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2022-11-24 02:25周国凯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5期
关键词:供应供应链情况

周国凯

一、前言

由供给方以及需求方直接连接形成的供应链,以及由多条供应链组合形成的供应网络,对企业的生产乃至销售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供应链以及供应网络的辅助下,企业以及零售商的供应节点能够大幅减少,因此能够最大限度上降低成本。而以工程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在材料的获取方面依然采取传统的模式和方法,造成成本始终无法有效降低。本文就如何通过供应链模式的加入和使用降低工程类型企业的施工成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总和梳理。

二、供应链的基本概念以及供应链的组成形式

商业领域中的供应链,指的是将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供应方连接起来的链条,供应链的集合能够形成供应的网络体系。在供应链的支撑和辅助下,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无须经过市场本身的调整,能够在供求双方间形成直接的连接,属于能够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新的商业模式类型。在供应链形成的供应体系当中,核心的供应方处于网络的中心部分,与众多的分销商紧密相连,分销商则通过与需求方连接的形式使得整个网络形成类似树状的结构。于需求方而言同样如此。需求方与大量的直接供应方相连,处于分销商位置的直接供应方则与自身的总供应方相连,同样形成树状的结构。树状的结构彼此关联形成的即为供应的整体网络[1]。供应实现的过程当中,即供应链条在彼此沟通的过程当中,主要依赖于对信息网络的有效利用,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时效性以及地域的无限制性基础上,供应的网络才能够顺利地运转。

三、供应链形成对交易双方的价值体现以及网络建立的目的

最初的供求关系,由于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始终处于供应方主导的状况中,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供应方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市场的总体供给量不断加大,供应方的地位逐步下降,需求方逐渐成为市场的总体。然而即便在需求方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下,由于供应方供应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不能充分得到保障,加之大部分供应方的供应能力同样存在一定上限,因此在市场供给关系当中,需求方的需求同样难以得到保障。而供应方在供求关系不够稳定,为保障自身的盈利,因此在单批次销售价格上始终难以大幅度降低,造成需求方的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而在供应链以及网络体系完整建立的情况下,需求方的需求量、需求品质均能得到有效保障,就供应方而言,则能够确保正常收益。对供求双方而言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在最终产品质量和供给稳定的情况下,确保消费群体满意;(2)供给方以及需求方的成本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3)企业的运营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优化。

四、限制工程类型企业供应关系转向供应链模式的因素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技术发展脱节形成的限制性影响

工程类型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大都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更为重视技术的创新而没能充分意识到管理模式创新的价值。因此工程类型的企业普遍存在积极完成技术的改进,使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效率,然而由于管理效率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整体性的企业效率提升受到影响的现象。对供应关系调整重视程度不足,同样是企业对管理模式重视不足的表现之一[2]。另外在外界影响方面,对于建筑类型的企业而言,很多情况下采用的管理模式虽然较为传统,但由于行业整体大都采用传统的交互模式,因此企业依然能够正常开展项目,完成建设的目标。在这样的外界环境当中,工程类型的企业即便未进行供应关系的改革和调整,也不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调整的内部动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二)供应中各方的博弈关系对供应网络形成的负面影响

对材料需求总量极高的建设企业而言,供应成本的控制是降低总体建设成本的重点内容。因此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企业普遍采用与供应方博弈的形式,通过市场调节等交易中常用的手段降低本次的采购成本。该种模式的交易虽然能够单次降低采购的成本,然而无法帮助企业获取长期的稳定供应关系,对企业而言,这种情况意味着每一次的采购均需要从头开始[3],因此可能出现单次采购中由于市场调查不足或决策失误而造成成本损耗乃至计划延误。对供应方而言,由于售价的压制过于严重,因此在产品品质方面可能不佳,产品品质不佳则可能进一步影响供应关系的稳定。建筑行业的企业以及建筑行业的材料供应方较为稳定,变化较小,对建筑行业而言形成供应链对供应双方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很多变化较大的行业,因此传统的博弈供应模式对建筑行业供求双方的影响更为严重。

