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陶制横鼓制作技艺研究

2022-11-24 04:06蒙海滨刘盛超
陶瓷 2022年11期
关键词:出气口高音开口

蒙海滨 刘盛超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 530000)

1 南宁陶制横鼓简介

1.1 南宁陶制横鼓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横鼓也叫陶鼓、蜂鼓、岳鼓、两头大中间小,一头喇叭状、一头圆弧形,是在广西壮族地区流行的陶制横鼓。传统研究中所谓的细腰鼓,种类繁多,其共有的特点是“广首而纤腹”,是从其形制角度来命名的,如拍鼓、横鼓、杖鼓、蜂鼓、长鼓、魏鼓等膜鸣乐器,岳鼓当属此类。

周菁葆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位于新疆地区的克孜尔和库木吐拉的石窟壁画中的细腰鼓,以及吐鲁番阿斯塔墓中出土的细腰鼓等,并不是土鼓延续,而是发源于古印度,通过商贸活动流入西域,盛行于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1]。这与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东亚乐器考》中也认为其幅中对细腰鼓发源地的推测以及美籍学者库尔特·萨克斯在其《乐器史》中对细腰鼓的起源观点大致相同。

谢崇安、黄建福考察了细腰鼓与瑶族长鼓的源流,认为中国的细腰筒形鼓(沙漏形)大部分是在汉魏时期(公元3~4世纪)由域外传入中原的,其后来主要是用于同外来音乐结合的隋唐燕乐。直到《隋书·音乐志》才明确记载乐队的编制中有“都昙鼓、腰鼓、毛员鼓、杖鼓”等名称是不太准确的。文章认为:中国的细腰筒形鼓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史前时代的单面细腰筒形陶鼓,它发展到汉魏时期,因受西方外来的双面细腰筒形鼓影响,便演成了后世各民族多种形式的双面细腰筒形鼓[2]。

1.2 南宁横鼓制作传承情况

南宁横鼓的制作技艺要求高,工序极为复杂,需要众多工匠经过十几道工序辛苦劳动才能合力完成。因此、对于濒临失传的横鼓制作技艺的传承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

2010年5月,南宁市武鸣区师公舞《壮族骆垌舞》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19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中进行展示。而横鼓作为师公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和媒介。横鼓在武鸣城厢、罗圩、罗波、天马、甘圩、天平等地、南宁市区域陈东村、吴圩、友爱村以及梁坡仁义村的师公舞中都在使用,基本打法是右手杖击左手手拍。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横鼓的主要传播和人们认知的途径主要是民间师公音乐或者师公戏,这一点无容置疑。但是从对武鸣从50年代到现今70 来年的现状梳理,会发现横鼓文化传播正在从“娱神”的状态慢慢走向生活、走向舞台,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到节目的创编、舞台的展演,都体现了时代变化下“原生性”文化在当下的改变。

2 关于横鼓的技术革新

2.1 传统横鼓的不足

横鼓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也叫岳鼓,当今在部分壮族地区还在使用,主要用于宗教活动以及节庆表演。岳鼓制作方法大致如下:两个主鼓面(猪、牛或羊皮);两边的鼓面的制作是用皮盖住铁圈再沿着铁圈周围缝好;然后在圈的旁边钻6到8个孔,再穿绳拉紧即可。演奏时候背带挎在肩上,鼓放置腰间,右手拍击鼓面,左手用鼓棒敲击鼓底。

传统的横鼓虽然有历史沉淀,也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却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传统的岳腔仅具有一个开口和一个共鸣腔,高音不明显。具体如下:

(1)采用钻孔拉绳的方法制作鼓面时,为避免鼓皮破裂,绳子不可拉紧,因此影响了横鼓的音质。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工匠先使用铁圈来箍鼓皮,然后再使用绳子来拉铁圈,此法方便快捷并且能使绳子拉紧,比直接拉鼓皮效果好,且可避免弄坏鼓皮。但此种方法还是需要在鼓皮上进行穿孔。

(2)鼓面边沿不够光滑,致使拉伸鼓皮时鼓面容易爆裂且无法被拉紧,影响了横鼓音质。

(3)横鼓的出气口即共鸣开口太小,使得低音和高音都不够悦耳,达不到演奏要求。

2.2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制作工艺的研发

新研发的陶制高音岳鼓(见图1),通过外形以及共鸣出口的变化、以及双圈套压鼓皮的方式,使外观线条更流畅、鼓的音色更高亢有力。

图1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

新研发的陶制高音岳鼓,包括鼓身、鼓皮和固定组件,其中,鼓身内部设置有形状相同并相互连通的上共鸣腔和下共鸣腔,鼓身的上端开设有与上共鸣腔上端连通的上开口,鼓身的下端开设有与下共鸣腔连通的下开口,上开口大于下开口,鼓身中间位置开设有数个长条状共鸣出气口;鼓皮设置有两块,其中一块设于上开口处,另一块设于下开口处;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固定圈、两个压圈和拉紧绳,两个固定圈分别用于撑开两块鼓皮并套设在鼓身上,两个压圈分别压于两个固定圈上将鼓皮压紧,拉紧绳连接压圈和鼓身。新研发的陶制高音岳鼓,高音明显,敲击效果更好。

