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塔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研究
——以狮子林为例

2022-11-23 14:28常皓张熹杜柯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心理学

文/常皓 张熹 杜柯(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研究

(一)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概述

20 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在《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描述了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出现的标志。牛津词典中将其翻译为一组事物,如一个人的思想或经验,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系统,与其中的个人思想、经验等不同。“格式塔心理学”由“格式塔”和“心理学”两个词语组成,在《辞海》中“格式塔”被解释为“整体”“完形”;而“心理学”则有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之意[1]。以惠特海默的研究为起点,格式塔心理学在欧洲、北美等国家大量出现,开始作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进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界的视野中并掀起一股研究讨论热潮。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考夫卡提出世界是“心物”的,知觉的过程与大脑皮层的过程是同型的,生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相对应,同样具有完整的动力结构,通过举例解释了“同型论”和“心物场”[2]。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将心理学与艺术相结合,认为通过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提出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基础主要是主体的知觉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可简单分为整体论、异质同构论、组织律及视觉力场。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格式塔心理学被理解为:人类视觉可以有一个简单而普遍的图形趋势,当一个不完整图形出现在人类视觉中时,视觉思维会自动补全它,并将其转化为一个熟悉而完整的图形[3],而这种图形与脑内的“力场”加工后,产生完整的认知经验。

(二)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古典造园史中,出现了许多名园名匠,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成为具有东方园林特性的世界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山水、植物等融为一体,通过现实自然环境的运用或仿造带来朦胧的意境,是多项综合艺术经典的体现。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关注中国古典园林在三维环境中产生的审美心理认知,一方面结合组织律原则研究其全园的现实环境价值,另一方面分析其历史、人文发展的延续性后,充分体会全园意境,感受其心理环境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意趣基于其思想意识的一致性,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认为是同一概念中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4]。结合格式塔心理学,以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狮子林为例分析其景观价值,为我国古典园林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二、格式塔视角下的古典园林狮子林的价值解读

狮子林在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历史较为悠久,其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也有诗词“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来描述它,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矩形,面积约15 亩,园林中点缀着精致的湖石假山,通过园林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历史上的兴衰变化,使寺院、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自然观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传统寺院、家祠元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意境之韵、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5]。

(一)园的历史主题价值:审美心物场的体现

阿恩海姆通过强调“心理生活空间”来说明行为问题,并定义为“场”。在“物理场”方面,其表现为周围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心理场”方面,则表现为由相互作用下的自然环境与人、主体与客体的行为及心理。这意味着场由具有自我意识、感情和欲望的人(心理场)和对人的心理存在施加压力的自然环境(物理场)组成。将狮子林这一中国古典园林融入阿恩海姆的“场”观点后,狮子林的主题价值就应运而生。

在物理场方面,元代中期的苏州经济、文化都处于繁盛时期,黄仲文描述元代都城经济发达、园林兴起的状况为“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迭九州之劳”“憧憧十一门,车马如烟云”[6]。又因朝廷的保护使元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思想盛况,寺、观的数量骤然增长。对于元朝园林而言,由于元王朝对中原文化的高度包容,使元朝初期的园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未受到朝代变化的重创,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向。为巩固政权,元朝开始大量鼓励组织新建寺院,佛寺园林逐渐走向鼎盛,逐渐成为当时苏州造园的主流风格之一,历史环境的影响造就了狮子林的诞生。

在心理场方面,历代园主的不同经历造就了对应时代狮子林不同主题的出现,但值得一提的是,狮子林主体自身就含有特殊意义。狮子林始建于元代中后期,又称为菩提正宗寺,建造初期是因为高僧天如禅师的弟子们为禅师前来苏州讲经而买地置办的。明嘉靖年间,狮子林一度被占为私园,禅林荒废,成为初期人们的活动场所。明万历十七年,明姓和尚改称狮子林为圣恩寺,长洲知县江盈科为其建山门佛殿,原先奇峰林立之处成为寺后花园,从而寺园相分。康熙乾隆年间,园主为张士俊和黄兴祖,将狮子林重新命名为“涉园”,扩建整修后增加假山附近水景面积。随后弘历六次驾幸狮子林,可见其爱深切。至清末,由于多种原因狮子林年久失修,仅剩部分假山。1917 年,贝氏富商将其重修扩建,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家族将园捐献给国家,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如今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元代自然观思想的性灵之乐,园林简约舒朗、清雅的独特风格,共同形成了狮子林最初并延续至今的主题。

随着作为园主人主体的更替和狮子林环境的不断变化,审美心物场也出现差异。狮子林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进程,可大概分为四个属性阶段:寺院、后花园、私家花园、历史遗迹,期间还曾一度变为早期的公众活动场所。园主的更换和类型的变化,使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风貌和造园艺术在园林中得以反映与留存[7]。明朝时期,狮子林用途多为日常生活、会友观赏等。万历十七年,狮子林作为后花园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思想意味,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张黄二人的大肆扩建整修使其成为彻底的私家园林。清代咸丰时期,狮子林作为曾经首屈一指的寺观园林也因战乱等多方面原因曾一度消失,直到民国时期,狮子林的重建才复又萌芽。现存狮子林除了假山外大多为后期贝氏家族重建所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建筑及其题名非常显著地体现了早期园林的一些特征,因此其并未成为当时园内的主流思想。随着“物理场”——现实环境的凋零和变化,“心理场”——狮子林承载的主题价值也逐渐发生变化,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观思想还是对现代艺匠形成了一定影响。