(三)物流模式传统对供求交互造成的限制影响体现

目前建筑行业当中,材料以及产品的供给物流依然主要采用供应方提供物流设备,自行完成物流运输环节的形式。该种模式在使用方面存在两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在成本方面。供应方自行组建的物流团队需要供应方承担全部的物流成本,而对于供应方而言物流并非持续性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为物流承担较多的额外成本。综合而言自行组建物流体系将造成供应方的物流成本无法下降,对建筑企业而言供应方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将被转嫁到需求方购买中,因此其购买成本同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其次在效率方面。目前市场当中大部分的行业均已经能够有效利用第三方的物流体系。自网络销售体系初步搭建完成后,第三方的物流系统作为独立于任何行业的专门性体系,已经为降低本行业的运营成本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并且,由于第三方的体系以物流作为基本的经营内容,因此在效率保障方面优于供应方自身的物流系统。

(四)供应管理系统开发程度较低造成的协调等方面问题

建设行业当中,大部分项目均存在项目的总体量较大、施工的总时长较长、设备材料等需要引入的采购对象的类型较多且不同环节使用对象普遍存在交集的情况,一般而言需要通过提高不同部门的协调质量,以集中采购的模式取代各环节按照需求自行采购的形式以降低整体的成本。协调进行需要依赖于完善的系统,传统模式下协调需要通过人力完成,在建筑类型的企业当中由于人力协调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协调沟通的成本过高。这一现实问题造成大部分工程项目在初期的采购完成后,后续的补充以及调换无法通过沟通的形式降低成本。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使用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工作流系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工作中协调的成本[4],帮助工程建筑的项目实现更为有效的内部协调,让采购能够更进一步整体化,而实际情况下对大部分工程类型的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工作流系统并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五、工程企业建设企业供应链条的可行性措施

(一)以管理层观念转变作为供应链条建设的基本前提

如上所述,在企业发展方面管理层的管理方法和意识水平的影响极大,尤其供应模式改变已经属于企业运营模式的基础类型之一,改变供应模式必须通过由上至下的方式完成,以管理层为核心完成采购模式的改变。虽然供应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对短期内的盈利造成的影响不够明显,然而在企业长期运营过程中供给模式的改变能够造成缩小成本占用差距。因此在改变管理层观念方面,传统的供应模式转变为供应链的模式具备较为明确的实施优势。

(二)供应伙伴关系的确定以及供应链关系的建立

供给交易过程中,博弈的形式对供应方以及需求方均存在严重的削弱作用。因此,将博弈的供给模式转变为供应伙伴的模式,对供给双方均能提供较为显著的益处。在供应链的关系当中,供应方以及需求方属于长期合作伙伴的关系,因此对供应方而言,其生产的产品能够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不需要担心产品积压的问题,在成本核算方面可以减少积压产品的影响,因此可以提供更为廉价且优质的产品,并且由于产品的销售渠道已经稳定,因此供给方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方的需求情况进行生产规划,以此降低生产积压的可能;对需求的企业而言,建设工程的材料需求总量往往较大,并且需要更为稳定的供给渠道,其中稳定指供应总量以及供应品质的稳定,与供给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企业能够获得真正稳定的购买渠道,并且能够降低采买对象品质检测的压力[5]。

(三)以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建立以及工作模式梳理为前提为供应链建立做准备

建设类型的企业,内部的工作模式往往较为老旧,因此建立供应链时,需要以梳理和重新搭建建筑企业内部工作秩序为前提进行:1.部门内部BPR 的梳理。部门内部进行BPR 梳理过程当中,需要根据部门的职能对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重新梳理,避免出现岗位职责重复的情况,梳理完成后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员需要对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内容完全负责。2.部门之间BPR 沟通梳理。部门之间在沟通以及协调方面,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梳理,包括沟通流程的理顺、工作流的建立以及各个节点责任人的明确等。3.交易双方BPR 的实现。在供应链中,属于供给交易的内容同样需要以BPR完成必要的控制,其中包括需求方的需求数量、需求类型、预计的交易时间以及预计的交易地点等,供应方能够根据需求方的具体需求情况完成精准供给。

六、供应链建立中优化物流供给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一)跨企业集中供给存储区建立对供应保障的作用

