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肺结核共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1-24 02:09董航杜映荣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结核耐药筛查

董航 杜映荣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分为4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上以T2DM居多。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1980年至2014年全球DM患者从1.08亿例增加到4.22亿例,2019年有4.63亿成年人被确诊为DM,约有150万例死于DM[1]。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类极具破坏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TB分为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和肺外结核(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前者占85%[2]。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估算有990万例TB患者,相当于每100 000人中有127例,HIV阴性人群中约130万例死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HIV阳性人群中则达214 000例,同比去年均有所上升[3]。

在DM和PTB日益趋同的流行背景下,阐明二者在流行状况、影响因素、易感性的机制、临床特点、筛查与诊断、临床治疗以及预防管理策略方面的特点,能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一、 DM-PTB的流行状况

DM人群中PTB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4],DM可能会增加TB的患病风险,其中DM使PTB的患病风险增加3.11倍,使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增加1.18倍[5]。一项基于13个TB高负担国家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统计,若DM患病率进一步增加,到2035年PTB的发病率将增加7.8%[6]。在一项系统评价中发现PTB患者中DM的全球总体患病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9.0%,25.3%),而DM患者中PTB的全球总体患病率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1%(1.8%,6.2%)[7]。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可以看出DM与PTB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指出DM是PTB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8]。此外,DM常因严重的临床感染症状而被确诊,有研究发现DM是LTBI转化为活动性TB的危险因素。在高TB负担的国家,通过对TB高发地区患有DM/DM前期和无DM的难民对比发现,前者更容易发生LTBI[9]。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DM会增加PTB的患病风险,但由于研究的局限,很多尚无法确定DM的发病早于PTB,因此PTB也有可能增加DM的可能性[10]。为进一步探究DM与PTB的关系,需要临床医生和流行病学专家加强两病筛查及随访的队列研究,以期获得更前沿、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DM-PTB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为全球卫生经济支出带来巨大挑战。DM-PTB患者在疗程延长或中断后,更容易产生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另一方面,PTB也会加重DM病情。DM-PTB的流行病学分析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翔实的专业数据,可能对降低DM-PTB的患病率具有一定作用。

二、 DM-PTB的影响因素

青岛大学的一项关于T2DM并发活动性PTB的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得出,吸烟、肥胖导致的习惯性打鼾、多种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减少症和TB患者接触史是DM-PT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1]。研究表明,DM确诊早于PTB的患者多数是高龄、女性和肥胖者,高龄在DM继发PTB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存在。此外,妊娠期、内分泌紊乱、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是DM-PTB的高危因素,若中断治疗或不规范的降糖治疗则可能会使DM-PTB病情加重[12]。在这项研究中也显示,体质量指数较低、不规律服用降糖药物的DM患者更容易罹患PTB[12]。

在T2DM患者中,较高的教育水平(学士/硕士/博士)与较低的LTBI发生率存在关联[13]。一项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从教育水平和LTBI之间的多元logistic回归中观察到两者的显著相关关系,学历越高(硕士及博士)的人群LTBI发生率越低。有吸烟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患肺部疾病的风险,当在DM的影响下可进一步增加继发性PTB发生的概率。相关研究也显示,吸烟、饮酒及营养不良等行为与DM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经常熬夜、食物中镁和锰摄入不足可能与中老年人患DM-PTB的风险增加存在关联。在病程超过5年的T2DM患者中,睡眠质量差与PTB的高风险有关[14]。在董春江[15]的病例对照研究证实,饮食及行为习惯和中老年人群发生DM-PTB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其中蔬菜食用频率高、薯类食用频率高和食用量大可能与中老年DM-PTB的风险降低存在关联(蔬菜食用频率高、薯类食用频率高和食用量大是中老年DM-PTB的保护因素)。此外,血糖控制不佳是DM-PTB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11]。

有关DM-PTB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有较多报道,但未见主要影响因素的定论。进一步开展大数据分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于评估两种疾病潜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三、 DM-PTB易感性的机制

目前DM患者对PTB易感性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结合现有的研究认为DM患者对PTB的易感性增强可能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生物代谢的改变

DM患者中蛋白质代谢失调,血清白蛋白减少,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不利于组织修复,加重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原因如下:(1)DM引起的糖代谢紊乱除了会导致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还有利于MTB生长繁殖[16];(2)DM导致肝脏受损,转化维生素A功能下降,致使呼吸道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防御功能下降,为MTB感染提供有利条件;(3)血糖升高引起组织内糖含量增高,可形成酸性环境破坏组织的抵抗力,影响抗体形成,使免疫功能下降,干扰机体对病原菌的清除;(4)DM患者甘油代谢产物增多,可为MTB提供主要碳源,有利于MTB生长。

