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应用

2022-11-27 12:47姚美玉左冬冬杨新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血瘀体质

姚美玉,邢 慧,左冬冬,杨新鸣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其性缠绵难愈,严重者可诱发贫血、引起感染、影响生育,甚者导致癌变,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女性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女性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患病概率愈发提高。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提前干预防治非常重要。近年来,“治未病”思想和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和发展,为崩漏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治未病”思想及体质辨识、调理偏颇体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治未病”思想在崩漏疾病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1.1“治未病”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防病养生或早期治疗思想[1],《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思患而预防之”,说明人要有未雨绸缪的见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治未病”思想奠定了基础。《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由此治未病思想初步形成。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将这一思想逐渐丰富完善,《难经》中曾提及“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治脾”。而后又有葛洪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2]这些思想理论在中医学预防保健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启发了后世医家预防、治疗与疾病康复的新思潮。

1.2“治未病”思想的内容及对崩漏防治的作用 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故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部分[3-4]。这三部分贯穿了“治未病”思想的始终,在疾病防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的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女性的偏颇易感体质对崩漏进行早期干预,避免疾病发生,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要,培护正气、强身健体、调神养性,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这就提示各医家对于疾病的防治应从起初干预,防止病邪深入,医之为晚。

1.2.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人体发病早期及病情尚轻时,要尽早辨证施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调治他脏,防止传变。正如“今之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所言,崩漏有崩与漏之分,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如崩中日久,阴血亏虚,气滞不畅而致血瘀,瘀阻脉络,血不归经,则成漏下;漏下日久,气虚不固,气不统血,遂成崩中。若是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以防由崩变漏、由漏致崩,做到“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2.3瘥后防复 疾病初愈,正气未复,邪气尚存,机体机能尚未恢复,若忽视了愈后调理,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或劳累过度,则有复发的可能,《黄帝内经》提到“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故要加强病后调摄,正确防护以防止疾病反复。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以化生气血,疏肝解郁,以调畅气机,补肾健脾,调补先后天之本,补需纠偏,防患于未然。

概而言之,“治未病”思想的提出不仅为行医之人提供了更丰富的养生与疾病防治理论,同时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中医治养原则。

2 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应用

2.1“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体质学说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从人类多种体质特征入手,观察不同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以此来探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类型及发展走势,从而为医者提供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说[5]。中医自古就对体质学说有研究,古籍中记载最早开始论述体质的是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6],由此揭开了中国医学体质研究的序幕。《灵枢·论痛》云:“筋骨之强弱……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炳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说明不同个体的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素问·逆调论篇》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表明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一定关系。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的人及各自有着不同体型、秉性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7]。《内经》中并未明确用“体质”一词来命名,直到清代叶天士才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体质”。

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特性[8]。体质是可分的,以王琦教授为代表的中医体质学研究者,经过多年对历代医家理论及现代社会人群所患疾病发展特点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将中医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分型[9],分别是A型(平和质)、B型(气虚质)、C型(阳虚质)、D型(阴虚质)、E型(痰湿质)、F型(湿热质)、G型(血瘀质)、H型(气郁质)和I型(特禀质)。体病相关即认为这些体质类型可以在生理状态下对不同的外界刺激做出有差异的反应,同时会存在适应上的差异,而机体内部的发病因素决定了一些疾病获得的易感性、倾向性以及疾病的症类型[10]。体质若是形成则变得相对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一成不变的,先天遗传获得虽然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体质是可以经调理干预而改变的。通过对偏颇易感体质的调理,可早期预防疾病发生[11]。在此基础上,王琦教授把辨体、辨病、辨证三者相结合,创建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12-14],即在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将辨体论治作为核心基础,把辨体、辨病、辨证三者密切结合综合运用,该方法对全方位地了解疾病本质、指导临床有效诊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想能明显提高诊治疑难病、反复发作性疾病的疗效[15-16]。

2.2女性的体质特点 女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的生理过程,而这些生理活动又以气血为用。最早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就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于血也。”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也指出“妇人以血为本”的观点。明代张景岳还提出:“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这就说明女性生理活动不仅基于气血,还易耗伤气血,导致气血虚弱,形成气虚体质。直至清代叶天士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女性情绪易波动、焦虑、抑郁,七情内伤则易导致气机阻滞,形成气郁体质。气为血之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易成血瘀体质[17]。这些理论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子区别于男子独特的体质特点[18]。又因现代女性在社会生存与竞争中扮演更多角色,承担更多压力,体质异常比例远高于男性。所以,基于体质辨识指导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2.3中医体质辨识与崩漏的防治 《灵枢·寿夭刚柔》云:“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体质特点因人而异。就崩漏而言,因不同体质类型易患不同的证型。崩漏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多以虚、热、瘀为主要病机,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通过分析不同体质易患证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预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19]。

