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融合的现实需求与推进策略

2022-11-24 18:01谢仕莲关焱夏亦昕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五育美育融合

谢仕莲 关焱 夏亦昕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新时代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整体式、体系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这一新阶段是以“五育融合”为中心点,以构建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同教育目标。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教育方针。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方位阐述[2]。国家政策的引领为育什么人、怎么样育人以及如何增强教育品质提供了目标和导向,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的融合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但相较于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我国五育现状仍然是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3-4]。体育美育未能完全贯彻到常规课堂教学中[5]。在现实教育工作中,体育、美育经常处于割裂、互不关联的状态,校园课程也将两育作为单独一门学科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也各自为政,被离散为相互孤立的实践活动,不利于新时代整体育人的教育新目标[6]。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审美取向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因此,全面培养学生需要同步弥补学生体育美育融合短板,这是学生当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也为“五育并举”整体育人创造条件,为各地区学校教学另辟教育发展路径。

1 体育美育的相对独特性关系

人的发展和成长是道德、智力、情感、身体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五育并举”、体育美育融合育人则是对它的发扬,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基于此,国家对当前教育工作提出新内容、新标准。社会的革新带动教育模式的改良,教育模式也必须与社会环境、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相统一,才能跟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脚步,达到新时代学校教育的目标[7]。

1.1 体育的独特性:身体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一词逐步向外拓展,诸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但育人、育体的教育功能,是体育与生俱来的特性。

对于体育,沙金等人[8]对其进行了分层次解读:一是从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可以将体育理解为育体,即教育需要完成对受教育者身体的养育、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运动能力的增强,这代表了社会主义教育于个人身体方面的预期和质量标准;二是从活动形式范畴来说,体育不仅能够实现育体的目的,也兼具育德、育智、育美的内在功能,它是全部体育活动总和的泛称;三是从课程类型的范畴来说,体育即学校广泛开展的体育课,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不仅清晰地理清了当前许多体育工作者所做内容属于体育的何种范畴,而且为发展学生的体育目标提供了制订方向。作为由“体”出发,以“育”为本的体育,要在充分认识和遵循身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育体的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情操与品格,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性质,区别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目标,这就是体育作为身体教育的独特作用。

1.2 美育的独特性:感性教育

杜卫[9-10]提出,美育的基本含义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促进人的感性发展。同时,美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是在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着眼于促进个体的感性发展,提升情感境界,培养创造力,最终与其他教育一起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这是美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离开了感性,就谈不上美育。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情感体验的获得需要学生切身经历其中,用实践行动去带来情绪和感觉上的变化。它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更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丰富的美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认识美和创造美,但是这不是作为美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但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性的审美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厚的审美情感体验。董洪哲[11]认为,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美,在于用艺术的角度来认识客观世界,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深刻而紧密,审美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通过美育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育的规律和任务之一,而美育发展创造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发潜能和丰富个体的生命经历方面,让个体具有内生映现的创造欲望和动力[9]。总体来说,实现美育的目标任务,都与美育具有感性、情感、感知、想象等体验特性相关,而体验过程即为目标达成的过程。

2 体育和美育的整体性关系

体育虽然可以从艺术或审美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并被认为其具有审美性和观赏性,但体育是否是一种艺术形式,仍在持续探讨中。根据康德的美学逻辑,认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体育项目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等,其动作的审美价值是由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和套路表演的创编性决定的,他们的表演动作也普遍给观众传递了某种信号和情感。而以目的性为导向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其动作的审美价值,不是由身体动作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身体运动的事实结果决定的,因此难以被视为艺术[12]。但身体动作本身展现的艺术性是不容忽视的,在展示身体动作过程中和结束时,运动员和观众生成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体育与美育在促进人的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相互融合是二者整体性关系的期望模式。

2.1 体育美育课程体系融合

体育即为身体教育,美育的基本含义为感性教育,因此体育与美育的融合实质上是身体教育与感性教育的融合。身体与精神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人。身体教育实则为人格教育,它应当是所有学科(课程)教育的共同基石。在感性教育体系的构成中,艺术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但感性教育、身体教育实际同义,只是审视教育的视点不同而已。所以感性教育同样也应作为教育的基石,在各学科中发挥重要作用[13]。未来体育课程应当超越学科界限,与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呈现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宽广的课程样态。

体育美育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基于课程目标、学科本位的融合。即在体育课程目标中融入美育课程目标,让美育走进体育课堂,体育接纳美育内容,让两育学科间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整合贯通,呈现出基于本位学科,又超出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形态。两育课程目标融合的形态可展示为体育动作美、身体形态良好的人体美、艺术美、力量美、具有欣赏和品鉴体育各课程内容美的能力的精神美等体美教育目标。学科本位融合的课程形态主要包括篇章主题设计课程、内涵集设计课程、学科任务群课程等,将主题相近、内容相关、知识重叠的体育与美育内容,集合为主题板块内容,再以内涵集、学科任务群为着力点,增强知识的深层内化[14]。

2.2 体育美育实践活动融合

依据学生实践活动体验的本位课程融合形态,体育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活动体验和身心发展需求,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建设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融合课程,使课程从书本走向现实,从客体走向主体,形成以学生身体活动体验、身心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实践活动融合形态。具体形态则表现为校园体育表演活动、班级体育竞赛活动、课程操舞类项目动作编排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赛事项目实践、运用技术知识与技能、设计探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方式,多角度地获取身心感悟和成果[14]。