(二)免疫应答失调

DM患者的免疫反应受损促进了MTB的原发感染或LTBI的重新激活。在固有免疫方面,有研究发现T2DM患者中单核细胞存在CR和FcγR介导吞噬作用的功能缺陷,改变了与MTB的相互作用[17]。还有研究指出,高血糖会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甚至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RAGE) 受体的表达阻碍中性粒细胞迁移,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18]。在适应性免疫方面,Kumar等[19]发现DM改变了PTB患者中CD4+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以IL-10和TGF-β介导的Th1、Th2和Th17细胞低比率为特征,为MTB提供了感染的可能。另外,有研究指出IL-10的抗炎效应可帮助MTB在吞噬细胞内存活,促进MTB生长,加重DM-PTB患者感染症状[20]。

四、DM-PTB的临床特点

DM患病率的升高会促进TB的发生,尤其是PTB的发生。一方面,DM的病程周期较长,若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则可能会引发相关并发症,而继发性PTB即为其中一项。DM会影响PTB临床结局,包括痰培养转阴、治疗失败、耐药发生、复发和死亡。二者共病会延迟MTB的清除,导致PTB临床治疗的延长、失败和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还表明,DM患者更容易产生耐药和多耐药PTB,当PTB出现“耐药”的情况,是对TB患者的最大威胁[21]。另一方面,PTB也会加重糖代谢紊乱,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的使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增加血糖控制的负担,可能造成难治性DM,由此形成DM和PTB的恶性循环[22]。一项中国DM-PTB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显示,DM-PTB组肺叶分布和空洞中央阴影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PTB组,并且大多数患者表现出疲劳、体质量减轻和轻度贫血的临床表现[23]。一般情况下PTB的病灶位于肺的上后段:第Ⅰ、Ⅱ、Ⅵ和Ⅹ肺段,而DM-PTB病变可累及Ⅲ、Ⅳ和Ⅴ肺段[24]。DM-PTB患者在CT影像中常表现为双侧肺部受累、所有肺叶受累和淋巴结肿大[25]。DM-PTB患者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更易形成空洞、痰菌阳性率更高、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等临床特点[26]。

五、DM-PTB的筛查与诊断

为有效控制DM-PTB带来的双重公共卫生负担,不断完善和优化DM-PTB双向筛查(双向筛查即为“在TB患者中进行DM的筛查”与“在DM患者中筛查TB”)手段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在PTB患者中进行DM的早期筛查能改善预后和降低病亡率。DM的诊断通常基于“多尿、烦渴、不明原因的体质量减轻”临床症状,结合对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然而,活动性PTB症状与DM症状的重叠性加大了在PTB患者中筛查DM的难度,在一项新诊断TB的患者中进行DM筛查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随机血糖和即时 HbA1c 的两步组合实现了>9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成本[27]。此外,Jeon 等[28]研究显示PTB患者中DM的诊断性筛查应在TB治疗有效后进行,否则可能增加误诊率。

PTB的诊断相对困难,临床上主要检测方法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或T-SPOT.TB)、痰抗酸杆菌涂片、结核DNA检测、痰分枝杆菌培养、核酸扩增(NAA)检测、胸部影像学检查等,而分枝杆菌培养是确诊的唯一绝对方法[29]。在DM患者中筛检MTB感染者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治,因此在有咳嗽2~3周以上、发热、盗汗或不明原因体质量减轻等TB症状的DM患者中,应进行PTB筛查。有研究证实胸部CT扫描可能有助于DM患者中PTB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评价[30]。Xia等[31]发现在T2DM与PTB共病的患者中HbAlc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而胸部CT表现与HbAlc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这两项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检测作为TB的初始诊断检测[4]。而将Xpert检测运用于DM患者中PTB的排查手段,是否能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DM-PTB的临床治疗策略

DM-PTB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案与单纯PTB患者类似,以一线抗结核药物为主,加上血糖控制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但在某些药物选择方面还要根据临床症状进一步思考和优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DM-PTB的抗结核治疗选择

