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编制研究

2022-11-25 16:41单明威于永淼曹虎靳敏
绿叶 2022年8期
关键词:废弃物指南供应链

◎单明威 于永淼 曹虎 靳敏

在“无废城市”的建设中,供应链可以发挥类似血液系统的串联作用,不仅带动多个城市细胞进行“无废”转型,同时还可以协助物质和废弃物的流动和配置,实现产业链条整体的废弃物污染治理。

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城镇化对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三年试点实践证明,“无废城市”建设是持续推动城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牵头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到2025年,使“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三年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经验发现,7200多个“无废细胞”为社会营造了“无废”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了“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以往的研究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推动企业减污降碳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因此,在“无废城市”的建设中,供应链可以发挥类似血液系统的串联作用,不仅可以带动多个城市细胞进行“无废”转型,同时还可以协助物质和废弃物的流动和配置,实现产业链条整体的废弃物污染治理。

为贯彻落实《方案》,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印发了《2022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计划》(固体函〔2022〕7号),其中,第(十)条加强“无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研究中,第19项任务提出“编制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供应链、无废工地建设技术指南”,并明确委托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牵头制定开展。

编制工作面临的挑战无废供应链的概念界定、理论及实践基础薄弱

首先,无废供应链的概念在2022年首次提出,国内外对于无废供应链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几乎为空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对于无废供应链的理论和方法学认识不足,很难理解无废供应链及其管理对于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集成效用。其次,无废供应链还缺乏标准化创建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如何创建和开展无废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最后,当前社会上还缺乏典型的无废供应链示范案例,难以为无废供应链建设指南的编制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供应链难以形成统一建设标准

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各异,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能源供应、消费观念等各不相同。同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的供应结构不同,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及其管理流程存在较大差异,核心单位对于其他供应链环节的影响力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加大了普适性的无废供应链建设指南的编制难度。

提炼无废供应链的特点,以区别于无废细胞建设指南

无废供应链的建设主体和无废细胞的建设主体都是无废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内容需要围绕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其建设技术指南还需要专注于供应链的特点,避免与无废企业、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的建设指南雷同。

编制思路与原则

针对上述挑战,笔者着重从无废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固废三化技术类型与内容、现有资料中的关键供应链管理实践,以及全国各行业的适用性四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查阅分析固废供应链、供应链相关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文献,提出“无废供应链”的概念和框架,基于对核心企业的走访和调研,结合行业专家的咨询研讨,对无废供应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求进行验证和确定,总结归纳出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

完善无废供应链理论体系,对比其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与创新点

根据供应链和无废城市管理的交叉研究,笔者提出了无废供应链的概念,即供应链上的核心组织通过采购、销售和投资等经济行为活动,将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无废”理念和责任要求传递给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企业、分销商、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持续提升供应链条整体的废弃物管理水平,实现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

将供应链管理运用于污染治理问题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特别是2014年APEC北京宣言以来,绿色供应链在上海、天津、东莞等城市,以及汽车、电子、机械等工业领域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截至2022年4月,工信部已经发布6批共计29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引导生产企业树立绿色采购理念,提高对供应商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的要求,建立绿色原料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等。

无废供应链是在“无废城市”创建的背景下提出的,其首要目的是帮助试点城市更好地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达到“无废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因此,《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关注供应链核心单位及其带动关联的供应商共同贡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的量化程度,其内容更加专注于通过供应链核心单位的绝对影响力,向关联企业传递减污降碳的明确目标,并通过管理机制实施明确的绩效考核,依托核心单位供应链信息系统强化固废信息数据流,推动实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

充分考虑供应链的包容性,适应不同地区和行业特点

由于供应链条长、环节多、涉及行业覆盖面广的特点,笔者在编制《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时,打破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边界,同时拓展核心组织和供应链的行业类型。根据供应链的特点,无废供应链的核心组织不仅局限在工业领域和制造企业,同时还包括了服务业、零售业甚至地方政府、高校、大型活动等诸多对上下游影响力强的组织和单位。例如沃尔玛、宜家、京东、阿里巴巴、美团等供应链核心企业都在引导供应商减少废弃物产生、使用非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等方面做出贡献。同时,无废供应链的核心单位还可以影响其建筑业、畜牧业、快递业等不同行业的服务商,并提出废弃物管理要求,甚至可以跨越行政区域限制,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无废”。

基于网链结构特征,提出“1+N”无废供应链建设模式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形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可见,无废供应链涉及供应链核心单位,以及与核心单位相关的供应商企业、分销商、消费者等网链单元,而非核心单位自身。因此,在编制《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中回归供应链的网链结构特点,区别于其他无废细胞的创建,率先提出以“1+N”为实施主体进行无废供应链创建。在实现“1家”核心单位自身做到“无废”的基础上,更加体现了核心单位将“无废”理念和要求贯穿到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各相关方,带动“N家”关联企业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共同达到废弃物管理的“三化”提升。

结论

《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基于无废城市建设现状,结合国内外无废供应链技术措施调研,针对我国无废供应链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和行业发展特点的无废供应链建设指南编制原则和要求,克服了编制工作中的困难。根据无废城市建设中涉及的领域,该指南分别就基本要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最终处置、保障能力五个方面对企业构建无废供应链的实践进行指导,具有以下特征:相比现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完善了无废供应链的理论体系,提出无废供应链的定义和内容;充分考虑了供应链的包容性,适用于不同地区和行业特点;基于网链结构特征,创新提出“1+N”的建设模式,强化供应链的带动和串联作用。

《无废供应链建设技术指南》将为供应链条长、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对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大的核心单位建设和实施无废供应链管理提供指引。建议有条件的地方优先选择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供应链核心企事业单位,联合所关联的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无废供应链试点建设,为无废供应链的实践积累经验和案例。同时,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总结实践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无废供应链的标准体系文件,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和分行业、分环节的管理技术标准,更好地指导第三方机构开展无废供应链的技术咨询和评价服务,完善市场化认证体系,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

猜你喜欢
废弃物指南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水泥回转窑处理废弃物的分析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电子废弃物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