2.3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的特征

(1)鼓身的上端开设有与上共鸣腔上端连通的上开口,鼓身的下端开设有与下共鸣腔连通的下开口,上开口大于所述下开口,鼓身中间位置开设有数个长条状共鸣出气口;

(2)鼓皮设置有两块,其中一块设于上开口处,另一块设于下开口处;

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固定圈、两个压圈和拉紧绳,两个固定圈分别用于撑开两块鼓皮并套设在鼓身上,两个压圈分别压于两个固定圈上将鼓皮压紧,拉紧绳连接压圈和鼓身。

(3)上压圈的内圈的内径为1 070 mm、外圈的内径为1 240 mm,下压圈的内圈的内径为980 mm、外圈的内径为1 140 mm。

(4)陶制高音岳鼓鼓身两端的外壁呈缓坡状。

2.4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的优势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由原来的一个共鸣腔为两个共鸣腔,且在鼓身的中间位置开设有长条形共鸣出气口,将鼓腔的上开口设置成大于下开口,敲击连接在下开口处的鼓皮会得到明显的高音;鼓皮的压紧靠压圈压住固定圈的方式,压紧的效果好且打击演奏时不扎手。

图2是新型陶制高音岳鼓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的结构图

图3新型陶制高音岳鼓上压圈的结构示意图。下压圈结构相似。

图3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上压圈的结构图

2.5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次研发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次技术研发的一些实施例,并非对本次技术研发的限制。

图4是新型陶制高音岳鼓上鼓皮和上压圈的结构示意图。下鼓皮和下压圈结构相似。

图4 新型陶制高音岳鼓上鼓皮和上压圈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陶制高音岳鼓包括鼓身1、鼓皮和固定组件,鼓皮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鼓身1上。鼓身1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鼓身11、鼓腹12和下鼓身13,鼓身1两端的外壁设置成缓坡状,便于拉紧鼓皮,上鼓身11和下鼓身13的外壁上设置有壮族图腾元素,突出壮族鼓的地域特色。鼓腹12上开设有四个沿其周向均匀分布的共鸣出气口7,共鸣出气口7呈长条状,本实施例的共鸣出气口7的尺寸为60×350毫米,通过共鸣出气口7的设置,使得鼓的音量和音域都比以前要大和广。鼓皮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皮包括上鼓皮2和下鼓皮3,上鼓皮2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与上开口处,下鼓皮3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于下开口处。

固定组件包括上固定圈、上压圈4、下固定圈、下压圈5和拉紧绳6,上固定圈的大小与上压圈4内圈的大小一致,下固定圈的大小与下压圈5内圈的大小一致,使用时上压圈4内圈用于抵靠上固定圈,上压圈4的外圈用于保持整个上压圈4的刚度与强度,减小对鼓皮振动频率的干扰,音色更佳。内圈和外圈为直径为30毫米的钢圈。拉紧绳6环穿设于上压圈4后从其中一个共鸣出气口7穿入再从另一各共鸣出气口7穿出,然后环绕鼓身1进行固定。

以上鼓皮2 为例,上鼓皮2 的固定步骤大致如下,可先将上鼓皮2裁剪成圆形,然后将上固定圈放置在上鼓皮2上,上鼓皮2的边沿翻回包裹住上固定圈,再用线穿过上鼓皮2的边沿并将上鼓皮2拉紧,将绷紧的上鼓皮2放置在上开口处,从上往下扣下上压圈4,借助现有的拉紧装置固定上压圈4,然后边敲击鼓面边通过拉紧装置调节上压圈4压迫力度,调节至合适音色后,使用拉紧绳6经上压圈4与鼓身1进行固定。

岳鼓通过固定组件箍紧鼓皮,鼓皮受力均匀,鼓皮的拉紧程度更佳,而且爆裂概率降低。鼓皮的压紧靠一个双圈平行压住下一个圈的方式,压紧的效果好而且打击演奏时候不扎手。鼓具有两个共鸣腔,鼓腔的上开口大于下开口,且在鼓身上开设有长条形共鸣出气口,敲击连接在下开口处的鼓皮会得到明显的高音。

3 结语

广西壮族地区流行的南宁陶制横鼓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由于制作技艺要求高且工序繁杂,随着老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缺乏兴趣,目前横鼓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已呈现“断崖”的状态,长此以往,横鼓将濒临失传。笔者通过家族传承,从父辈习得横鼓制作技艺,刻苦研习,逐渐掌握了炼泥—拉胚—修胚—上色—烧制—全套—蒙皮—圈绳等全套工艺流程,并成为武鸣岳鼓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当前正积极申报市一级的非遗传承人。

笔者对南宁横鼓制作技术进行革新,弥补了传统横鼓的不足,新研发的陶制高音岳鼓通过外形以及共鸣出口的变化、以及双圈套压鼓皮的方式,使外观线条更流畅、鼓的音色更高亢有力。在将来,希望在传承横鼓制作技艺及文化过程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使得横鼓这一壮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永葆活力,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出气口高音开口
浮子阀型气液分离器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仿真的空滤出气口圆角尺寸对流阻的影响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三门核电检修工单开口项管理
Zipp全新454 NSW碳纤开口轮组
北极熊的运气
不易滑落的毛巾
用打火机制造我电池打火器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