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直播平台构建及互动技术应用分析

2022-11-26 23:05万明明
电声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演播室受众信号

万明明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影响,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融媒体传播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同时,广大受众不但对节目图像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直播中的互动也提出了更多需求。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融媒体直播平台,是目前行业相关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为了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电视媒体需要积极面对调整,推动自身的革新发展。直播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不但能够实现视频直播,同时能够通过互动技术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

1 融媒体直播平台的发展概述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媒体客户端的直播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多个平台联合应用推动传统广电技术向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融媒体直播与互动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新媒体业务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广电行业需要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转变和优化传统传播模式,避免传播模式过于单一,要向“融合”“多屏”生产的方向发展。比如,中央电视台在技术制作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建立了全面的节目演播室信息互动系统,对全台全部节目进行全方位覆盖,在这一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形态互动平台,为诸多节目的制作提供丰富的互动渠道。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传统演播室的群组建设尚不具有大规模的融媒体网络直播需求,因此仍需要根据传统视频系统需求,以SDI/HDSDI 架构为基础展开设计[1]。

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逐渐趋于完善,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两者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移动智能手机得到了普及,且覆盖范围十分广泛。这一背景下,融媒体网络直播的需求呈现逐年剧增的趋势。因此,各级电视台内部频道越来越多的节目均提出了融媒体直播需求,主要目的在于避免电视端受众群体的流失,同时优化制作手段,延伸融媒体网络直播的受众群。因此,可以在合理运用互动技术的前提下,与网络直播深度融合,在综合演播室配备专门的互动直播系统,对传统直播信号进行优化,实现IP 流信号与演播室信号的实时切换。采用这一设计手段,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直播页面和演播室现场进行有效互动,网络直播数据能够回流至演播室互动系统端,直播时实现引流目标,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强化互动性,通过融媒体增加用户黏性[2]。另外,还需要在应用场景上下功夫,构建多角度的直播互动制作应用场景,使节目内容的制作形式得到全面优化。

在技术层面,设计工作的关键在于对信号来源与互动制作的利用,两者优势互补,实现融媒体演播室中多种先进技术的充分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对IP 信号与SDI 信号的全面管理,同时涵盖了诸多种类的互动模式设计,积极利用先进的融媒体实现不同信号之间的调度切换,效果明显。同时,为了确保现场直播过程中的多渠道分发,演播室能够提供多路流信号的网络直播,具体包括多个现场的PGM信号以及多个单点PGC 移动直播信号,对信源结构的界限区分进行合理处理,使融媒体端直播具备极强的互动性特点[3]。另外,能够对演播室场内和场外进行全方位覆盖,最大程度利用节目制作现场,使用户凭借移动客户端便能够多维观看节目,延伸与扩张媒体终端的覆盖范围,强化用户的体验感。

2 构建融媒体直播互动平台的重要性

2.1 拓展演播室空间

传统模式下,电视节目的录制具有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演播室空间有限,参与录制的人员较少,因此原有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不足。融媒体直播平台与互动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上述不足,使更多的观众可以参与直播互动,有效增加了节目受众,进而提高节目整体播出效果。

2.2 拓展数据来源

传统工作模式下,演播室收集相关信息数据的时效性较差,而构建融媒体直播平台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使数据信息的来源渠道得以延伸。主要原因在于,融媒体直播平台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合信息,如观众的互动、反馈信息以及后台数据、咨询信息等,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能够有效拓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另外,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受众的想法与意见,改进和优化节目质量。同时,节目播出时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喜好,对其进行分类,保证推送的精准性,满足受众需求。

2.3 吸引更多的受众

以往演播室的节目播出互动性有所不足,观众难以有效参与到节目过程中,对电视节目的发展造成影响,而通过构建融媒体直播平台,能够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畅通的渠道,受众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实现节目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因此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受众的意见了解节目存在的不足,及时对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满足受众需求。

2.4 使内容呈现更为丰富多样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使演播室互动形式、播出形式以及播放内容更为丰富,具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媒体直播平台的建立能够使节目更为生动、丰富,强化受众的体验感与现场感,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推动节目的长远稳定发展。

3 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以演播室群组系统为基础,积极建立融媒体直播互动平台,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实现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无论是电视端还是媒体端均呈现了全新的播出效果。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广电制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融合,加强演播室现场与广大用户的交流、互动,实现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交互。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3.1 融媒体直播切换子系统

切换子系统具有独立性,是演播室现有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立的局域网,通过SDI 信号与演播室实现交互。该系统支持信号类型较多,主要为SDI 信号与IP 流信号,同时传输协议层面具备较强的兼容性,功能丰富,主要为拉流和推流功能。其中,拉流指网络直播切换台或者编码服务器等设备通过互联网将完成封装的数据通过流媒体服务器拉入本地端;推流主要指相关设备将完成封装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至流媒体服务器。

