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曲周县创新小麦种植减氨增效技术

2022-11-25 04:42郭连伟邹凯
河北农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脲酶氮肥小麦

□文/郭连伟 邹凯

编者按:氨气作为大气碱性气体,与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等反应生成的硝酸铵和硫酸铵是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放对华北地区大气PM2.5有直接的影响。氨气的主要排放源是农业,主要与不科学施用氮肥有关。因此,科学施氮,降排减氨是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减少因农田不合理施用氮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减少氨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邯郸市曲周县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技术优势,开展粮食作物生产氨减排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曲周县推荐的《强化校地合作 创新小麦种植减氨增效技术》案例成功入选。

曲周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播种总面积117万亩。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强度大是制约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以来,曲周县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技术优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农业氨排放》课题研究,在曲周县1.6万亩的小麦-玉米上安排新型含脲酶抑制剂肥料试验示范。集约化粮田作物生产氨减排技术研究及示范,有效降低了农田氨排放,实现了化肥减量和小麦绿色增产,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

组成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小组,强化对研究、示范及其他各项活动的组织。

二、密切县校、县企合作

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合作,开展以新型含脲酶抑制剂氮肥应用为核心的小麦-玉米绿色综合生产技术,为节氮减氨、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河南心连心等肥料生产企业合作,引进含脲酶抑制剂新型氮肥,推动技术物化落地。

三、强化技术服务和示范引领

组织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曲周实验站、科技小院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克服疫情影响,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开展技术服务,组织田间观摩及室内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组织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曲周实验站、曲周科技小院、心连心集团技术力量,联合农民、合作社或种地大户,打造高标准技术示范方。重点围绕“一控二减三基本”开展强筋小麦、紫色麦、普麦的氮素调控、精量播种施肥一化化技术、“四密一疏”机械化条带种植、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探索,建设示范基地1万亩。

四、强化科学监测与评估

依托科研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监测体系建设,建立10个覆盖全县的水土气生环境监测网络,对全县生态要素全过程监测,建立农业产业信息共享数据库。采用“一站多点”式布局,在第四疃镇农大实验站内建设2000平米的综合观测站,其他9个乡镇建设观测点。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支撑,形成完善的数据监测网络体系。对氨减排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经过多年实践,创新小麦种植减氨增效技术增产效果突出,示范推广成效显著。目前,该技术已形成以新型尿素氮肥为核心的小麦-玉米绿色综合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以深耕精播、水氮优化调控群体、综合植保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综合管理技术;以小麦玉米专用肥应用为核心的氮肥科学减量技术;以应用添加脲酶抑制的新型氮肥为核心的减氨技术。在曲周县8个乡镇、13个村建设高标准示范田2万亩、带动10万亩田地大面积种植。经测算,应用小麦、玉米专用基肥,小麦季基肥氮素比普通农户减少36%,玉米季基肥减氮19%,一个轮作季减氮26.4%。在基肥环节,比常规施氮减少氨排放26.4%。在冬小麦春后或者玉米拔节、大喇叭口期追施添加脲酶抑制的“超控士”新型尿素,比传统氮肥减少氨挥发约50%。综合采用以上绿色生产技术可实现节氮27%、降低农田氨排放50%、小麦增产9%的好效果,并且同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示范推广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脲酶氮肥小麦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氮肥追施量及追施间隔对设施黄瓜生长的影响
不同温度环境下EICP固砂及优化试验研究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脲酶抑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浅析
脲酶抑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浅析
锰镍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论水稻生产中氮肥追施技术
朝阳县大白菜裸地栽培配方施肥效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