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27 15:50薛月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

薛月爱

(琼台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学史、用史,习近平将党的善于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他在系列重要讲话和许多关键场合,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规律做出了科学的评价,阐明了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习近平历史观及其相关历史论述。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特征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是人们在一定文化认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史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民族认同、政治认同。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发表了大量关于历史问题的讲话,其内容包含历史的本质与作用、历史传承、历史事件和人物纪念、历史评价等多个方面,领域广泛、思想深邃。梳理这些具体的论述,探寻贯穿其中的主线和规律,可以管窥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质。

(一)鲜明的人民立场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掘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力量,领导人民创造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伟业。一部百年奋斗的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历史。人民既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也是党赖以扎根的深厚土壤。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现实经验,习近平历史观中渗透着深厚的人民情结。他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1]在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指引下,习近平对历史现象、事件的认识,总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以是否满足人民需求、符合人民利益、促进人民发展为衡量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其百年奋斗历史的写照,也是习近平历史观的显著特征。

(二)严谨的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充分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历史本质、发展规律、事件、人物进行分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因此,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要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走向未来,就必须认真学习历史这门必修课。

习近平根据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提出六个不能:“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3]他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割裂地看问题,系统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论,为科学认识历史现象和人物,一扫历史虚无主义的阴霾,提供了精准可行的辨别方法。

(三)深厚的现实关切

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是中国传统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共通之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会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原则。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系统梳理习近平近年来的历史论述,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纪念讲话,会发现他最终落脚点都在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对五四精神的缅怀中引申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和使命,对青年寄予希望和激励;《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抚今追昔,从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到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明确提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4]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宝贵历史经验,开启光辉前路与未来,正是党的一贯传统和作风。这种深厚的现实关切既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应用,更是作为执政者的治国理政使命感使然。将历史总结与现实观照相统一,使其历史观充满现实意义。

(四)大历史的宽广视野

习近平观察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视角是长远的、宽广的,并提出了“大历史”的概念。如他多次说道:“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5]“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6]这里的“大历史”从纵向看,是指人类发展历史,从横向看,既有立足于中国历史的聚焦,又有面向全世界的视野和胸怀。这是一种宏观、统揽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气度和风范。

大历史视野的形成,一方面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充分运用联系、发展的辩证法,将具体现象置于其产生的时间、空间、经度、维度坐标轴上,避免了孤立、抽象、片面的认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需求的实践指向。中国近代历史上,在闭关锁国政策束缚下,我们一度闭目塞听、孤立于世界。为避免重蹈覆辙,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大历史的视野。大历史观既是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也是指导现实问题的方法。

二、习近平历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主线、主题与习近平历史观高度契合,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最佳抓手,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两者的关系及融合路径十分重要。

(一)习近平历史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史观引领

历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习近平历史观中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人民意识、历史担当。这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思想导航。作为一名中国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对民族、人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磨难、抗争和探索的历程是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历史担当的最好资源。历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习近平一直以来以身作则,将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体现了大国领袖的深厚历史素养和智慧。以习近平历史观为引领,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融合,对大学生进行人民意识、辩证思维、现实意识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习近平历史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科学示范

历史观的形成,是从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到历史规律、本质的探究,再到历史情感升华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大学时期是历史观成型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历史观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核心,对指引大学生辨别历史是非,树立科学历史观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正确历史观形成的生动践行。他站在唯物史观角度,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科学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揭示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秉持人民立场去判断历史事件的性质,并以大历史的眼界去定位其影响、意义,最终从历史分析走向现实启示。因此学习习近平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原则、立场,是引领大学生科学学习历史,从而形成正确历史观的行为标杆和最佳示范。

(三)习近平历史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披着学术创新的外衣,以标新立异的观点和煽动性的语言,吸引青少年注意,蛊惑青少年思想。其实质和要害,是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既是历史学习和教学中最大的威胁之一,也是动摇大学生政治立场的隐形危害。我们必须以严正的立场、充足的历史证据予以坚决抨击和抵制,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习近平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紧扣时代脉搏,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为契机,对重大历史问题予以客观、科学的历史评价。因此,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必须把思政课、历史课打造为抨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

