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文”创新通识课建设与实践

2022-11-25 01:41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2期
关键词:梅毒讲授医学

崔 妍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系,天津 30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医学作为保护和促进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肩负着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重任,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让人们对医学教育产生新的思考和反思[1]。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医科”建设目标是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2-3]。在“新医科”医文交叉融合背景下,医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在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课程建设从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4-6]。天津医科大学是一所医学专科高校,结合学校特点,医学专业背景教师与天津师范大学文科专业背景教师合作,以促进“新医科”发展、促进医文交叉融合为目标,尝试探索创建一门“医+文”创新通识课,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艺术和哲学素养做出贡献。

1 “医+文”创新通识课创建意义和目标

本课程建设目标旨在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与人类思想、文明、艺术等之间的关联。身体健康是一切思想行为活动之根本,因此医学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如黑死病的暴发流行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反之,人类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促发医学的进步与人文精神和思辨的递进,比如每一次战争都会促进譬如骨科、神经外科等医学专科的发展。本课程希望引导学生理解医学与人文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医学素养和预防素养,也有助于加强对医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哲学素养、共情能力和对患者的悲悯心。

2 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2.1 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拟面向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16学时,8个主题。课程建设遵循“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根据线下开课学生反馈不断完善课程,并录制在线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面向社会开放,为提升公众的医学素养、预防素养和人文哲学素养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内容以医学为基础、人文为导向,分别从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和传染病学4个领域,介绍医学进展及与社会人文艺术的相互影响和关联。课程提炼出以下素养目标和思政要点,加强立德树人:1)培养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2)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健康中国”理念;3)培养学术诚信意识,加强共情力和悲悯心,提升哲学素养;4)培养创新意识和求索精神;5)提高艺术美学修养,以美化人;6)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延伸,提升预防素养。注重加入中国故事,讲懂讲好中国故事,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构建音乐影像资料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注重医学与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2.2 课程内容设计

经项目组成员查阅资料和深入研讨,课程选题如下:

1)维特鲁威人——从艺术看科学。讲授解剖学的创建和发展,及新技术对解剖学的影响和展望。由达芬奇著名的素描作品《维特鲁威人》展开对解剖学创始的介绍,医学知识与人文艺术融会贯通。

2)长寿的奥秘和中西殡葬仪式音乐(端粒)。讲授端粒的概念及对寿命的影响,介绍大量学术前沿进展。介绍历史上多个时期多个地域为了追求长寿做出的各种尝试,及在宗教音乐等文化艺术中的体现。

3)来自动物的致命礼物(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鼠疫耶尔森菌等)。讲授新冠、鼠疫等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介绍对人类文明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如黑死病直接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疫苗犹豫”为思政要点,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和思辨思维。

4)夏娃的困惑(肥胖与审美)。讲授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和“体脂指数”的区别;正规减肥药的机制,多种减肥方法(饮食和运动)的利弊;介绍人类历史上审美观的变迁和现今“身材焦虑”,引导树立正确的体型观和健康观。

5)盛开在欧洲文艺界那朵恶之花(梅毒螺旋体)。讲授梅毒的感染途径、引起的疾病、流行病学、病原特点和诊治方法;介绍梅毒的多种起源学说,罹患梅毒的名人及患病对他们的影响,展示相关音乐文学作品。

6)神圣女性从何而来(性染色体遗传、线粒体DNA)。讲授性染色体遗传机制,线粒体DNA概念和遗传机制;女性生理特征和生育机制;介绍人类历史上多种族多地区“神圣女性”“圣杯”的由来和现状。

7)药物与人类(药物研发与安全)。讲授药物研发流程和上市前需进行的各期试验;介绍由药物安全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反应停海豹胎事件,著名歌唱家托马斯·夸斯托夫患有此种畸形,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诚信观念。

8)天人合一的期望——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发展与现状。讲授中国传统医学医药的发展与现状,文学艺术作品中留存的相关记载和与社会人文艺术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中医中药如何发展。

已在天津医科大学申请开设公选课“基因的旋律”并获批准,授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翻转课堂或研讨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

2.3 课程考核方式

在主讲教师的推荐下,学生阅读和观摩一些有关参考读物以及影音资料,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课堂讨论中作交流发言,加强互动。课程讲述部分结束后,最后一周为学生研讨课,进行翻转课堂设置与课程思政内容回顾与反思,学生须在最后一节课上当堂提交一篇不低于800字的小论文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论题实行三选二制,即主讲教师依据课堂讲授内容当堂给出3个不同论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选其中两个做相应论述,且不得借助任何现代化网络搜索工具,力求开拓其思维模式。本课最终成绩百分比设置为:平时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能力)30%,期末成绩70%。

3 “医+文”创新通识课程实践与反馈

以“梅毒”为主题,在天津医科大学面向30名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进行试讲。医学方面着重介绍梅毒的流行病学、病原特征、临床表现和诊疗方法,人文方面着重讲授梅毒的多种起源学说,罹患梅毒的名人及造成的影响。两位主讲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科融合有以下几项:1)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致聋,可致盲,可致神经梅毒。历史上诸多名人罹患梅毒。如贝多芬因梅毒致耳聋,后创作《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确诊梅毒后创作出《小夜曲》,作品透出极浓的哀伤情绪,叶紫老师现场演奏;盲人阿炳正是因患梅毒致双目失明;政治家列宁、希特勒等晚年罹患神经梅毒,对一些政治决策极有可能有所影响。2)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2019年梅毒发病人数位列全部法定传染病第三位,但死亡人数很少。现在针对梅毒有很好的诊治方法,死亡率极低;但在历史上梅毒曾大肆肆虐,并曾是不治之症,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通过追溯梅毒的多种起源学说,让学生们感悟是科学家们几个世纪不断的努力推进了医学的发展,最终将“猛虎”关进笼子,保卫人民群众健康。3)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将梅毒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与多种起源学说和人文历史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也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课程内容以医学为根基,辅以人文知识,突出医学对人文的影响,将疾病还原到生动的历史人物本身,从而达成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讲授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互动和发言踊跃,课后学生给予高度评价,28/30学生表示课程非常有趣,增长了大量人文历史知识,并首次尝试考虑疾病与历史文明的关系,耳目一新,并表示期待更多的内容。3位学生分别从医学人文融合形式,人文讲授时长,以及增加互动参与角度对授课提出建议。本项目下一步的建设计划是继续进行线下授课,并进一步设计出在线课程内容。在线课程的建设要注重内容的精炼浓缩以及人文医学的有机融合,单个视频时长20 min左右,既要主旨突出,又要保证深度和趣味性。项目组成员积极备课充分研讨,完成在线课程内容的设计、PPT的制作与教案编写,并与在线平台合作,完成慕课录制并对公众开放,扩大课程的成果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梅毒讲授医学
隐性梅毒更危险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