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评价体系重构

2022-12-01 03:58时新庄国波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体思政体系

时新,庄国波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项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套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必不可少,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现代新文化的不断涌现,都冲击着传统高校思政工作评价体系,重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新的评价体系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外在环境和人们内在心理的变化。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重构的意义

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2]。当前高校学生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变化所带来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特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和督促高校扎实开展思政工作,通过设计制定考评机制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形成一定压力,敦促其提高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既有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要求,明确未来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工作的针对性,避免出现背离思政工作初衷的现象;第三,在思政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评价指标动态跟踪,如发现工作出现偏差,能够在第一时间指出并纠正,将大大提升思政工作的严谨性。最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加准确的绩效数据,能够使思政评价工作有理有据,结果更加公平、有说服力,有效防止了主观臆断、暗箱操作等行为,可以充分调动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科学化的思政评价体系通过加强监督考核,明确工作方向,及时纠错改错,公平落实奖惩,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科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两大原则。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评价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的新使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思政工作评价的重心是不同的,准确研判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是做好思想政治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21 世纪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校内还是校外,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都很明显,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观念涌现,无疑对当前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更需要审时度势,关注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特征,比如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侧重对在线宣传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扩大评价的范围,延长评价的周期,更新评价的内容。

实事求是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评价的整个过程是真实客观的。这包括了三层涵义:其一,实施评价的各类群体必须从自身真实感受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做出客观判断,尽可能屏蔽其他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其二,评价指标的设定必须是合理的,根据不同类型的评价客体的职责及其工作重点设计评价指标,尽量提高指标的可获取性、可量化性、可比较性,有助于后期实施评价的公平公正;其三,评价所需的参考数据和信息来源必须是真实的,参与评价的人很难从全局完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每个环节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高校严格按照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同时对得到的反馈而来的评价信息也应该做保真处理,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的不足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愈加复杂、多元,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一)评价主体单一化

评价主体指的是参与评价过程、对他人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群体,需要与评价客体(被评价的人)区分开来。多年来参与思政评价工作的主体则多为与思政工作联系密切的上级领导和学生。

领导和学生两大主要评价主体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领导评价中,部分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因为较少参与具体的思政教学活动,难以了解课堂教学的细节和实际困难,习惯以学生思政课的学业成绩及其个人主观印象为评价依据。而领导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行政权威,其评价结果的权重通常比较大,因此常常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学生评价中,学生对老师工作的评价是重要而独特的,高校思政工作是否成功,主要看其对学生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学生评价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广泛采用。然而学生评价一方面不够专业,受个人喜好影响较大,在他们眼里,遵守工作规范、严格律己律人的老师循规蹈矩,课堂乏味,评分可能反而更低;另一方面学生会担心自己的评价内容被老师知道,导致日后被“穿小鞋”,于是可能违背真实感受对老师进行评价。

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呼吁通过增加评价主体的类型以弥补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不足,但受到传统观念、执行效率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实际落实。

(二)评价指标泛化

现在被广泛运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的设定呈现出重宏观轻微观、重普遍轻特殊的特征,侧重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共性,忽略了时间、地区和主体利益差异,使得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泛化现象明显。

首先,泛化的评价指标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批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的大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3];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诱惑力较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的教育。正是由于在不同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其评价指标也必须随之优化。

其次,泛化的评价指标不能适应地区发展差异。对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学生见识面等方面差异很大的地区,显然不能采用完全一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学校的思政工作展开评价的时候,侧重点要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修改评价指标内容及其权重,以体现评价的公平合理。比如在现代化大城市,学生与社会及国际环境接触的机会更多,教学软硬件设施更加完善,思政工作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先进,那么就更要注重对学生国家安全观培养、新技术使用等方面的评价;而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艰苦,思政工作的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应降低对软硬件设施的评价标准,反而要考察思政教师是否能有效处理学生的不满情绪等。

最后,泛化的评价指标不能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大多采用的是一套普适性的指标,即不同的评价主体都使用一套相同的指标对思政工作各方面展开评价。但是,不同主体关注的重点和专业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得到的反馈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如领导更关注教师工作的完成程度,学生更聚焦老师上课活跃的程度,专家更强调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设计符合不同主体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三)评价方法老化

虽然可应用于评价的新技术、新手段不断被开发,但是这些方法和技术在高校思政评价中的运用却有待进一步推广,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仍然局限于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等几种传统方法。

通过查阅各学院、老师和学生的相关资料来评价思政教育效果及工作成效是思政评价领域一直以来的主要评价方法。所保留的政策文件、宣传材料、音像资料、教学计划、试卷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这种评价方法的确弥补了思政评价易“虚化”的问题,使评价过程更加有形。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痕迹主义”,或者“抱佛脚”式的补材料等现象,有的单位甚至为了应付检查编造一些虚假资料,让思政评价流于形式。

问卷调查已被大量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主要适用于学生评价,能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方便在校园内对广大学生展开调查。问卷调查这种结构化的调查,其问题的表达形式、提问的顺序等都是相对固定的,答案也相对集中,因此便于统计结果,而且匿名化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调查对象的顾虑。但是,思政工作的成效重点要看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而这些是很难用选择题、对错题甚至是文字表达清楚的,所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不能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