三、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习近平历史观要指导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就必须遵循科学原则,结合高校教学实际。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第一点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纲要》课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注重史实细节、学术争议,而忽视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纲要”变成“详史”,将思政课上成历史课。为避免这一误区,明确《纲要》课的课程定位,发挥思想政治导向作用,就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纲要》课要依托历史学科研究的成果,关注前沿学科理论,这是提升课程学理性的必然。但是《纲要》课的性质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需要把准课程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大学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对历史的论述及其历史观无疑正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典范。一方面,他以严谨的历史考证、科学的历史结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他能够从历史出发,观照现实和未来,从历史现象到规律,从历史情感到政治立场。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历史方法论,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国史、党史,又能与时俱进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现象,推动历史研究的创新性。用详实的史实依据,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最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坚持前沿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习近平针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论述,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都体现了史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前沿的、权威的观点。历史事实是不变的,但对历史现象研究的视角却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当前在史学研究领域,各种观点、流派竞相发展,甚至有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帜大搞翻案,行诋毁党、社会主义之实,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辨别历史是非。在《纲要》课教学中,必须及时融入前沿理论,以习近平历史观引领《纲要》课教学,使学生树立历史与现实、未来相通的历史意识,将《纲要》课上“新”、上“活”,紧跟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步伐。习近平相关历史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以科学的历史观,精炼透彻的语言,观照现实的实践性,寓价值观引导于科学知识传授之中,引领大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找准方向、明确目标、诉诸行动。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推进“三进”工作时,既要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又要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本科阶段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有普遍共同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在讲述《纲要》中的一些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时,恰当融入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以大历史的宏观视野,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人类历史,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习近平历史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找到二者能够有机融合的依托点,使融入既妥帖自然,又及时必要,避免生硬刻板。采取何种模式有效融入,既要根据课程内容,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确定融入主题,推敲融入技巧,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构建多种情境下的融入模式,增强融入效果。

四、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博大精深,需要多层次、多元化的融入路径,才能收获润物无声之效。

(一)专题探究式融入

习近平在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时,强调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一个就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结论。问题意识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也是融入式教学的良好契机。通过探究疑难问题,引发困惑与争议,教师适时以习近平历史观为学生答疑解惑,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更有利于价值观的培育。如在讲述“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时,基于当前人们对这两个历史时期关系和评价的争议,引发学生思考论辩。适时引入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重难点、社会关注点、学生兴趣点确定专题,教师钻研专题与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在联系,设计专题构架和呈现形式。专题式融入,是最易操作和常见的融入模式,可以非常集中地在一个主题下呈现一个历史事件,并引入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解疑释惑、升华思想。

(二)贯通式融入

思政课教学既要有专题式的深入探讨,也要有贯通式的脉络疏通。特别是《纲要》课,必须打通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从沉沦到睁眼看世界,从精英觉醒到全民族的觉醒,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教师必须放眼历史进程,走出书本,延伸到现实,落脚到当今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突破对单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人类发展进程的纵深角度,学会以习近平倡导的大历史视野、胸怀观察社会发展,把习近平历史观中的人民立场、历史情怀与现实观照融入教学。

贯通式融入对师生的理论要求较高,因此,在操作中可以渐进而行。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及繁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先融入习近平相关的历史论述,形成基本的历史认识,再上升到运用习近平历史观分析、辨别历史问题,最终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具体历史问题、现象的正确分析,归根结底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史实找规律,透过历史看现实,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三)体验式融入

从理论到实践、从知到行、从共性到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实现的轨迹。长期以来,思政课堂解决的都是理论、认知和共性的问题,学生在获知理论后向实践的转化缺乏跟踪、指导、反馈。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体验式融入,可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预结合”,将结合环节前移。

《纲要》课的体验式融入,就是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通过体验历史人物和理解历史背景,揭示历史规律。在此基础上,由历史走入今天,反思历史责任,肩负时代担当。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目中,充分发挥同为青年学生的“共情效应”,体验一百年前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先锋带头作用,追溯一百年来中国青年的担当。引用习近平对五四精神内涵与传承的科学认识,提升大学生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激发学生从历史认识走向现实实践,使学生结合当下社会进行自我认识,并内化为思想认同,外化为行动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体验和现实共情融为一体,实现了情、理、意、行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不是孤立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特点,综合应用,探索多元融入路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新历史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