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2-11-24 18:01于浩然母庆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体教体质青少年

于浩然 母庆磊*

(1.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发布《关于深化体育教育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理念,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为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系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1]。青少年体育发展迟缓,及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困难,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跌的重要原因[2]。要以《意见》为政策指导,整合教育和体育的价值、功能及资源,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1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

据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学生近视率相比2019年底提高了11.7%,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归咎于应试教育下学生压力过大,学生课程负担过重、缺乏户外锻炼和体育活动[3]。“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了《中日儿童青少年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4]。公报显示,日本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指标在2014年和2016年明显低于中国;柔韧、心肺功能和协调性方面要强于中国。2014年,低年龄组的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差距不大,甚至一些指标要明显高于日本。身高上面的优势并不能说明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情况,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能指数不高、身体指数超标。《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5]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太乐观,需要大众重视。将不同学段学生的睡眠时间进行对比,发现在小初高3个阶段学生均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频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升睡眠质量。体育、教育部门要协同应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多方面促进青少年体质提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让青少年学会合理饮食、科学锻炼,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做一个终身体育人。

2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困境

2.1 体育陷入应试怪圈,对体教融合了解不清晰

综合近年来教育系统对中考体育分值提高的举措等来看,体育目前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学校想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考试中有一个良好的成绩,这对学校的升学率有一定帮助。因此,应试教育往往只让孩子以分数为目标,忽视了培养孩子本身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学生只是掌握了考试所需要的运动项目技巧。针对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到“有的放矢”。从体教融合的角度看,人们的认识问题是现在最大的阻碍,阻碍人们真正清晰了解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新政策的变更,同时伴随着考试内容的更新,随之变化的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家长和学生也会随着重视。在升学压力下,体育课被占用和应试体育考试对学生的双重压迫,使学生身心受到影响。体育逐渐成为应试教育,要想推动学校体育发展,体育不能滞留于应试阶段,要发掘深层原因。其原因有五点:(1)青少年自身对体育的不热爱,阻碍了学生自身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2)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在课余时,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运动;(3)青少年缺乏拼搏毅力、规则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等体育精神;(4)身体素质天生较差的学生为了升学,只能对体育考试项目疯狂训练,缺乏对体育的全面了解,更容易厌烦体育,考试结束后就不再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5)体育竞赛精神、竞赛条件、时间和机会的匮乏。应试体育发挥了被动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长久来看,兴趣才是源源不断的主动动力。

家庭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但是社会长期误解体育与智育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冲突矛盾的,所以导致家长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对体育认识不深入,过多地保护孩子,缺乏对孩子自信勇敢的培养。家庭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容易让孩子对体育产生兴趣。

2.2 “学训矛盾”积弊已深,课程缺乏实用性

文化底蕴的奠基、知识理论支撑和专业的运动技能是优秀运动员就业的重要条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原有的三级训练网体系明显滞后于运动员发展的需要,后备人才出现难以发掘和萎缩的现象。学训矛盾在现阶段的体制下未得到良好的解决,青年运动员在宝贵的时间里,要做到学习与训练兼顾,精力却明显有限,属实是件难事。加之在社会、教练、家长唯结果论的大环境下,运动员过于看重比赛的结果,却忽视了训练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训练后身体上的劳累和学练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衡,导致意志力差的运动员对文化课的学习激情日益降低。运动员生涯的不稳定性、教师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不重视、竞赛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冲突等现实困境是学训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2.3 评价标准不同,融合困难

评价标准在教育和体育范围内的不统一是体教融合的困境之一。受举国体制的影响,体育期待的是金牌和优秀的成绩,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训练目标上,多以奥运和全运会为导向。体育在教育上的评价则与体育课的完成质量、体育课的课时数量、学校体育目标是否能完成、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否达标等有关。体育和教育两大主体对体育评价标准不一、认识角度不一,导致体教融合困难[6]。对学生体质进行量化测试是体育学习的主要评价方式,然而,现有评价内容不够多元化,未能改善学习态度、运动技能、社会参与等评价指标[7]。

3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对策

3.1 提升体教融合育人认知,协同塑造学科素养

体育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是终身性的,不应该成为应付考试的手段。从教学上看,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基础的技能,其次是掌握自主锻炼的方法,最后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放在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和终身运动习惯的培养上。学校体育要做到教师教会、学生勤练、学生常赛,体育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强健身体,促进身心发展。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构成教育,都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它们之间交互影响,起到相互助力的作用。体育能带给青少年团结协作的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自律、自信及提高自控力等,还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德育的重要辅助手段[8]。智育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体育对智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学习压力,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能够使大脑皮层放松,对提升记忆力也有一定帮助。体育在塑造形体美、动作美等美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所传导的身体美、健康美等都对美育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会逐渐对学生美育产生影响[9]。