项目建设当中,材料等使用方面存在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需求总量极大并且稳定性要求较高。目前,很多工程项目选择通过同时与多家供应方合作的形式保证供给的稳定,而在供应链建立后,由于供应方已经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法保证物流的持续供给。为达成这一目的,供应链建成后需要建立相应的存储中心和存储基地,通过采用集中性存储的形式,确保项目能够得到稳定的供应。另外,对供应链涉及的所有供应方能够提供的材料等进行集中性统计,能够更好地完成需求和供给的对比,以此帮助供应方进行下一步生产的规划。同时,集中性的供给中心建立后,能够降低物流的压力,供给方的物流能够采用零散的形式完成,在一次性物流需求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降低,对需求的企业而言,由集中存储中心运输至项目的距离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缩短,因此物流的成本和压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二)供应环节必须建立以需求满足为引导的及时反应机制

供应方的生产,在传统的交易模式当中需要通过预测未来的销售,并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生产规划。由于生产预测的准确率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生产过程中出现库存积压的可能性较高。而供应链建设为前提的情况下,供应方的生产可以完全由需求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决定。作为需求企业,需求的总量由项目的规划决定,在规划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材料的需求也应十分清晰,可以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因此,以需求为参考的生产模式对供应方而言能够极为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在实现生产参照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需求的满足往往对时限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供应方需要提升自身的及时反应生产能力,以满足供应链的需求。

(三)建立多方参与的库存管理系统的需求

建设项目需要的材料、设备等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多个供应方才能够完全满足,其中部分供应方的供应产品存在一定的交叉,在此种情况下为避免供应链产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多方参与的库存管理系统。此系统需要满足企业实时更新的需求,建设企业需要利用该系统发布当前的需求以及后续规划时间范围内的需求变化情况,作为参与的供应方同样能够通过这一系统上报自身的材料以及设备的储备情况,各供应方的供应总量占比情况同样需要在系统自动调节的情况下完成平衡和匹配。因此,这一系统不仅对信息的技术存在一定的要求,同样需要根据需求企业采购的标准和要求完成相关匹配模型的建立,降低系统的人工需要,实现系统真正的自动化处理。

七、专业服务企业加入对核心业务的提升和稳定作用

如上文所述,采取自建物流团队的形式,供应方在供应运输中不仅需要承担更高的物流成本,并且存在更为显著的物流效率风险。参考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其他行业普遍采用的第三方物流形式,以专业的服务型企业取代自建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建设材料等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往往在全国范围甚至在周边国家均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此种类型的企业能够通过物流方式的转变以及更为及时的连接,确保物流的整体效率。并且,对于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机构而言,物流作为其主要经营的内容在提高工作总量的情况下,单次的运输成本能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综上,与第三方的物流机构合作和供应链双方以及物流机构均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八、网络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以及供应网络建立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的建立,以精准的需求分享为基础前提,即需求方需要更为及时地将企业的需求情况传递给所有的供应方,在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求企业同样需要及时将变化的情况分享给涉及的供应企业。于供应方而言,需要根据需求方的需求情况及时做出回应。根据以上要求,双方的信息交互需要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完成,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仅有信息网络系统能够实现真正的及时交流。在供应链条建立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交流的内容包括需求方的项目规划以及由其产生的材料设备等的需求,各个项目的施工设计情况,项目进行中的生产计划以及当前的生产需求情况,供应方当前的存货准备,未来的生产准备情况,以及交易过程当中存在的运输信息等。

九、结语

在建设领域当中,供应链尚属于并未广泛使用的交易模式,传统的供求模式已经成为限制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供应链模式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建筑类型企业快速发展。

引用

[1]安定国.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8,(12).36,43.

[2]须伟强.浅析施工企业的动态成本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1):147-148.

[3]董俊顺,江桐宁,罗耕能,陈鹏.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实践[J].创新世界周刊,2019,0(11):77-80.

[4]徐世峰.国有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模式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20(36):92-94.

[5]赵涛.建筑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21(6):92-94.

猜你喜欢
供应供应链情况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胡愈之与桂林文化供应社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菜篮子”丰盛 “果盘子”多彩——春节前多种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