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探索

2022-11-24 17:06杜三军
新课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视域家国立德

杜三军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八一中学,甘肃 陇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家国情怀,也是身为中华儿女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家国情怀在内涵与外延上有所丰富,集中体现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且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念,具有蓬勃爱家爱国之情的思想情愫,具备开放包容且“天下大同”的国际视野。历史作为人文精神厚重且深远的学科,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入领会家国情怀的内涵,认识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将家国情怀教育意图、元素等巧妙渗透至日常教学中,引领学生于历史中汲取现行动力,在课堂上形成高尚情怀。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培育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民族情愫。现代意义下的家国情怀内涵与外延均有所丰富,集中体现为爱国爱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国家尊严及主权、领土完整的公民价值观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理想信念坚定,自觉传承民族精神的家国思想情愫;与国际社会接轨,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国际视野[1]。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着力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理性、有道德素质、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将家国情怀培养渗透至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吸收与学习历史知识与思想方法的同时获得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锤炼。同时,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潮及虚假信息,使学生以辩证、发展、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观念、方法等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社会现象,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可激发其蓬勃的情感,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高中阶段学习中,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二、善于选用材料,挖掘家国情怀培育资源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若想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便需要广泛整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基础性的历史材料,使学生在输入充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家国情怀价值观念。同时,注重把握材料的精与量,避免学生因分析繁杂的材料而失去独立思考、深度体验的机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挖掘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家国情怀培育资源。

(一)立足学科,活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实施载体,其中精选的史料与案例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宝贵资源。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本质属性,遵循高中生历史学习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挖掘教材内可用资源并对其灵活应用[2]。

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为例,教材内“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板块蕴含着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丰富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整合与再利用,即借助多媒体综合呈现以下材料:

(1)P128“学习聚集”中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论述;

(2)P140“历史纵横”中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

(3)补充资源:“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短视频。

上述材料源于历史教材,但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中的艰苦跋涉与光辉成就,从“认同党,热爱党”层面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二)拓宽视野,整合跨学科资源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围绕学科本质整合跨学科资源,将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时空关系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对中华民族历史、世界历史等形成较为系统与清晰的认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蓬勃的爱国、爱家情感[3]。

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及虚拟现实技术将考古资源、诗歌资源等引入课堂之上:

(1)经历5 年挖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至今已出土1 万余件文物,包括车马坑、数以千计的竹简与近百版木牍,两架编钟、一架编磬,大量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等。

(2)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

跨学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真相,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宝贵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在五千年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精神财富,从而通过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及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三、创设多元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范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到特定历史阶段,对宏观历史视域下人们的境遇、社会的变革等感同身受,深入体会国家统一、独立、富强、民主的重要性,可以增强学生家国情感,促成学生家国情怀价值倾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多元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4]。

(一)创设对比情境,培育学生思辨能力

分析史料、重现历史真相、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高中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是立德树人视域下学生家国情怀生发与提升的认知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问难,引领学生思考并辨析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家国情怀,能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出发对人文主义产生共鸣。

以“文艺复兴”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文艺复兴前后的欧洲”影视资料,呈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艺作品等。请学生观看视频与作品,自主提炼文艺复兴的基调,即自由、艺术、文明。接下来,请学生思考为何文艺复兴前后欧洲社会截然不同,文艺发展对历史有何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情境带动下分析文艺复兴的原因及时代意义,进而从拓宽国际视野层面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二)创设表演情境,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表演是将学生代入历史事件中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参与”历史,对历史人物的思想、信仰、行为等感同身受,从而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交互,获得更为丰富、深入的情感体验。

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两大表演情境:(1)学生扮演“五四”学生,设计五四运动口号,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2)学生扮演记者,一分钟播报五四运动内容。学生从五四运动的旁观者、参与者两个角度近距离“接触、融入”五四运动,在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感受到五四时期学生蓬勃的爱国主义情怀、守护家园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信念。对情境的深度体验会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青春中国之再造”中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四、发挥问题作用,引导学生内化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并非使学生对爱国、爱家形成短暂且外在的情感反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思辨、批判中形成理性的家国观念,能够以家国情怀认知体系指导自身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为促成学生的辩证观念、思辨能力与批判精神,教师需注重发挥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高中生普遍存在家国情怀强烈但实践力薄弱、感性为主但理性匮乏的问题,面对动荡世界格局、中西方文化差异时会出现价值观模糊、信念易动摇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学生对历史认知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发挥问题引导的作用,便是从学生固有的历史认知出发,以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使学生在反思与批判中重新建构正确、客观、理性的认知结构。

家国情怀是公民价值观、家国思想情愫与国际视野的有机整合。立德树人视域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彰显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人才的必由之路。高中历史教师要将家国情怀培育意图、教育元素等渗透至日常教学中,通过挖掘家国情怀培育资源,创设多元化情境,发挥问题引导作用,开展实践活动,逐渐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外在与短暂情感体验转化为自身行为与思想的导向,并真正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视域家国立德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