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3 10:51彭慧娟黄作喜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实验

张 楠 段 彬 彭慧娟 黄作喜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对人才的渴求度,相较于其他专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应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才能在有关研究方面大显身手。但是基于实际情况,当前一些高校的技术专业并没有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导致一些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依然不尽如人意,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愈发不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值得校内相关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大体而言,主要需要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1]。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改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环节

对于各大本科高校而言,由于自身凝集了区域资源,集中了各项利于办学的资源优势,因此,如何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地区长远发展规划,正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具有针对性地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引起高校充分思考。以国内某生态区域为例,该市结合自身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办学定位上,格外强调彰显办学特色,从而为当地输送人才,提高对地方的服务质量。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参考办学实际资源条件,也充分结合了市场调研结果,进而提高人才和生物技术行业之间的适配性[2]。在校内课程设置方面,在重视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为学生多安排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充分重视,提高学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整理分析等不同环节的主动性,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彰显课程的模块化特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若想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比重,仅靠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针对课程本身进行改革,提高课程的模块化水平,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重组,有效整合不同课程模块,并基于学分整体要求,提高实践学分所占比重。在保持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增设诸如生物技术创新等专业课程,建立学生对未来生物技术行业的正确认识,从而深切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提高自身实践能力[3]。

(三)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的落实

生物技术专业在办学模式上,可以更为灵活,立足于产教融合角度,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理论还有实践水平。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奉行“双导师”原则,也就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作用,使学生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责任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校外实践导师应由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带领学生深入生物技术行业一线工作环境,使学生及早熟悉环境。针对学生在企业特定岗位中的表现,校企各方要加强记录,学校要召开教研会,加强对此类现象的讨论,总结当前生物技术专业中存在的教学弊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实现校企合作培育人才模式的创新[4]。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一)重视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领路人就是教师,没有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便无法夯实各项理论基础。因此,高校应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招聘环节,在保持学历要求的基础上,也应摆脱唯学历论的思维怪圈,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未来高校在考核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应将教师的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从而扩充教师团队中的“双师型”教师[5]。

除此之外,对于在高校中任职多年的教师,高校应和生物技术行业相关研究院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品牌优势和综合实力,使企业成为高校培训教师的主要阵地。在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内部学习的同时,还应和企业保持沟通和交流,使高校教师接触行业内的最新理念,把握行业技术脉搏,从而避免固步自封,教授市场上淘汰的知识,使学生学无所用。

与之相对应的,高校也应当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向行业专家开放学校大门,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内举办有关讲座,吸引高校师生旁听,接触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树立较高的职业道德。学校也可以和企业组织有关论坛,号召高校教师和业界精英,在论坛中畅所欲言。与此同时,应加强本校教师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实现自身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有意愿出外学习和读博的教师,高校应为这部分教师在相关要求上体现出利好倾向,从而树立人才观念,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6]。

(二)优化并改革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1.重视独立实验课的设立,创新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理论尚且需要细分学习,实践课程同样需要重视和相关课程的高度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针对生物信息学、生物显微技术等课程,都需要在实验课程上细分,即使课时较短,也需要达到专项训练的效果[7]。

2.加强当前实验项目的整合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的一些实验项目,需要完善的地方仍然较多,因此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不能懈怠,而是要加强对实验项目的认识,进而总结实验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善。具体而言,高校应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走访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当前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种种疑惑。结合学生呼声最高的一些想法,以及学校自身实际办学条件,确定后续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另外,针对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化学、分子细胞学、基因工程、核酸化学等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明确当前实验课对不同专业的价值,如果可有可无,应当取消,或者减少课程排比,另换其他课程替代,以此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8]。最后,如果当前实践教学的实验课过于形式化,也可以另辟蹊径,通过举办生物技术专业的创新计划,或者各类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实习比重

实习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应当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使学生可以接触行业内的工作环境,了解相关工作是如何落实的,从而增强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对于有实习计划的学生,应允许适当提前或延后毕业论文答辩。

(三)完善实验室机制,加强实验室软硬实力的建设

为保证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学校应重视对实验室主阵地的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应重视营造创新的实验室风气,以校园网、校内电视台、广播站、纸媒等形式,及时报道校内实验室的相关情况,取得的成就、实验室主要团队、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相关实验,都是报道的主要内容。另外,对于学生在实验室取得的成就,也需要作为主要宣传重点,从而在学校掀起实践探索学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9]。

其次,应重视实验室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预约实验室,并通过网络媒介达到管理实验室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应致力于扩充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总结实验重点和题库,方便学生课下在网上学习,巩固实践教学有关知识。针对师生的管理,应当重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师生可以通过相关软件预定实验台,对于坏掉的实验台,也可以实时上报,通知工作人员及时检修,从而避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开展。

再次,应强化实验室团队建设,相关实验室工作应由专业团队落实,结合实验室学科优势,在明确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高校应充分调动相关资源,为实验室树立专项基金,成立各项技术成果奖项。针对实验室团队,校内应定期展开培训,拓展外出学习的渠道,有效激发实验团队热情,实现团队素质的有效提升[10]。

最后,应重视实验室的环保建设。针对实验室团队,学校应当重视相关制度的完善,加强对实验室人员有关操作的考核。针对实验室所用原料,应以不同类型和用途进行区分,例如,对于危险药品应当严格控制储存条件。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无论工作经验如何,都应当重申安全操作规范,并基于个人,落实安全责任,一旦出现问题,依照制度要求进行追究。

(四)改革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当前一些高校的实验课程,很多都是基础性实验,或者针对课上已有知识,让学生再次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但是此类实验通常难度较低,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因此,高校应重视实现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的过渡,旨在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承担的角色,将不再是引领,而是引导;学生也不会对教师的教学任务亦步亦趋,而是要充分发散自身思维,从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11]。

在专业实践层面,传统实践教学往往和毕业论文未能形成有效联系,很多学生忙于毕业论文,常常会在实践教学中顾此失彼,难以达到预定教学成果。因此,可以通过改革专业实践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价值,将传统由校内导师指点论文的现状,转变为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参与指导,进而实现学生从校内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另外,关于学生毕业问题,应在其中加入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联合企业加强实训,避免学生刚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情况,也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从而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考核方式将不仅聚焦于学生平时成绩、毕业论文等方面,也会更看重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且提高实习在教学质量评定中的比重,进而避免学生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12]。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专业由于学科专业性较强,因此格外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对此引起充分重视,在校企联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动,组建一流的师资团队,革新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实验室生物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声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