在具备相关运动技术的知识储备下,深切领会和感受运动实践者技艺、力量和动作带来的审美体验,这些美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不同于西方抽象的艺术美。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花样滑冰、艺术体操、武术套路等都有运动员战胜地心引力,在空中高速旋转的动态美,同时也有注入个人情感,动作与音乐完美融合的酣畅感,这些高超技术动作的展现更是运动员对自我身体的高度掌控,是普通人追求和渴望的身体技艺之美。身体和情感体验为体育美育的相互促进提供了条件与空间。表现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对培养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提高纪律意识、提升组织能力有着独特功效;健美的人体和端庄的仪态视觉体验在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相互促进[15],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新型人才方面也相互影响。

3 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融合的推进策略

3.1 加强体美融合顶层设计,整合教育治理方式

推进体美融合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措施之一。实施体美融合需要加强体美融合的顶层设计,要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其进行统一认识、系统设计、整体部署,促进同向发力[4]。在建立“五育融合”的国家标准和行动指南的基础上,统一借鉴和确定体美融合的融合标准、育人标准,同时建立管理、评价和监督制度。学校方面更需要依靠“五育融合”标准和指南统筹建设体美融合的课程策划,探寻适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体美融合教学模式。

在明晰体美融合的教育价值和观念的情形下,从治理角度推进体美融合,促进两育持续互动、融合和协调,建设体育美育教育治理新体系。体美融合的过程需要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如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是不可缺少并承担不同责任和义务的主体。因此,在系统的融合过程中,需要依法治理,践行多主体教育治理手段,形成协调治理的形式。此外,体美融合的过程需要有质量、有保障地融合,因此,无论传统治理方式,还是现代化治理方式,适合体美融合教育治理的都应整合起来,摸索新时代阶段体美融合的教育治理方式,并借助信息化、数据化的互联网,提升体美融合的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16]。

3.2 践行全面融合的教育观念,夯实体美融合的思想保障

推进体美融合教育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以往固有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融合发展的正确教育观念。

首先,树立全面融合发展教育观念,坚定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两育融合发展。引导学生在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健全人格时,均衡发展审美教育。

其次,树立全面融合发展教育观念,推进体美融合,需要重视两育的全面发展。在推进和践行以体育引入美育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两育之间要相互渗透,在适宜的时机融入美育内容,协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两育的简单相加,生硬的融合既不是有效的教学,也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才能起到两育融合教育的倍增效果。因此,整个体育教育活动要树立两育融合的教育观念,教学过程中要寻找融合教育的时机,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整体发展为目标,提高自身全面育人的能力和自觉性。

最后,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体育、美育的学科壁垒。多年来的单一学科教学,无形中形成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阂,若在具有身体对抗的篮球、足球或武术中让学生认识它们的美,便容易产生花架子的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体育、美育、体美融合的要求。体育的要求是使学生确认自己在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美育的要求是使学生确认自己在做美好的事情;体美融合的要求则是使学生认定自己在做既健康又美好的事。要使学生转变体育与美毫不相干的思想,使教师转变体育教学手段,实现体育与美育知识融合、价值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教育培养目标。

3.3 搭建体美融合评价体系

体美融合评价体系是检验体育和美育是否完成融合及完成融合情况的标尺。刘登珲等人[16]提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包括“五育融合”规划方案的评价、学科/跨学科实施方案的评价和教学实施评价3个方面。体美融合是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提出的,且包含在“五育融合”中,所以体美融合的评价体系可以自上而下地借鉴和实施。因此,体美融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学校对体美融合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评价、教师对体育美育学科层面的融合评价以及课堂教学实施评价。

学校需要以责任制、自评制对体育美育融合工作监督评价,尤其是对学科体育与美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学年工作总结相结合,使学校自评工作走向经常化和制度化[17-18],并建立评价学校建构的适应体美融合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化体系。对教师则需要从体美融合的程度和教育质量方面评价,而教育质量的评价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质量上,这也是评定教师教育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19]。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主要体现在整体育人方面,即将体美融合理念融入在教学、组织、课堂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课程的结构框架也要体现体育、美育发展机会上的公平性和平衡性;对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可以从教师是否将已有的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运用于学生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聚焦体育、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活动设计能否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3.4 提升教师体美融合教学能力

体美融合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教师、教研员、学生、家长等,他们都需要在推进体美融合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更加需要具有对体育、美育进行融合的能力。教师是体美融合落地于日常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主体,可以牵涉到体美融合过程和结果是否有成效。因此,推进体美融合需要提高具有主体地位的教师的教学融合能力。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开设提高教学融合能力的教师培训或与同在“五育融合”教学方面小有成效的兄弟院校进行实时交流,保证或促进教师在培训中、在借鉴交流中具有融合育人的意识和观念,开发教师新的教学思想。

提高教师体美融合的教学能力,可从改变教师的单一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挖掘教师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手段开始。根据课程项目,开辟与主要课程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可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达成融合教学,模块化教学方式又可通过“体育理论+美育”“体育实践+美育”的方式进行,如身体健康与身体美;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融合的组织能力,一堂课程的有效组织,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质量等都卓有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种方法手段来促进学生对融合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融合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论公民美育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