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实践

2022-11-25 09:21杨浩东
新课程 2022年36期
关键词:公民高中生案例

杨浩东

(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甘肃 宁县)

国民有义务自觉行动起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保护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强化高中生的主人意识与责任意识,自觉保护经济建设成果。

一、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

学生公民意识是指高中生思想觉悟体系中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进步思想,是高中生未来成为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学生公民意识是高中生家国情怀、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规则意识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强大基础,因而对高中生的心智启迪、思想进步、觉悟提升、境界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培育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助力高中生的快乐认知、科学发展。

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切实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情操以及文化视野,有效激发高中生的爱国精神、主人翁意识、民族归属感以及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促进高中生成为有追求、有思想、有责任、有归属的高素质人才,为高中生配备具有超级免疫力的“最强大脑”。

其次,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为教师设计与实施历史教学提出非常明确而具体的教学任务与育人目标,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务实性,借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打造最优化的生命塑造平台。因此,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提升历史教学的策略性、过程性、养成性以及实效性,加速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最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成为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的可行性途径,也能够成为教师完成新课程改革任务以及教书育人使命的得力抓手,更能够成为教师保质保量地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因此,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能够有效推动历史教学进入提质增效、育人转型、创优争先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中。

三、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

历史教材中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兴盛与衰败,展示出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公民意识培养。

(一)借助支架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简单讲解,使之成为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而掌握的探究内容,以此为认知起点开启高中生的历史认知以及公民意识培养。这样,教师的知识简述就成为高中生历史认知的教学支架,因而能够为高中生开启一个低难度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支架教学能够以教师智慧点拨高中生的认知思维,加速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培养。

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支架教学中,教师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个具体知识模块进行知识简述,然后开启高中生的合作探究。为了指导高中生精准探究与高效认知,教师可以为高中生设定探究任务,如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一是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催生了军国主义,二是清王朝的外强中干、腐朽无能。再如“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过程、结局、影响等内容。这样,高中生就会在讨论清王朝的软弱无能与奴颜婢膝中义愤填膺,因而能够很好地激发高中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强感以及抵御外辱、保卫华夏、保护国民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因此,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就在批判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与鞭笞帝国主义列强的烧杀抢掠中水到渠成。

(二)借助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较为简易、直接,就是借助高中生对案例内容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去实现观点交流与认知沟通,借助集体智慧去整合处理案例素材,以此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教师要为高中生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素材与集体讨论对象,以案例内容为诱导因素,让高中生在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中共同处理案例内容,达到提升认识、思想进步、培养公民意识的目的。

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为高中生提供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史事素材,然后让高中生一起讨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事件、结局以及影响。这样高中生就会在集体交流与共同辨析中发现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全部都是丧权辱国、出卖尊严与国家利益的卑劣行径。因此,人民群众对清王朝彻底绝望、彻底决裂、彻底战斗,因而爆发了推翻清王朝、探索新民主的“辛亥革命”。这样,高中生就在集体讨论中看到了中华民族苦苦探寻新道路、新方向的奋斗过程,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省意识与自强精神。因此,高中生就会在立足“辛亥革命”的案例讨论中逐渐摸清社会发展的脉搏,感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拼搏的昂扬斗志,自然会催生高中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强感以及公民意识。

(三)借助电化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电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高中生提供一些探究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输送的视觉刺激以及听觉冲击给予高中生强烈的心情激荡、心理暗示以及情绪感染,促使高中生形成主观化应激反应。然后,教师再引导高中生进行课堂交流与自由辨析,在合作探究与集思广益中实现高中生群体的共同学习、互助成长,一起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识,实现教育目标。

在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电化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高中生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制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设策略,帮助高中生感受到“新中国”建立后的蓬勃生机与科学规划。而且,高中生能够看到人民群众终于得到了期盼几千年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自然能够看到人民群众喜笑颜开、翩翩起舞的欢庆场面。因此,高中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逐渐感受到“新中国”建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沧桑巨变,自然会焕发强烈的国家意识、归属意识、主人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保卫家园的自觉意识。

(四)借助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分组教学是指教师借助高中生已经拥有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让高中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集体探究教师预留的认知任务,借助高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去战胜探究任务,实现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科学培养。因此,分组教学既能够给予高中生充足的主体认知空间与合作探究契机,又能够扎实有效地展现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

在人教版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分组教学中,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较为简易,非常适合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因而教师可以将高中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以此提升高中生的交流频度与参与密度。这样高中生就会在分组讨论中慢慢总结出20世纪“新中国外交活动”主要分为“50年代的运筹帷幄与精心布局”“70年代的艰难破冰与改天换地”两大部分内容,进而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智慧、领导才能与远见卓识。由此,高中生能够从“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及“新中国”的先进性,自然会催发爱国热情、家国情怀等公民意识。

(五)借助对分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对分教学是指教师以历史知识的简单讲解为起点开启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再次对高中生的主体探究效果进行查漏补缺,提升高中生的主体认知质量,达到培养高中生公民意识的目的。在对分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起点位置与终点位置,以智慧为高中生确定认知方向,也为高中生全面构建一节课的知识架构,最终实现高中生公民意识的务实培养。

在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对分教学中,教师首先简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然后让高中生集体讨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节日习俗”方面的实际变化,以此验证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这样高中生就会将20世纪使用牛马种地与现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进行对比,还会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吃到白面馒头就高兴万分与现在超市的应有尽有进行对比,等等。因此,高中生能够在主动对比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进步,更看到“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位”的和谐局面,自然就会慢慢催生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民族荣誉感等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祖国的保卫者,因而教师需要着意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进而催发高中生的爱国精神、民族归属感、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观念,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政治立场、责任担当以及纪律意识,为高中生未来成为社会精英筑基。因此,教师应立足历史教学,自觉借助支架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对分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全力加速高中生的知识积累与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公民高中生案例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