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活化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巧用

2022-11-23 07:32王凯丽
教育界·A 2022年28期
关键词:巧用小学美术资源

【摘要】生活化美术资源作为较易获取的美术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发掘生活化的美术资源、多角度感知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美术作品、增加工艺美术教学内容四个方面讨论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美术资源的案例,以期给小学美术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资源;小学美术;教学;巧用

作者简介:王凯丽(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六甲镇刘浩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夠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促进其记忆能力、图像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照本宣科,而应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探索期,相较于遥远的课本和视频资料,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好生活化美术资源,鼓励学生直观地接触艺术作品,反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作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美术的博大精深。

一、发掘生活化美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化的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且易于获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发掘生活化的美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主动发现自然中的美术资源。自然是一座宝库,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带领学生从身边的自然景观出发,细心观察并尝试进行描述、分享与此相关的生活化的美术作品,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美术体验,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观察思考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春天的色彩”课程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或回忆春天时四周的景象,感受春天万物生长的状态,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山林、原野,寻找春天的足迹。观察过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用画笔或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工具,描绘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春日景色,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作品点评环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一部分与自然相关的生活化的美术作品,以此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培养其审美能力。

第二,教师不必拘泥于艺术馆中的珍贵藏品,可以从触手可及的生活化的艺术作品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等方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独特美感和趣味。例如,教师在进行“青花盘”教学时,可以拿出从家里带的青花盘,向学生询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大家猜猜看为什么老师会把盛菜的盘子带到课堂上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美术元素。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大量青花盘实物,告诉学生青花盘的表现内容广泛,既有人物形象、风景、动物等静态画面,也有描述人们生活场景、庆典的动态画面。在课堂上使用日常可见的青花盘,有助于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掌握青花盘在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生活处处是美术。

第三,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感悟水墨线条的机会。水墨线条是中国美术的基础,教师应该从美术教学之初就带领学生接触、了解水墨艺术。生活化的美术作品门槛不高,选材广阔,妙趣横生,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水墨艺术的良好素材。同样以“青花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欣赏青花盘,鼓励学生在纸盘上绘制作品,并尝试用水墨画的方式完成练习作业,从而培养学生对纹样的审美表现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水墨艺术的了解,使其体会到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和意境。对这类艺术作品的了解和学习,会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尊重,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1]。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生活化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生活化的美术作品作为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美感,将其用于美术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丰富其美术认知,所以利用生活化美术资源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知生活化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达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标。

一方面,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让其学会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些作品,提升美术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什物拼贴”时,可以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然后教师再教学生运用树叶和花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人物图,让学生在大胆想象、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做手工的乐趣。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在制作时对比、选择不同的材料,感受不同材料的肌理以及将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的独特美感,由此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力,让学生掌握有趣、新颖的创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营造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例如,教师在进行“纸线绳小浮雕”的教学时,可以带来一副纸线绳小浮雕,并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画画的时候都会用到水彩笔、油画棒、马克笔等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特别的画,大家看看这幅画用到了哪些材料,再对比一下这幅画与你用笔画的画又有什么不同,好吗?”当学生发现这幅画是用自己生活中常见的纸条、绳子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以后,教师可以提供学生这些材料,鼓励学生使用质感不一、肌理有别的纸条和绳子,发挥想象力,在纸上进行材料的组合,粘贴出自己的小浮雕作品。低年级学生往往对粘贴很感兴趣,当小浮雕作品完成后,学生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体会到想象与制作的乐趣,并由此获得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2]。又如,教师在教授版画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版画的创作,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先用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大家知道‘印’指的是什么吗?大家了解哪些印的方式,请和老师说一说吧。”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着手让学生开始准备创作版画。为使学生顺利完成版画制作,教师可以创新版画制作的流程,如让学生利用简单材料拼贴出绘画的底稿,再引导学生拓印出来[3]。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展示美术作品,拓宽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美术作品,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辅助设备(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给学生播放有关生活化的美术作品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种类丰富、生动有趣,而且教师能够由此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再将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参与感。在展示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从而产生创意,让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手段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粘贴画的制作过程,随后,让学生自行运用各种肌理的物品进行风景主题的拼贴画组合,通过实际动手学习几何图形组合的美学规律,初步感受图形设计之美,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观赏新奇、有趣的粘贴画制作视频后,会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创作类似的作品,此时教师提供机会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见、所闻创作美术作品,学生会更愿意探究粘贴画制作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类美术作品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在尝试、创新中感悟粘贴画的艺术魅力,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其不仅能够欣赏生活化的美术作品之美,还能体会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水墨人物画作品的创作视频,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教师还要一边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用水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墨色浓淡的区别,明白勾线和以染带擦等表现方法,深入体会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水墨人物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增加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加入新奇、有趣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适时分享有趣的民间故事,讲述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奇幻传说和古老寓言,让学生发现美术作品背后的意蕴。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者工艺美术作品制作基地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并近距离体会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特点,进而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时候,应该仔细挑选实践场地,找到能够生动而具体地展示出美术作品制作特点的场所。

例如,教师在进行“土与火的艺术”教学时,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泥塑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去泥塑制作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泥塑制作,获得创作的乐趣。在课堂上,学生会了解到,泥塑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的泥塑作品其实也显示出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在泥塑制作中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组制作泥塑,从而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制作任务,获得创作的乐趣。为此,教师在出发前,就应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个人意愿,给学生分好小组,随后教师需要引导各小组的学生讨论想要做的器形,并进行分工安排。到了泥塑制作中心,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泥塑作品,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就坐并开始创作。在学生创作泥塑作品期间,教师需要在一旁仔细观察,及时对操作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指导,并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展示规范操作。最后,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完成泥塑作品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并简单陈述创作的思路。在陈述创作思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泥塑作品的外形、使用方法、装饰纹样、设计理念等进行阐述。在学生陈述创作泥塑的思路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回归课堂,让学生交流制作泥塑时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在制作工艺美术作品时的感受和心理变化,以加深学生对该类美术作品的印象。这样的泥塑教学不仅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手兴趣,而且难度适中,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学生能够在学习时收获更多的知识。

结语

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力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入生活化的美术资源,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带领学生认识生活化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多样的创作手法,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和美术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示美术作品的博物馆,或者到制作工艺美术作品的相关产业基地尝试创作工艺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志洁.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03):152-153.

[2]李曉建.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06-107.

[3]刘大庆. 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巧用小学美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