3.2 构建多层次的青少年竞赛体系

体育竞赛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青少年综合体育能力、成就学生独特的个性、营造整体体育氛围最好的办法,更能体现体育对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意见》中重点提到“三大球”运动的举办,鼓励中小学在校内多进行竞赛,鼓励高校建立三大球等运动队。现阶段我国校内或学校间举办体育比赛的次数较少,多数都是由当地教育局来举办,这与国外有所不同。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举办适合学生的体育赛事,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赛事。美国的学校会有运动协会专职组织比赛,安排比赛的各种事宜。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业任务繁重,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去参加竞赛活动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同时学校在组织比赛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体育比赛中多数都是竞技项目,在竞技项目的运动过程中,难免产生身体接触与摩擦。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任务,举办校园比赛无法对每位学生全面防护,存在一定风险。全面考虑,基本上只有国内和学校的精英运动员才会获得参赛机会,这也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参加比赛的途径变窄。中学是发现运动员好苗子的摇篮,有很大的概率发掘出具有体育运动天赋的学生,然而,由于社会对学术的整体偏向,具有体育运动天赋的学生其家庭也很难同意其成为运动员。

3.3 文化课和体育课协调发展

运动是最有效促进青少年智商和动商双重发展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优化神经系统,能对提高和开发智力起到重要作用。体教融合符合我国国情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体育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学习流于表面、课程内容重复等,有些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这显然不利于终身体育锻炼[10]。可以试行这样的办法,如班主任和教练一同管理,严格制定训练前文化课成绩合格标准,每周上报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队内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略低的学生,班主任在此时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队内运动成绩较差的,要向运动表现能力较高的队员学习训练方法,教练在此时也要进行科学指导,长此以往,这种联动模式将会受到学生、班主任和教练的青睐,对文化课和体育训练的长久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4 构建新型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现阶段我国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没有一个总体的标准,都是根据当地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制定的。应当从如下4个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1)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不定期对教师体育教学水平进行检查;(2)领导要经常实地了解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进行的现状;(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团结互助的体育精神的情况;(4)教师是否教导学生重视体育活动在社会交往、自我提升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意义。

3.5 加强师资培养,打造高质量复合型师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的改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1)对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制定优厚的引进条件。(2)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专业运动技能的培训,同时在理论上跟进现代新型的课余活动指导办法,丰富知识理论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准。(3)教练员在科学选材上的作用尤为重要,领导部门要重视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从政策上和实际上都应给予支持。(4)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制定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等标准,将课外活动、竞赛、体质测试等纳入工作量中,从根本上保障体育教师的利益,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留住人才[11]。

3.6 改变单一的体育培养模式,创造资源分配新格局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由原本单一的培养模式转向多元并行的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的特色,《意见》要求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构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竞赛体系。以大众参与和精英培养的校内外和全国比赛为基础,从而拓宽提升专业技能和选拔体育人才的渠道。

3.7 多元共治,提高社会组织能力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治理,要引导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三位一体的联动意识。体育俱乐部要多举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基本素质的体育活动,同时宣传基础的卫生保健与健康知识,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程度。

3.8 完善场地设备

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应重视体育场地资源短缺这一现象,同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便利;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场地的建设进度,同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场地的利用率,通过对场地的进一步改造实现一地多用,暂时缓解短缺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与附近社会体育组织协作,在其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弥补学习资源不足的短板,还能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3.9 培养青少年的锻炼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此时身体和心理的可塑性很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做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引导工作,向他们说明锻炼身体的意义和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学校方面要从课余活动的内容入手,课余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让学生有更多的尝试选项,在活动中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进而养成锻炼习惯。家庭方面父母要做好榜样,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让他们能够看到父母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并去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学校无法给予的作用,多和孩子一起锻炼,在培养习惯的同时,也能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社会方面要多加宣传,政府也要参与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城市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对健康锻炼的知识进行普及,让青少年了解锻炼的方法和好处,促进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

4 结语

体教融合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协同配合。首先要厘清体育和教育的关系,摒弃旧的体育观念,注重体育的多功能性,建立完备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系统,引进优质资源,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的把控,需要各部门监督,最后贯彻到学校,提高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体教体质青少年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