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22-11-23 10:51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大学生

李 杰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升高,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受制于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部分小微企业难以为继,部分中小企业裁员数量直线上升,海外留学生大量回国,种种因素均致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而言,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导致近些年大学毕业生群体逐渐出现“慢就业”现象和“缓就业”潮流,是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特征的一体两面。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相矛盾[1],就业成了社会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定向、职业素质提升、求职应聘技巧、职场适应能力和就业与创业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但在课程授课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逻辑学等丰富的学科知识,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可行性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拥有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意识及创新精神。从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来源来看,多为非专业人员或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类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生涯规划课程师资认证培训,在专业知识、职业资格、职生业涯经历、就业市场研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都比较缺乏,在授课方式上更多是照本宣科,欠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无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对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知识的需求。从工作时间和经历来看,专职辅导员队伍工作性质比较特殊,“5+2”“白+黑”,所从事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比较繁杂,虽然比较熟悉学生职业需求,但对课程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从教学手段来看,采取的传统授课模式,无法结合学生专业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率低;另外采取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师生互动少,导致一些现代教学模式难以实施,缺乏教学实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

(二)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从高校的整体工作重心来看,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还存在弱化现象,只做好了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不多、质量水平不高、后期效果不佳,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职业发展趋势、就业环境,职场要求等,导致学生没有将大学期间的时间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动力有欠缺。同时,很多高校片面地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体,教学该门课程时不注重职业规划的引导和探索、职业意识的唤醒和激发,把重点放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适应能力和就业权益维护等就业指导培训上,这就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知识体系欠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学目标单一,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课程结束也意味着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告一段落,没有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来。另外,不注重学生生涯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日常培养,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临时突击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面试能力等,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而且,由于管理上的松弛,很多高校的课程采用以及课时安排多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片段化的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出现课程安排难以与学生专业相匹配,教学内容难以与教学学时相协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需要适应时代和环境的要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引导学生在了解职业行业背景、了解职业兴趣和性格特定的基础性,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但现在很多高校仍然局限于校园内的单线式理论教学,满足于程序式、模板式的“老师讲、学生听”,且多以大班化的形式进行,探究式、互动式的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制约。同时,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开设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关系不密切,没有专业课程和外语课程重要,更没有意识到该门课程与自己未来就业之间的关系。因此,造成该门课程的实效性不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教学效果差。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主要体现在制作简历、制作职业规划书等,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性的体验,大多数学生的简历和职业规划书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作业、获取期末成绩而草草应付了事,无法让学生认真进行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另外,对学生简历、职业规划书的考核来看,主要通过简历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排版是否美观等来评价,真正的实操性相对较弱。

(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也需要全程化指导和帮扶。与此同时,从该门课程开设的现状来看:部分学校职业规划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要吻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还有一部分高校课程开设时间设置不合理,学生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和就业等,任课老师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整体课程内容讲授上缺乏实际应用性和指导性,这就导致学生认为没必要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此门课程上[3]。总之,课程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比较差,无法实现课程开设的预期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夯实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优化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各个高校应当尽快组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队伍,实行持证上岗。第一,围绕授课方式、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业务指导等多方面,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这些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活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培训、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考取国家职业指导师、GCDF全球生涯规划师、TTT高校生涯导师、ACC生涯咨询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二,高校可以面向社会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的师资力量,充实职业生涯师资队伍,同时形成职业生涯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第三,利用学校合作的校企,聘请与学生专业对口的行业精英、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或人事专家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兼职教师,以讲座、论坛、座谈会、沙龙、单位实践等多种形式讲授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联系,引导学生加深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职业行业的了解。

(二)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教材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社会行业需求,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用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典型案例来启发思考,并尝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授课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改革和建设,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意义、目的和内容,引导学生对自身、对职业、对社会要有全面的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设置出新课程教学内容;最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探究和互动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做好决策和定位,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具备运用所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三)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1.鼓励小班化教学

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拉近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涩的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在课堂中寻找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能够加强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日后针对性授课。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访谈大赛、大学生招聘模拟大赛、简历大赛等比赛或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对整个活动进行全程指导,不但强化校内实践,定期邀请行业精英、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专家、历届优秀毕业生等举办论坛或讲座,引导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职场,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未来走上就业岗位奠定基础[4];其次,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平台的实践,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术和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地方政府、科研单位、社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岗位,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访谈录和职业生涯规划书。

3.加强团体辅导

高校要积极加强团体辅导,为学生营建团体场景,并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行交流、沟通、协助,通过锻炼不断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断提升心理抗压和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提前具备就业需要的相关心理承受能力和工作能力等[5]。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举办不同的集体协作交流互动,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有效融入集体实践活动中,同时可以举办招聘场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四)关注发展,注重全程育人

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能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更不能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点,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伴随高校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首先,授课教师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熟练运用线上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类职业生涯测评工具,并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等平台,随时解决学生职业生涯遇到的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授课教师,间接为授课教师提供最新的学生心态和遇到的问题等宝贵资料;其次,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格、智商、情商等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理想职业目标为其开展个体职业生涯咨询辅导,也可以开展对应届毕业生回访的导师制度等举措。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6]。作为教学主体,高校要敢于进行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强化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考评机制、提升实施效果,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职业大学生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五花八门的职业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