着音乐的旋律回到了小时候。师生交流着小时候难忘的事,课堂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教学意境自然形成,从而为《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画面创境

教学意境是一种模糊教学艺术,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审美素养等原因不能深入理解文本时,教师可借助画面,寓情于景,引导学生走进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石灰吟》时是这样借助画面为学生创境的:课始,教师播放了一段石灰制作的视频,学生看了石灰石开挖的过程大受震撼,结合古诗中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畅谈感受,有效地融入画面与诗歌相融而产生的教学意境中,感受到石灰经历炼狱般磨砺仍保留“清白”的精神品质,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诗句的意蕴。

(三)谈话创境

教学意境是教师精神高度自由状态下的创造[4]。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课堂谈话,打开学生的思维,激荡学生的心灵,创造出了独属于师生的全景场域。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山居秋暝》一文时是这样与学生谈话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最能够让王维留下来的是哪一句?

生:我觉得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因为明月在松间照耀,这让人感到很宁静;清泉又为他奏响了优美的歌曲。

师:想象一下,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怎样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潺潺,用叠词,马上就美了。

生:轻快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师:很可爱。

生:淙淙地流着。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清泉,应该是静静地流着,没有一点声音。

师:哦,你觉得静静地流更美?

生:是的,明月松间照,是静静地照,清泉石上流,也应该是静静地流,说明山中的夜晚特别地安静。

师:很好,同学们,古人说“诗无达诂”,每个人对诗句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清泉石上流”,不管是有声音还是没有声音,都衬托出山的宁静与人的悠闲,对吧?请把这两句再念一遍。[5]

薛老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充分尊重学生对诗文的独特理解与感受,无论是潺潺地流、轻快地流、叮咚地流、淙淙地流、静静地流……教师都在静静地倾听,巧妙点拨,引着学生们漫步山间,看明月洒照松间,听泉水石上流淌,感受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

二、对话交流,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对话是教学意境的生发点,通过对话交流获得的意义远远胜过直接告知的意义。

(一)生本对话,培养多元解读能力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采用反复的手法,一唱三叹,来营造意境。重复的过程就是营造意境的过程,意义在重复中生发,意义在意境中被读者领悟。[6]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反复品读感悟,就是要营造“教学意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牛郎织女》之前,给学生下发了“预学单”,让学生有足够的质疑空间和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牛郎不叫‘羊郎呢?”“牛郎和织女不顾身份地位的限制结为夫妻,这体现了古代人什么样的追求呢?”等问题。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让学生小组合作,反复品读感悟,自主汇报答疑。有的学生认为牛是一种勤劳的动物,而牛郎每天很辛苦地放牛,不怕吃苦,所以他叫牛郎;有的学生认为老牛代表生活中待人诚恳、很忠诚的这种人,老牛的性格也代表牛郎的性格,所以换成“马郎”“羊郎”说不通。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问题,窦老师没有放过,反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反复读,然后自己答疑解惑。事实证明,学生确实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对牛郎为什么不叫“马郎”或者“羊郎”有了独特的理解,也对牛郎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生生对话,锻炼思辨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得到的结果或结论,它只是一个对象性的目标,丢失了过程价值;而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收获更多的意义。[7]一位教师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播放渔夫抓住鹬和蚌的视频,让学生依据情景配音,引导学生在视频营造的教学意境中理解寓意。视频播放到渔夫抓住鹬和蚌,鹬蚌挣扎时,围绕着“鹬蚌应该相争吗?”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交流,最后教师阐明自己的观点“相不相争应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要审时度势”。教师通过播放“鹬蚌相争”视频,营造教学意境,让学生给动画片配音并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朝向“该不该相争”的讨论,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从而感悟到寓言的巧妙之处。

(三)师生对话,激发情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教学意境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学意境中纯洁、真挚的情感是一种高尚情操的表现,是一种美德。[8]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情感深处,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与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而起伏。对于《麻雀》一课中的“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特级教师薛法根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的:

师: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生:老麻雀的勇气。

师:这种勇气源自哪里?

生:这种勇气来自它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生:这种勇气来自对自己孩子的爱。

师:“爱”能产生什么?

生:产生勇气!

生:产生对抗敌人的力量!

师:所以,这种强大的力量其实就是——

生:爱的力量。[9]

师生的对话激发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洗禮,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三、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语文

(一)写作延伸:由输入到输出

意境追求的不仅是眼前的美,更有心中的妙。[10]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就是这种境界。写作可以抒发心中的妙,延伸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一位教师在教学《丁香结》一文时引导学生欣赏丁香花的美,感受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接着迁移到对生活中的花的欣赏和感悟。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体验身边所遇到的美,特别安排在当堂模仿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小练笔时播放合适的轻音乐。轻柔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带来了美好轻松的感官体验,他们笔下的文字较以前的小练笔有了更生动的画面感。如:

①校园里,马路旁,小区内,处处可见桂花树。桂花金黄如米粒大小,悄悄然藏在繁茂碧绿的叶间,让人总是无法留意到它到底是何时开花的。但桂花香味浓郁,特别是在深秋的夜晚,凉凉的夜,浓浓的香,让我特别难忘。

②夏天校园里的广玉兰路,是最美的一条路。广玉兰的花瓣如白荷花,洁白如玉,开在高高的树梢,让我不禁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伴随着轻音乐,学生在美的教学意境中即兴抒发自己对美的感悟,此时写作成了一种绝佳的情感体验。

(二)回归生活:从教育技术走向教育本质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除了课堂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源头。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是从偏狭隘的教育技术走向教育的本质。

浙江省优秀教师陈凤在教学《时间像什么》一诗时,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将课文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最终使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像什么”这一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问题。

师:时间虽然分分秒秒过去了,但却留下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印痕,这些印痕无处不在,永远永远抹不去。(课件出示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师:小朋友,时间在这位老人的脸上,留下了哪些印痕?(生回答)

师:是的,老人深深的皱纹、雪白的胡须、干瘪的脸庞都是时间留下的印痕。请小朋友想一想,时间还会在我们的周围留下哪些印痕?

(课件出示树的年轮、斑驳的墙壁、古老的桥梁等)

师:时间除了会留下一些老的、旧的印痕,还会留下许多美丽的印痕。你们看,小树苗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长成了茁壮的大树,这是时间留给大地的美丽印痕;绿油油的麦苗结出了金灿灿的麦穗,这是时间留给农民伯伯的美丽印痕。

(课件出示小树苗和大树、麦苗和麦穗的图片)

师:小朋友,时间留给你哪些美丽的印痕,你找得到吗?

“印痕”一词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稍有些困难。陈老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感受老人脸上的印痕,到欣赏大自然中的印痕,最后寻找自己身上的美丽印痕,逐步引导学生在教学意境的时空里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综上所述,在教学意境中,学生可以快速融入文本场域,体验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世界,并能从教学意境走向生活意境,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处,感受教学与生活融合的魅力。教学意境是优秀教师综合素养的表现,是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发现和创造,理应成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自觉追求。

(魏田,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900)

参考文献:

[1][4] 李如密,李宝庆.教学意境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6-29.

[2] 何捷.我的魔力语文课[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6.

[3] 汪刘生.论教学意境[J].课程.教材.教法,1999(12):23-27.

[5][9] 薛法根.薛法根与组块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232,187.

[6][7] 王卫华,钟海燕.教学意境的原理与营造——以海德格尔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文化论坛,2022(1):112-118.

[8][10] 潘朝阳,李如密.教学的意境与“艺境”[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8):24-28.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情境创设阅读教学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