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
——馆藏江竹筠档案背后的故事

2022-11-24 12:01马念
当代党员 2022年22期
关键词:江竹筠川东重庆

文︳马念

江竹筠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即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在重庆市档案馆红岩英烈专题档案库里,保存着11件珍贵的江竹筠个人档案,这些“可触摸的红色记忆”生动地再现了江竹筠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经历,见证了江竹筠和彭咏梧艰难曲折的斗争之路。

求学路上入党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贡一普通农家。父亲江上林不愿在农村过安稳的日子,长期在城市漂泊,一年两载才回家一趟。出身城市平民、不会种地的母亲只身带着她和弟弟江正榜在农村艰难度日。

江竹筠8岁那年,四川发生旱灾,家庭生计出现问题。在舅舅李义铭的帮助下,一家人来到重庆。为不拖累在重庆开办医院的舅舅一家,同时减轻家庭负担,10岁的江竹筠跟着母亲在南岸大同织袜厂做了近3年的童工。拿着童工的工资却干着成人的活,江竹筠尝遍了辛苦劳作的苦涩滋味。繁重的劳动很快压垮了母亲和江竹筠的身体,弟弟也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软骨病。黑心的袜厂老板却在此时将母女俩同时辞退,一家人只能靠外出打散工来维持生计。在母亲的影响下,年幼的江竹筠逐渐养成了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性格。这些苦难经历,让她萌生了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阶级感情,铸就了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基石。

舅舅李义铭得知江竹筠一家的困境后,再次对他们伸出援手,并送江竹筠姐弟进入重庆市私立孤儿院小学读书。江竹筠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决心努力读书早日工作养活母亲。其间,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启蒙老师——中共地下党员丁尧夫。丁尧夫时常给学生们讲述近代历史事件及革命志士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接触进步书籍。在老师的悉心培养和启发下,救国救民的思想在江竹筠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小学毕业后,江竹筠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吴淞中国公学附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热情开朗、坚毅勇敢的江竹筠成为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骨干。她时常与戴克宇、何理立等同学一起阅读《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报刊和高尔基的《母亲》等革命书籍,一起走上街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为前方抗日将士募捐,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在一次次革命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迅速成长起来,受到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注意。

1938年3月,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川东地下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大环境和身边党员老师、同学的启发下,江竹筠逐渐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信仰,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

1939年的一个夏日,就读于吴淞中国公学附中的江竹筠,在学校附近幽静的竹林里,在党支部书记李培根和委员戴克宇的介绍和见证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转入隐蔽战线

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入党之后的江竹筠很快发现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劣,氛围一天比一天紧张。中共中央南方局按照中央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要求大后方的党员隐蔽起来,转入地下。

在突如其来的时局变化中,许多习惯于以公开方式开展工作的党员感到茫然,举止失当,而江竹筠却表现良好。她遇事沉着、冷静,善于隐藏身份,善于联系群众,很快在地下工作中崭露头角。

吴淞中国公学附中停办后,江竹筠按上级指示,于1940年秋考入黄炎培开办的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职业训练班学习,并成为该校和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单线联系重庆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的女党员。

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环境日趋恶化,天上不断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盘旋、轰炸,城市里则处于高压专制的白色恐怖之中。江竹筠所在的江北县党组织,几次发生党组织被破坏、党员被捕的事件,连续多任县委书记被川东特委、重庆市委紧急疏散、转移。

1941年秋,江竹筠从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毕业,而后到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并被党组织指定担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不久,江竹筠遭到国民党特务监视,被上级安排转移到偏僻闭塞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下属綦江铁矿暂避风险。

当年11月25日,江竹筠到綦江铁矿后任总务课庶务组司事(一般财务人员)。为了隐蔽身份,她在填写《职员履历表》时,特意修改了部分真实信息,将出生日期改为1917年,年龄写成了26岁,还将籍贯改为“四川富顺”,也未与当地党组织联系。

尽管是出于临时避险的目的,但江竹筠在綦江铁矿的工作仍然十分努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被同事们称为“江先生”。矿长黄典华和直属领导包课长,对她评价很高,说她“在课工作亦甚努力”,还在综合考察了她的工作表现后,以雇员待遇提前一个多月起薪。

1942年底,江竹筠又受到特务监视,只好以胃病复发需长期静养调理为由,于1943年2月16日提出辞呈。随后,江竹筠服从党组织安排回到重庆,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4月底,江竹筠又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离开合作社,开始从事党的通信联络工作。

喜结革命姻缘

1943年5月,根据中共重庆市委指派,时任新市区区委委员的江竹筠担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助手。

彭咏梧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1940年任中共云阳县委书记。次年秋,彭咏梧调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宣传工作,领导学生运动和《挺进报》。江竹筠也因此加入《挺进报》从事报纸分发投递工作。

在国统区秘密印发我党的机关刊物,供稿、刻印、投递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其中最危险的就是投递。一份报纸要经过重重关卡,安全送达收件人手中可不容易,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绝对安全,不能出错。

对此,江竹筠费尽心血,智计百出。邮检严格,她就想方设法找来国民党财政局等单位的信封;街头邮箱被特务监视,她就通过邮局人员内部投寄;有的地方不通邮,她就建立秘密转发站分发。在她手中,《挺进报》的分发投递从没出过一次差错。她的稳重大方、沉着机智给彭咏梧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顺利开展工作,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彭咏梧以伪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职员身份为掩护,与江竹筠假扮夫妻,将他们的“家”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他们时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团结了一大批工商界进步人士,向他们揭露官僚资本主义侵吞民族资本、破坏民族工商业的事实,引导广大工商业者团结一致、反对国民党四大家族、共同抗日。

两年以后,鉴于工作需要,经党组织批准,彭咏梧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彭云。

夫妻壮烈牺牲

1947年秋,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10月,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负责下川东的武装斗争。11月下旬,江竹筠和彭咏梧离别幼子,双双离开重庆沿江东下。临行前,一家三口走进照相馆留下了宝贵的合影,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按照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工委的计划,川东游击纵队成立,下辖巴北支队、奉大巫支队、七南支队、开县支队,彭咏梧任纵队政委,主要负责组建奉大巫支队,组织开展武装起义。江竹筠负责云奉南岸工委与地工委的联系。这些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顽强成长,拉开了下川东武装斗争的帷幕。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极度悲痛的江竹筠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向党组织表示要坚持“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随时愿意为革命献身。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在万县不幸被捕,后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受难于歌乐山军统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垭。这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巾帼英雄,就像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

猜你喜欢
江竹筠川东重庆
重庆客APP
致敬英雄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江姐”领路人戴克宇去世
在这里看重庆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川东含硫气田气井井下管柱腐蚀特征分析
川东石炭系气藏气井结垢预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