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改革路径探索

2022-11-28 08:18彭晓宇
山西青年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证书技能制度

彭晓宇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设备,是推动中国工业迈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战略引擎之一[1]。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人才输入来源,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角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1+X”证书制度的落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有理论支撑、有考核平台、有量化标准的新阶段。“1+X”证书制度给学生提供了技能发展机遇,提高知识获得感,也为教师提供了人才培养思路,增强知识立体性[2]。针对这一全新的制度,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课程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样本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查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作者所工作的院校为例,结合实际情况,随机抽取了完成2021年考证的学生进行有关“1+X”证书制度现状的问卷调查,以获得更为真实的数据材料(详见https://www.wjx.cn/vj/QapaGB0.aspx)。在此次调查问题涵盖证书认可度、软硬件设施、专业课程设置、企业对接程度、自我能力评价等几个部分,本文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4个问题进行分析(如图1)。

(一)校企对接不充分

在考证设备能否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相对接问题上,认为能够完全对接的学生占44%,认为只能对接一部分的学生占49%,有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考证设备几乎与企业工作环境完全割裂。该调查结果反映,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无法在考证过程中获得能够匹配今后实际工作的技能,学校所学技能无法平滑过渡到企业,校企对接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

(二)书证融通缺乏标准

关于对“1+X”证书培训过程的评价,7成左右学生认为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高,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有3成左右学生认为培训与考核均较难,且与目前所学知识不太吻合,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关于教师是否将“1+X”证书涉及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75%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将“1+X”证书涉及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但仍有23%学生认为老师偶尔将“1+X”证书涉及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以上结果说明,当前的教学与证书的融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该结果进一步反映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同时满足日常教学、和考证同步进行的需要。

(三)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证书能否反映自身的真实能力水平问题上,6成学生认为自己在考证的同时注重自身的能力,存在接近4成学生认为自己在“1+X”考证训练过程中所积累的能力无法真实反映大学期间的学习水平。该问题说明考证对某些学生来说属于“突击”行为,考证内容和平时教学处于“割裂”状态,也进一步体现了对学生的技能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

二、改革路径探索

通过以上对“1+X”证书制度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产教融合制度不够健全、书证融合不够充分、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过于陈旧三个方面。基于当前“1+X”实施现状分析,结合本人在“1+X”证书实施周期中的体会及探索,提出以下改革路径探索:

(一)行企校互融,健全三方合作新机制

1.行业引领方向

在当前科技更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的大背景下,行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率,要跟上工业发展更新换代的浪潮,应该时刻重视行业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应明确本专业所依托的产业优势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研讨,参与行业发展标准制定,紧跟行业发展大趋势,结合学院学科特色进行适时吸收改造,为学院未来发展指引方向;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积极参加行业培训,提高自身的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敏锐性,并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学生学情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通过行业标准引领、学校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教师更新教学模式的三步走方式,使行业发展与学校专业发展形成有机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还能及时纠正陈旧的传统思维模式,使“1+X”证书制度的推广更加与时俱进。

2.企业指导实践

企业作为行业发展方向的落地实体,扮演着推动行业发展的执行者角色。在行企校互融中,企业方的最新动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学校应加大力度推进双师型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一线生产实践,一方面通过企业实践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的学习,不断更新自身对本专业最新动态的认识,从而形成企业实践到教学模式改进的正向反哺;其次,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通过引进产业学院、合作办学、企业导师等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架构更加多元立体[3]。通过企业指导实践教学,使企业技能需求与学生人才培养形成有机互补,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有据可依,又能使学生更快适应企业生产过程,使“1+X”证书制度的推进方向更加精准明确。

(二)书证课融通,开辟人才培养新通道

1.改造课程体系

“1+X”书证融通制度应该依据当前考证设备载体的技能要求、企业就业需求、行业发展动态改造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跨“机”“电”“自动化”的融合专业,课程安排上容易出现繁冗庞杂,很多课程的开设无法顺应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要求,因此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可主要分为基础准备、课程优化、企业对接三个阶段(图2)。在基础准备阶段中,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PLC两条主线进行课程铺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进入考证的准备阶段,此时结合考证设备的要求进一步开设传感器、总线组态、工业相机、制图识图等课程,由此进一步衍生出三门课证融合课程:《自动化生产系统集成》《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典型案例》,在此阶段学生一方面实现了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巩固,又能完成考证任务。最终学生经过三年的能力锻炼和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成功进行对接。

2.革新教学模式

“1+X”证书的实施需要进一步革新教学模式,并将双元育人摆在重要位置。证书的对接主体是企业。首先,通过在课程中渗透考证内容,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达到革新教学模式的目的。企业前期作为主导角色,为人才培养提供标准和执行规范;其次,教师通过在企业中的能力锻炼和技能体系更新,并结合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体系,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实现教学与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递进式衔接,教师在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对接作用;最后,在“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完成学校必修的学习任务,并同时获得企业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还可依据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规范与标准,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技能培养、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循环模式[4]。

三、评价改革,构建校企互评新体系

人才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量化手段,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学校、企业作为关键参与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匠心”“匠行”“匠才”的塑造过程作为人才评价的考核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最终帮助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

(一)怀“匠心”

“匠心”的评价基准主要来自学生的品德修养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品格评价,导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品行问题。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手册,对当前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量化考核;技能培养中,通过把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品德要素引入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二者结合是学生“匠心”的重要评价方式。

(二)践“匠行”

“匠行”的评价基准主要来自知识要素和专业技能水平。知识要素是“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首要出发点,可以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学科进行层次化、综合化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及举一反三能力;专业技能是“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1+X”证书制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供给其相应的实践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其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知识要素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和评价,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提高。

(三)铸“匠才”

“匠才”的评价基准主要来自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综合能力是“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最终诉求,主要体现在生活品行、工作作风、创造力、执行力等方面。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要能体现学生的全面能力塑造,一方面,要涵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反映学生的理论、实践水平。此外,还要引进企业评价或第三方机构评价,学生通过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最终实现“匠才”的塑造。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工业机器人专业在推进“1+X”证书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从校企对接、书证融通、评价机制进行样本现状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职发展实际情况,从产教融合、书证融通、评价改革三个维度进行改革路径探索,构建了一套能够适应当前“1+X”证书制度背景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改革发展体系,为今后的制度化实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证书技能制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收录证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