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耳机依赖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2022-11-23 10:51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音量耳机受访者

郭 静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关于人与媒介技术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者桑德拉· 洛基奇和德弗勒便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该理论主要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而提出。两位学者认为媒介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传播对个人、组织及其他社会系统产生作用,形成媒介依赖关系。其中,个人与媒介的依赖关系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媒介系统中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渐融合和集成,媒介依赖诉求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尤其是关于手机依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关于耳机依赖的现象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在2020年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8.9%的大学生有佩戴耳机的习惯。69.5%的受访者每日佩戴耳机的时长超过1小时,其中,有10.4%的受访者每日佩戴耳机时长超过4小时,至少有三成大学生,已经对耳机产生依赖,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公告,超过10亿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音频设备而损害他们的听力。仅2021年第四季度,新浪微博热搜榜上就数次出现与耳机佩戴相关的事件,如14岁女孩长期戴耳机致噪音性耳聋、女子长期戴耳机听歌睡觉致耳聋、男子长期戴耳机出现神经性耳聋等。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离不开耳机?如何才能科学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使用耳机?笔者认为,必须分析他们在使用耳机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为动机、心理因素,只有寻找到耳机依赖的根源,才能提出科学有效引导对策。

本研究以媒介依赖理论作为研究视角,以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大学生群体耳机使用行为的心理、行为与依赖表现,以期增进我们对大学生群体的了解。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和焦点小组的访谈对象以各高校的在读大学生为主,覆盖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一本、二本等在内的多类别、多学科高校学生。共回收完成的问卷733份,经人工排查,将答题时间小于一分钟的问卷进行剔除后,获得701份有效问卷。焦点小组的成员选择方法是,笔者首先在所教学的班级中发放实名问卷,内含一份关于耳机使用行为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共26个题项,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3。在计算总分后进行排序,采用百分位数27%为临界点,将总分高于91分的15名受访者视为耳机依赖现象比较严重的高分组,再对其进行焦点小组的深度访谈。

二、大学生耳机依赖的心理学分析

(一)缓解负面情绪

在对耳机依赖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大多坦言自己是比较容易陷入孤单、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而每当有这种情绪的时候,戴上耳机听听音乐、看看综艺,就是他们最简单的最容易做到的排遣方式。笔者有些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戴上耳机呢,孤单的时候不也是一个人的时候吗?那就可以把声音外放啊。”受访者G说“因为耳机传来的声音有种包裹感,让我感觉更安全”,受访者W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一个人的时候才不孤单,只有在喧嚣的人群中才会,所以得戴着耳机。”受访者M自述曾经因为失恋有过一段情绪非常低沉的时光,那个时候的他整天戴着耳机,连入睡时都戴着,因为“耳朵里的声音一停,我的脑子就开始乱。”受访者S1说他戴耳机最多的场合是每天去实习的路途中,“实习单位有很多985的学生,带我的老师对我要求也非常严格,我压力特别大,我真的体会到什么叫用上坟的心情去上班,每天焦虑得不行,所以我上班的路上全程戴耳机听德云社相声,给自己做心理按摩。”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可以判断出,缓解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大学生们佩戴耳机的重要心理动因之一。

(二)追求消极自由

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们可以说是最向往自由的群体。关于自由,以赛亚· 伯林在《自由的两种概念》里将其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2],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外部力量,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就佩戴耳机的行为而言,存在耳机依赖现象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一种显著的心理动因即避免社交,追求消极自由。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个公认的社交原则,即避免与戴着耳机的人讲话。这就给那些暂时不想与别人交流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社交的方式——戴上耳机。新浪微博有两个相似的热搜话题,“戴耳机是为了躲避社交”和“耳机才是社恐之光”,分别有1.1亿次和7191.7万次阅读次数。受访者C1这样说,“说实话,有些时候,我甚至没有在听任何东西,就是把耳机戴在耳朵上而已,我其实想传递的信息就是都别来烦我,让我一个人静静。”受访者C1的这种心态绝非个案,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设有一个题项“你戴着耳机的目的是不让别人找你说话”,约有46%的被调查者认可这种陈述。受访者Y说,“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你总得参加一些你压根不想参加的活动,例如,过年被老妈拖去走亲戚,我是一定要戴着耳机去的,俗话说‘耳机一戴,谁都不爱’,所有尴尬问题和尴尬场面我都没——听——见。”受访者D是一位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她说她一定要戴着耳机上自习,除了做英语听力需要,更重要的是,防止一同上自习的好友找她说话,“我那个舍友,人很好,但话也是真密,你要是不戴着耳机摆出一副‘莫挨老子’的姿态,她能烦死你。”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佩戴耳机的行为背后暗含着一种对社交的逃避。他们既是为了避免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些不被打扰的自由。