2.3.1脾虚证 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易损伤脾气。脾虚气不统血,甚则虚则下陷,冲任不固,不能调摄胞宫制约经血,则发为崩漏。《妇科玉尺》曾云:“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脾虚证见血色淡,质清稀,面色白,神疲气短,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可辨体质为气虚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在疾病未发生时可补益脾气,调补气血,达到健脾固冲的效果[20],需多食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调畅情志,避免过度思虑劳累;饮食上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宜食清淡又营养丰富的食物,药食同源宜用山药、芡实、莲子等补脾类食物。治疗上临床多选用固本止崩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化裁。

2.3.2肾虚证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泄失常发为崩漏。若素体阳虚,命门火衰,久崩久漏,阴损及阳,阳不摄阴,封藏失职,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则为肾阳虚证;证见血色黯淡质稀,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可为阳虚质。肾为先天之本,张景岳认为崩漏“先损脾胃,次及冲任”最终“穷必及肾”,故及早滋补先天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发生。对于阳虚质,可多食牛羊肉、黄豆、韭菜、茴香、山药和花生等食物,平时注意加强锻炼,生发阳气,增强体质,驱邪外出,可多配菟丝子、附子、桂枝、吴茱萸等温阳药物以补阳,临床上多用右归丸、肾气丸等治疗。素体肾阴亏虚,多产房劳耗伤真阴,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迫血妄行,子宫藏泻无度,遂致崩漏,此为肾阴虚证;证见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可为阴虚质。阴虚则易生热,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滋阴,多食用枸杞、银耳、木耳、牛奶等食物,同时多食用水果蔬菜,注意睡眠与休息,调节情绪。可服用知母、麦冬、生地、鹿角胶、龟板胶等药物提前干预,临床多使用左归丸加减化裁来滋阴。

2.3.3血热证 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此证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从辨体质上可与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对应。

湿热质人群调理主要在于祛湿,体现在四肢沉重、大便黏腻不爽、带下量多、阴部瘙痒等方面,湿久化热,则影响月经,故饮食反而以清淡、利湿为主,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工作、运动时避免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久待;可采用拔火罐、刮痧等理疗方法祛湿除热;或用药选择泽泻、丹皮、栀子、土茯苓等祛湿清热药,临床上多用龙胆泻肝汤来祛除湿热。

气郁质人群多因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所致,正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则生热邪。这类体质的女性平素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故在调理上要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为主。多吃疏肝解郁的食物,如陈皮、佛手、合欢花代茶饮;要时常保持室内通风、明亮、避免压抑;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流;进行户外活动,如爬山、跳舞、打太极拳等;外治可选用足疗、按摩等放松心情的项目。用药则多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木香、川芎等行气药,临床上多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

2.3.4血瘀证 多由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热灼、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证见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可辨为血瘀质。李明霞等[21]通过临床研究对照发现,女性血瘀体质的形成也与饮食偏嗜、睡眠、运动、孕产情况、情绪状况有显著相关性。这类人群在饮食上可常食山楂、桃仁、海带、蘑菇、红糖等活血化瘀的食物,可用玫瑰花、茉莉花泡水奏疏肝理气活血的功效;保持乐观情绪,培养兴趣爱好,以防气滞血瘀;适当运动锻炼可助气血运行,活血通络;注意防寒保暖,保证睡眠。用药则多见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等,临床多用少腹逐瘀汤[22]。也可用针灸取穴三阴交、膈俞、血海、太冲等活血化瘀。

综上所述,在防治崩漏时要将“辨质论证”和“辨证论治”结合[23],通过辨识体质入手,在疾病未发或初期时进行干预,疗效事半功倍,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3 小 结

“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瑰宝,可通过改善女性偏颇体质,调节饮食、情绪因素,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变,预防了崩漏疾病的发生。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崩漏的关系,通过体质特征寻找发病规律进行早期干预,临床上通过理论指导和治疗崩漏患者,可减少复发机会。“治未病”思想和中医体质辨识为崩漏的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丰富了崩漏的治疗思想,为其提供了有效思路。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治未病血瘀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