课堂听课的评价方式多用于领导和专业评价中。领导或专业评价者(比如:评估组人员、督导组人员)身临其境感受老师的上课态度、方式、内容以及学生参与度等,对思政工作开展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能够对各种临时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对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切身的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不足。但是这种临时性的抽查方式也会遇到教师为了迎合听课评委的感受,特地调整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日常状态的情况。

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都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它们将在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主流方法。但是,为了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必须利用更多新技术来弥补当前评价方法存在的不同缺陷,丰富评价方法体系。

四、科学化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重构

时代的日新月异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一套基于“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原则的科学化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呼之欲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和新局势,需要从评价主体、内容指标、方法三方面来进行优化。

(一)扩大评价主体体系

虽然教育界一直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软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不完善,无法真正将其他社会主体纳入到评价主体体系中来,或者只是部分吸收其他主体的意见,真正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今天,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为评价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更多主体有了更畅通的途径参与到高校思政评价工作中。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不是狭义的指思政课程教师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评价,而应该包括高校所有的教职工,如专业理论课老师、实践课老师、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等,使思政评价全员化。教师评价要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教师对学校思政工作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分析和自我改进的过程。不同类型教师评价的出发点、专业程度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思政工作展开评价。

2.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即由那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判断能力的人作为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专家评价更关注思政工作的纵向、横向比较,以及与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定向比较,这样有利于提出更专业、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此外,专家评价应采取随机形式,由专家组自主决定听课时间和内容,自主选择查阅的资料,以便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专家评价法除了课堂听课和查阅资料外,还可以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全校发展状况。总体而言,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性强、考察结果更有权威性和信服力。

3.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高校思政工作的另一把尺子。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产品”的真实性能和实际使用价值最有发言权,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主体之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学校完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提供决策依据。社会评价还应该包括学校受社会关注度、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高校校园文化理念的传播程度等。

4.家庭评价

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多,能够见证孩子的一点一滴的成长和改变,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具有发言权。一方面,学生与家人相处的时候比较放松,不会过于小心翼翼和“装样子”,能反映出学生真实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思政工作的目的不是追求学生在某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改变,而是希望能贯穿学生整个成长阶段乃至一生,家长是学生全生命周期重要的参与者,将家庭纳入学校思政工作评价主体体系中,可以实现评价的长期性。

(二)丰富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工作的内容不断更新,传统的思政评价内容已经不能完全覆盖当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极易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准确,调整和丰富思政评价的内容指标,是构建科学化的思政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

1.强调对高校文化的评价

文化不仅影响大学思想的形成、制度的构建和精神的涵养,还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思政教育的效果与高校文化的营造密不可分,所以思政评价还要囊括对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是否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

2.加强对网络教育的评价

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师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将师生网络意识、网络文明素养列入评价内容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帮助学生树立“弘扬正能量、守护网络精神家园”的意识。另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运用也应当受到重视,需考察高校有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对师生思想进行熏陶。

3.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性的评价

思政教育不应该仅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应该以“关照师生、服务师生”为主旋律,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人、引导人的任务,所以科学的思政评价体系必须考察高校有没有合理地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对师生未来的发展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4.完善对资助体系的评价

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高校资助体系对学生良好品质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所以也必须考察高校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是否完善。

5.扩大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评价

领导干部不能仅仅作为评价他人的主体,其自身的权威性容易放大人们对其关注度,个人的表现有时候代表了某一学校或者某一部门的形象。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本身也应该被列入思政工作评价范围,主要关注领导干部个人行为作风、工作态度、道德观念以及对思政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三)更新评价方法体系

加强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评价体系中的创新运用,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评价,评价范围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之中,而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动态性、长期性地评价。

第一,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性,各评价主体可以轻松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各类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评价结果也能够迅速地反馈到高校,对于一些动态事物的实时评价成为可能。第二,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公开的平台,评价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畅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举报不正确的行为,这种匿名的方式有效保护了主体的隐私,避免人际关系困扰。第三,通过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评价平台,各主体除了可以获取评价信息和提出建议外,平台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推送一些正文章、新闻等,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同时,对其他社会主体也起到促进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扩大到全社会。第四,可以对传统数据收集方法进行改进,比如网络问卷不仅能够缩短调查时间,还便于数据分析,降低数据丢失和出错的概率。

2.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

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会立即呈现出来,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学生前后表现才能得出结论,所以很难通过某一时间节点的数据来判断。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收集数据、动态追踪和预测未来趋势的功能。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都是一个分散的数据集,“网络爬虫”技术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从互联网中自动抓取零散信息,汇聚成一个具象的内容以便评价[4],在空间上把评价从“高校内”拓展到“高校外”,在时间上把评价从“过去”联系到“现在”。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将动态监测、多因素考核、群体和个体分析、交叉验证等方法运用于思政评价,能够使评价工作更高效。比如,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大数据技术可以自动分析学生、教师和领导的浏览记录、博文和转发信息,挖掘其行为趋势,监督其思想变化、言行举止和个人作风;还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前后的变化,动态观察思政工作的长期效果。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来自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多来源、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有助于解决难以用客观题判断主观变化的问题,将许多“抽象性描述”数据转为“具体化操作”,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必须强调的是,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评价工作时,要注意对教师和学生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学校及委托的数据分析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使用信息。

五、结语

科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应该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的思政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已经不能完全符合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发展要求,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和说服力。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评价体系也必须逐步完善。对其评价主体体系、内容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几方面进行优化——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扩大评价的范围、凝练个性化的指标、采取更多现代化的方法,对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主体思政体系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何谓“主体间性”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