(三)获得道德优越感

受访大学生普遍将是否在公共场合使用耳机视为是否具有社会公德的表现。他们对公共场合声音外放的行为表现出极度的不满,谈起这种现象他们的措辞往往比较激烈,如“特别讨厌”“非常反感”“受不了”“太low了”“在公共场合将声音外放就是耍流氓”等等。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而且“非常没有品位”。他们认为在公共场合将声音外放者普遍是老年人和低教育程度者,他们并不考虑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原因,只是单纯地将其归因为个人的文化素质低下。受访者L1说了这么一段经历“有次在公交车上,一大叔坐我后排,一直在用手机外放抖音,我特别想阻止他,但我又害怕他骂我,后来我回过头,一边盯着他一边动作夸张地把我自己的耳机戴上了,虽然他全程其实都没有看我一眼,但我还是觉得我赢了。”笔者追问,“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赢了?”他说“因为我知道公共场合要戴耳机,我比他素质至少高了那么一丢丢。”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耳机的几点建议

(一)科普正确使用耳机的相关知识

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早在1999年,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教育部等十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3月开展第一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虽然爱耳宣传已经走过22年,但宣传主题大多聚焦老年人、新生儿、听障人士的听力健康和诊疗手段等问题,宣传活动方式往往局限于进社区、进特校、进养老院等,很少有针对青年群体的用耳安全进行宣传,高校也极少开展“爱耳日”主题活动。在问卷调查中,81.3%的大学生不记得所在高校有展开过此类活动。但事实上,各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听力健康问题不容小觑。早在2011年,便有学者在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30%。[3]

本次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其实具有一定的保护听力的自觉意识,有近70%的大学生担心戴耳机时间太长会影响听力,可惜他们并不了解更具体的健康用耳知识,例如,戴耳机时间太长到底指多久,耳机的音量应控制在多大范围等。受访者S1说,“我当然知道长期戴耳机肯定是不好的,我也有看到一些媒体的报道,但我觉得长期是个相对概念,一定存在个体差异的,我室友就属于耳机不耐受型的,他戴不到一个小时就耳机疼,他主要是耳朵小,被耳机涨得疼,我就还好,没什么感觉。”当问及耳机音量的控制问题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会刻意将音量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受访者W2“我没有注意过我的耳机音量一般调到多大,这当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如果太吵了,我自然就会把耳机音量调大,大到覆盖掉周围的声音……印象中没有调到过最大吧,但肯定有80%以上的情况。”事实上,关于耳机佩戴时长和音量的控制,医学专家早有明确建议,即耳机音量须少于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须少于60分钟。这一用耳知识急需向大学生群体普及。

此外,超过80%的大学生群体有外出时佩戴耳机的习惯,然而这会在无形中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外出时戴耳机听音乐,会发生“非注意盲视”现象,耳机传出的声音信号,会像洪水一样涌进大脑,产生强大的“听觉掩蔽”效果,掩蔽掉环境中的其他声音。美国学者对2004—2011年的伤亡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六年中,美国戴耳机听音乐时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其中有29%的案例中特别提到,受害者在发生事故前,是有鸣笛警示的。[4]但在本次调查中,几乎没有大学生会考虑到这个层面存在的危险。访谈中,笔者特意列举了一些因为戴着耳机没听见汽车的鸣笛警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事件,可是受访者C2却认为,“你说的这些,我个人认为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会发生这样的事故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没看见,或者是其中一方闯红灯什么的,不能完全归因到戴耳机上面,照这么说,更多的交通事故发生时都是没有戴耳机的,那是不是说戴耳机反而是更安全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耳机使用行为方面的知识科普,利用“爱耳日”等契机,让爱耳宣传走进高校,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佩戴耳机现象进行科学引导,尤其应针对佩戴耳机时长、耳机音量控制以及事故风险等进行宣传教育。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本次问卷和访谈调查,笔者深切感受到年轻的大学生们有不少负面情绪需要缓解。他们大多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自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困境,他们向往自由却又羽翼未丰,他们渴望优秀却又自我怀疑,他们期待融入集体却又个性十足,他们苦读十多年终于迈入人生新阶段,但没想到还有更多更难的挑战在前方等着他们,现实与心理预期之间的裂缝容易使人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加上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们在遇到负面情绪时,往往率先采用佩戴耳机的方法将自己封闭起来,试图通过内化的方式自我排解。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耳机,必须从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入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外显的佩戴耳机行为发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没有一个受访者表示曾有同学和老师关注过自己戴耳机的行为,只有部分家长会提醒长时间戴耳机对听力不好,但从没有人因此发现过自己的情绪问题。事实上,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作为老师要想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往往都是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时候才被同学和老师发现。笔者建议,高校教师若是发现有学生长时间佩戴耳机则意味着他可能出现了一些难以缓解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对这种行为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不是简单地把喜欢戴耳机视为学生“个性”“装酷”的表现。其次,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社交心态,过度使用耳机的行为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如果仅是针对耳机使用行为进行严肃教导,甚至强势干预、明令禁止,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倡导大学生健康用耳,不能只停留在耳机使用行为本身,要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心理问题得到正确舒解,再辅以科学的用耳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耳机依赖现象。

猜你喜欢
音量耳机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识亚健康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唠叨过滤耳机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