(二)造园手法价值——组织律原则的运用

组织律(知觉组织原则)包括图形—背景原则(图底关系)、闭合原则、连续原则、相似原则、简化原则、接近原则六项。组织律的核心强调人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知,通过在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过程中将视知觉认识与场所精神相结合后进行“心理场”的构建,从而提升游园体验与意境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一般面积不大,造园时多采用各种手法增强景深感,通过对格式塔组织律的研究分析其造园手法的价值,有助于为我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现代发展提供参考。

1.图底关系

园林中的图底关系均为三维立体效果(可解释为景深),且存在于多个方面,如园与园中廊、建筑与植物、建筑与建筑等。通过不同构图和错综复杂的对比达到整个园林不可分割且变化的动态平衡,从而使游览者通过感知体验获得更大乐趣和更多情绪表达。

如狮子林中的廊与园产生的图底关系,廊的面积占比相较于园林总面积比例不大,线条短小且多分布于右侧,左侧则呈现围合状分布。图底翻转后可发现图形右上与右下占比较大,因此可推断其为建筑或山石等小品,左侧应该为自然景观。狮子林通过山石形成的洞壑作为空间划分形式之一,使游人置身其中,上至山峰之顶,下至幽谷之底。

2.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表明,人们通常喜欢使用颜色、大小、形态等物质属性来描述某种事物,将其形成完整客观的有机体,从而增加视知觉思维感受。在园林景观中,设计者和匠人们会有意识地将室内或室外通过位置、形态等方面的相似性结合起来,通过空间的渗透形成园的格式塔现象,从而获得以小见大、有疏有密的园林景观游览效果。

狮子林被称为假山王国,园中假山种类繁多,形状千奇百怪且各有深意。通过山石与水体的结合将园中整体风貌进行风格界定后,以水同山石相呼应,联通了整个园林的动态表达;将不同类型的植物与山石形状进行配置,也赋予山石新的活力与生机。除此之外,建筑的高度和山石的地势进行呼应,高处山石搭配开阔建筑,较低山谷搭配清雅建筑。狮子林通过山石元素为主导、其他元素为辅的造园方式,开辟了一个不同于南北方建园方式的新园林风格[8]。像位于狮子林北部的古五松园,从其中西屋眺望中部庭院会发现,恰好有一座叠石峰可作西屋对景,景观的相互渗透连接了室内外空间,层次更加丰富。3.接近原则

接近原则是指基于人类感知的完整性,在空间感知中,我们会把相互靠近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9]。园中山石、水体、建筑等构成的场景在体现空间延伸感的同时,游览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延伸感。狮子林借用了许多园林造景的组织手法,如框景、借景、分景等,除了“视”以外,也注重“听”“光”“味”等多种感官体验,达到虚实相间、情景交融的游览效果。

如在狮子林中,漏窗的设计尤为巧妙。二层小楼指柏轩墙上的泥塑花窗多为自然花卉主题,立雪堂前的廊内侧墙有若干窗洞,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伴随游人视点的不同透过窗口观察外部环境,有移步异景之感。又如狮子林中具有九条路线的假山群,多层假山的横截面十分迂回曲折,给人造成不同的场景运动和特别的视觉体验。将有限的物质空间放置于无限的心理空间中,体现了一种“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造园思想[6]。

(三)格式塔分析下的狮子林意境价值

能够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在造园手法上通过在小空间中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以外,还体现在园中本身蕴含的意境价值上。这种意境表现为园主本身的经历性格、文人墨客的赞美、园中景观意向及园中题咏牌匾等,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它不同于自然环境的“物理场”,更多体现在观园过程中结合观赏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心理场”上。

园林中的题咏尤为重要,其包括匾额、对联、碑刻等多种表达。匾额虽然只是简短几个字的题目,却可以产生深刻的意境,结合所在区域的“物理场”表达出人们的“心理场”并拓宽思想境界。狮子林中有很多具备禅意的标题匾额,如指柏轩、问梅阁、立雪堂、卧云室等。又如狮子林中众多建筑的名称也蕴涵思想特色,不同典故或者故事对应各个建筑名字,如“赵州指柏”对指柏轩、“马祖问梅”对问梅阁、“断臂立雪”对立雪堂等等。此外,还有禅窝、卧云室等[10]。狮子林与其他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其与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的同时,同样重视自然之乐,体现出深厚且朦胧的意境价值。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同的事物都具备不同意象,这种不同意象塑造出不同的意境或意蕴,山石便是狮子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假山的营造不仅是单纯对自然山石的模仿,而且还是经过设计后创造出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寄情山水,慰藉心灵。如九华山的耸峰峻石上的假山造型,也形似历史典故中的狮子座。这种以有限见无限,追求蕴藉境界的思想,将人们的“物理场”升华成了具有意境的“心理场”。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存,其造园手法、营造意境等都对现代景观具有重要意义。狮子林作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底蕴深厚,意蕴非凡,特色突出,也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及意义,有助于赋予我国园林新的解读。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和空间的关系后,透过事物的表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与根源,使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经验产生共鸣,从而提供给中国古典园林一个特别的研究路径。

因此,通过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场、组织律等角度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对于理解景观美学和其内在规律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环境优势,按照自然客观规律为造园要求,强调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园林中单纯形的模仿已不足以表达古典园林内涵,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价值实现是当代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探索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道路的同时,我们也要发扬它的优秀传统,做到传承和发展并举。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园林”,而不是“只有古典园林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园林是真正符合我们的心物场要求,真正接近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的园林。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跟踪导练(二)5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