目前的用药指南中没有针对DM-PTB共病提出单独的治疗方案,DM-PTB患者的抗结核治疗首选一线四联抗结核治疗(2H-R-Z-E/4H-R),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时间和方案。有研究指出DM-PTB的患者较非DM-PTB患者具有更高的MTB负荷,研究者们提出应调整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和治疗周期,确保治疗期间患者的异烟肼和利福平有足够的血药浓度,对于DM-PTB治疗的成功尤为重要[32]。较高的异烟肼和利福平暴露与 DM-PTB患者的培养转化时间较短相关,而DM-PTB患者往往因具有较高的体质量和对异烟肼吸收慢的特点,从而导致异烟肼浓度较低[33]。中国台湾的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延长DM-PTB治疗周期,能有效降低复发率[34]。

(二)DM-PTB的降血糖治疗选择

单从DM治疗的角度来看,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包括:双胍、磺酰脲衍生物、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 (TZD)、DPP-4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和 GLP-1 受体激动剂,而前三类往往具有更多的临床适用性。DM-PTB患者的血糖控制,可以选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二甲双胍在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CD8+T 细胞的代谢状态增强MTB的杀菌功效、调节宿主对MTB的固有应答和增加β-防御素进而降低巨噬细胞和肺上皮细胞中的MTB负荷实现的[34-36],并且二甲双胍能对DM-PTB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HRQOL) 产生积极影响[37]。而当存在二甲双胍不耐受、无效或禁忌证时,磺酰脲衍生物(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可作为二甲双胍的“补充剂”或“替补剂”。对于HbAlc>10%或血糖>18 mmol/L的患者,则倾向于优先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在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的DM-PTB患者中,联合二甲双胍或者磺酰脲衍生物能否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总之,参考《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治疗管理专家共识》[38],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坚持“两病兼顾、两病监管”原则,将DM-PTB患者的血糖尽量控制在理想范围,也有助于PTB的控制。

(三)耐药DM-PTB的治疗选择

由于DM-PTB患者本身对治疗反应欠佳,为耐药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有研究指出,DM-PTB患者MDR-TB发生的风险增加了2.1~8.8倍[39],耐药的发生使DM-PTB的治疗愈发困难。有研究表明,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XDR-TB)在中国和德国等多中心队列研究中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40-41]。此外,在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发现,MDR/XDR-TB是否与DM共病,在含贝达喹啉方案抗结核治疗后具有相似的痰培养MTB转阴率和良好的治疗结果[42]。

(四)辅助用药选择

在DM-PTB的临床治疗中,除了使用两种疾病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外,辅助性使用阿司匹林或许能使DM-PTB患者获益[43]。有研究指出,血小板是PTB免疫病理形成的重要组成成分,PTB治疗过程中的抗炎症反应干预措施可改善组织损伤及长期预后[44]。阿司匹林低剂量时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高剂量时则表现出抗炎活性,这也是其抗结核作用机制之一。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可提高耐药DM与MDR/XDR-TB共病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及减少空洞形成[45]。最近一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口服脂质体谷胱甘肽能减少氧化应激,并减少DM患者体外产生的肉芽肿中的MTB负荷,调节各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综上所述,DM与MDR/XDR-TB共病治疗选择上应更多元化,以降低耐药率,减少疾病传播。

有研究表明,对DM-PTB的治疗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缓解症状,更需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生存质量。采用心理弹性训练联合信息支持的方法可以观察其对DM-PTB 患者创伤后成长及不确定感的影响,对患者预后恢复起到明显成效。心理弹性训练联合信息支持,可作为DM-PTB患者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五)后续管理

DM作为常见的慢性病,需要长期随访,PTB也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全程参与随访管理,尤其在服用化疗药物期间,而目前尚没有专门负责随访DM-PTB患者的健康管理者。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医疗机构尚无DM-PTB门诊,这部分患者的随访是由内分泌科和结核科单独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DM-PTB患者的长期管理。DM-PTB管理的最新指南指出,DM-PTB患者需要综合管理[46],包括改变生活方式[47]和合理的血糖监测[48]。

七、问题与展望

DM患者易患PTB,且比例较高,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DM-PTB患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有其独特的表现,与单纯的DM和PTB患者都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DM-PTB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出系统综述,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深入拓展其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但可为DM-PTB患者的诊疗和疾病的防控提供可及性帮助,也可为今后开展大规模DM-PTB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抗结核耐药筛查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两癌筛查中的健康宣教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抗生素耐药后还能再用吗
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检测新方法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
鲤城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抗结核药+保肝药≠预防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