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有效性
——以一个先天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为例

2022-11-24 11:51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春城幼儿园侯宇泉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随班融合幼儿园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春城幼儿园 侯宇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尊重、接纳、帮助特殊儿童的良好支持环境。”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民政厅、卫生健康委、残疾人联合会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我园申报并通过了市级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认定。《意见》中提到:“学前阶段应重点关注康复融入日常保教活动”。因此,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将幼儿的康复训练融入到日常保教活动中,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021年5月,我园接到一位家长来电咨询,问道:“我的孩子下学期能不能转学来你们幼儿园的中班?”“请问孩子原来在哪儿上学,为什么要转学呢?”“之前在特殊学校上学,现在特殊学校的老师说可以转到普通是幼儿园了。”初步了解情况后,我们约家长来园面谈。经了解得知,幼儿晨晨5岁了,患有先天性听障,植入人工耳蜗后进入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晨晨妈妈双眼含泪地说:“请一定要收下他,我的孩子已经可以和正常小孩一起上学了!”我们在得知晨晨的人工耳蜗由国家免费植入,且价格不菲后,也暗暗担心随班就读过程中如果在园造成设备意外损坏,会不会让幼儿园来承担责任。但是我们深知作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意义与责任,晨晨是符合入园条件的,必须接纳他来园,以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

1 基于问题导向,开展跟踪观察

片段一:9月,连续两周入园时,晨晨在幼儿园门口哭闹,身体撅着往后退,妈妈越是抱他、拉他,他的哭声就越大。值班老师走近他,问:“晨晨小朋友,怎么啦?”晨晨不说话,妈妈回答:“他不想上学,因为没有人和他玩。”

分析:晨晨对新环境空间、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足。入园焦虑是小班幼儿常见的现象,虽然晨晨已经升入中班,插班生面对环境转换也会出现入园焦虑,但是根据以往的观察,即使转园幼儿在开学初有情绪波动,但是像这样激烈的反抗和拒绝是很少见的。

片段二:家长离园后,值班老师每天牵着晨晨的手,抱着他,把他送到教室。哭了一会后,晨晨眼望着教室外不说话,静静地坐着。其他小朋友去洗手、餐点、游戏活动,他还是一个人静静坐着。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都需要老师走到他身边提醒,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才会行动。

分析:有时晨晨的自我服务能力不足——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晨晨对老师指令的理解和反应速度慢,需要老师近距离地跟他解释和沟通;有时是他缺乏自信不愿参与,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促进其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

片段三:餐点时间,老师问:“大家都拿到饼干了吗?”晨晨的盘子里是空的。其他小朋友告诉我:“晨晨没有拿”;在集体活动中,有喝水或如厕需求的时候,晨晨自行离开,并不告知老师自己的需求;在美术活动中,需要材料的时候,晨晨看着老师,老师问他:“是不是还需要彩色纸?”他点头。

分析:晨晨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晨晨不会用语句来表达需求,常使用的词语动作是“好的”“早上好”或者是“摇头”“点头”。下一步老师需要培养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2 基于沟通需要,重视家庭的心理辅导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帮助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学初,教师与晨晨的家庭建立了有效联系,我们对晨晨进行新生家访,有针对性地了解了晨晨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家长困难等;开学后,我们每周对晨晨的情况进行2~3次的家庭电话沟通——用平等鼓励的语言,积极主动地沟通,促进了家园联系,转变了家长弥补亏欠孩子的补偿心理,还将家长从弥补亏欠孩子的心理状态向养成教育的观念进行转变。现在教师和家长已建立了初步的尊重和信任,晨晨妈妈说:“晨晨现在上学不哭闹了,已经很好了,我在家也要多给他锻炼的机会!”

3 基于生活自理,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曾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于晨晨的听力受损,父母为他包办代替的事情较多,自我服务对他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将生活技能的学习与操作练习融入游戏。如玩“娃娃家”游戏,让晨晨给娃娃穿脱衣服、扭纽扣,锻炼了他手部动作的精细发展;为了让他能掌握穿脱裤子的正确方法,我们配合朗朗上口的儿歌:小宝宝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右脚钻进右山洞,左脚钻进左山洞,呜呜呜,两列火车进山洞,锻炼自己穿裤子;我们还发布了亲子活动小任务,如参观图书馆、逛逛博物馆、看看儿童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晨晨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4 基于普特融合,渗透实施戏剧课程

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贯彻“普特双赢”的原则,要既有利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儿童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等核心素养,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随班就读。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重构了班本课程方案,加入了戏剧课程:如针对晨晨小朋友的情况,我们选择了“熟悉空间与彼此”“听觉”“口语”方面的戏剧教育活动,提高他对新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促进听觉理解能力、发展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在戏剧活动中,晨晨和普通儿童一样,常有机会“发挥想象”“运用感官”去觉察,并尝试以“身体动作或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进行“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挑战,通过这个历程,能够帮助他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学着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不同的人际关系。

案例反思

1.融合教育要读懂相关教育政策

在普通幼儿园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首先,要读懂国家发展融合教育的相关方针政策,如国务院,教育部,各省或各设市区的相关纲要、方案、意见、计划等,领会政策的内涵意义,幼儿园上下齐心达成统一认识;其次,要抓住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创建的契机;第三,要对照幼儿园的现实条件,思考幼儿园无障碍文化环境营造做得怎么样、相关资源教室是否完备、专职特教老师是否到位、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最后,需将每项工作聚焦重点,系统推进,落实到位。

2.融合教育要整合重构幼儿园课程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融合教育理念统领下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幼儿园应重点关注将特殊儿童的康复融入到日常保教活动中,需要对原课程进行个别化、适宜化改造,对新的课程资源进行审议,进一步厘清融合教育、课程、游戏的关系,对原课程的目标、结构、路径、内容、组织、评价进行重构,以儿童和谐发展为尺度,完善课程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实施路径为载体,同时提供功能评估、单独训练、辅助器具矫正等服务,形成适合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课程。

3.融合教育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幼儿园成功创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只是融合教育取得的部分成果,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短期成效,在融合教育的长效发展、持续发力才是应有之义。因此,融合教育要纳入幼儿园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成立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主任、资源教师、任课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融合教育教学研讨组,落实融合课程管理,建立活动记录制度,开展个别化活动;教师家长参与融合教育培训,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提供指导性服务;将实施要求细则不断融入幼儿园日常管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随班融合幼儿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