切换子系统是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核心。充分考虑在演播室视频系统中构建SDI 信号与流媒体信号混合制作的要求,同时为了避免现有系统设置过于烦琐或者编码器叠加较多,可以使用Tricaster460和VMC1 输入模块,能够有效提高系统部署的便利性,同时能够实现拉流功能、SDI 输入及输出,实现不同信号的混合切换。不同的信号可以通过演播室系统接口板与音频系统对接[4]。为了确保图文和包装信号的兼容性,融媒体直播平台采用的图文包装服务器能够用于包装信号的输出,与大屏设备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融媒体切换台连接,为融媒体切换系统的输入提供实时包装、渲染,同将具有实时互动数据的PGM 传输至演播室或者发布平台中,通过网络客户端进行直播发布。推流设备则需要采用编转码服务器,支持多路信号的输入,能够将演播室的信号传输至发布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该设备通过电缆跳线盘与演播室音频、同步信号系统对接,通过光纤跳线板与台内网络层连接,进而在演播室中构建轻量化的子系统。所构建的切换子系统完全独立,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与原有演播室系统互相隔离,并不会影响演播室节目的生产、制作。另外,系统设置了机柜空间,设备接口充足,具备良好的可延伸性。

3.2 融媒体信息互动子系统

融媒体直播平台直播时,平台与用户的交互以及用户的实时互动能够使节目与客户端直播保持良好的同步,能够打造符合节目特点的垂直层面传播内容,同时能够积极引导用户将直播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有效提高节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5]。

信息互动子系统与直播切换子系统相匹配,主要设备为互动服务器和虚拟机,其中虚拟机设置在云端。互动服务器具备软件平台,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用户评论、访问人数以及弹幕等,多需要在第三方平台收集数据,如微博平台等直播网站。用户仅通过手机便能够主动参与,成为节目直播现场的观众,打破了空间方面的限制。通过审核后,用户能够实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互动系统获取其头像和昵称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本地进行随机上屏。系统收集的数据通过平台中的DMZ 区过渡、DC 区摆渡,最终传输至演播室系统,通过大屏幕渲染设备以及包装服务器呈现;同时能够传输至切换系统,实现网络直播端的数据回屏,保证多平台端的良好互动。

信息的统计和发布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计算,实时收集新媒体端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用户及事件位置、互动话题、评论数据以及分析后的排名信息等,数据整合、审核后传输至包装呈现系统进行播出。电视节目直播中较为常见的数据类型主要为互动人数、实时滚动留言、投票信息等,其中互动人数能够为正在观看节目的观众展现当前同时收看节目的总人数以及地域、年龄分布等相关信息,有助于强化直播平台下用户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实时滚动留言”主要指用户评论数据在直播中的实时呈现,通过筛选用户评论精彩内容,建立一种无形的奖励机制;另外,点赞也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类型,参与直播的用户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点赞,通过点赞能够了解用户对节目以及嘉宾的认可度,也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节目氛围,提高节目整体质量。

4 互动技术在融媒体直播平台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5G 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络覆盖率的提高,网络直播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国内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数量呈现逐年骤增的趋势。互动技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能够使更多的用户参与节目。互动性的增强使节目直播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演播室场所。广电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内容方面的优势,在专业性方面深受认可。传统模式下电视节目进行直播时,因为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使受众成为现场节目的参与者,因此对节目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6]。融媒体直播平台的互动性特征实现对传统经验、习惯、思路的突破,能够构建各种途径,为节目收看人群提供参与互动的机会,进而实现用户与节目本身互动的目标。

互动技术在融媒体直播平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面向广大受众,提供基于节目内容的多种互动服务,如投票、评论以及调查等;

(2)面向广大移动媒体端受众,为其提供诸多服务,如节目直播、点播、评论以及投票等;

(3)面向现场观众,为其提供现场投票、打分以及评论等互动服务。

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以往演播室严格限制外部系统的接入,进而导致节目的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压缩,对节目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信息化背景下,演播室采取多级数据摆渡的方式,能够实现自身与互联网数据的连接,将互动数据、专业数据、咨询数据等数据信息应用于演播室系统,同时与演播室中的包装系统、互动系统进行自动化对接,有效扩展了节目的制作空间和选择空间。直播过程中开启用户互动渠道,意味着开启了融媒体直播的流量入口,使直播互动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吸引更多的受众,夯实受众群体。

5 结语

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以及互动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媒体技术架构和业务应用,为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能够充分融合网络端直播,强化节目的互动性,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受众提供良好的互动服务,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进而有效提高融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猜你喜欢
演播室受众信号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完形填空二则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
信号
演播室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高处信号强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