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贝类“过敏”是真过敏

2022-12-06 07:29马婷婷
关键词:贝类过敏原海鲜

马婷婷

近年来海鲜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最大的消费群是中国,其次是日本和美国。2009年,美国人平均每人吃15.8磅的鱼和贝类,其中虾(平均每人吃4.1磅)是首选。海鲜消费的增加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海鲜过敏反应的报道。这样的反应可能是免疫介导的,也有可能是非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而且两者引起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

1 流行病学调查

贝类是导致成人食物过敏特别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贝类过敏已影响全球10.3%的人口,且患病率持续上升[1]。一项包括15个国家的电话调查研究,调查了17 280名年龄在20~44岁之间的成年人,最终发现调查人群中2.3%对虾过敏、2.3%对牡蛎过敏,2.2%对鱼类过敏。在美国,调查了14 948名普通人群,2%~3%的人自报海鲜过敏,其中2.2%对贝类过敏,0.6%对鱼类过敏;而且儿童对贝类的过敏程度远低于成人(0.5%vs.2.5%);贝类的致病类型依次为虾、蟹、龙虾、蛤蜊、牡蛎和贻贝[2]。欧洲的多中心调查研究表明4.8%的人贝类食物特异性IgE阳性。

亚洲国家贝类过敏的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在中国河北省对于459例患有鼻炎和/或哮喘的儿童和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螃蟹和虾过敏的患病率分别为15.3%和11.1%。中国香港调查了3 677名学龄前儿童和7 393名15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患病率对贝类的不良反应分别为1.3%和1.7%。

印度EuroRevall INCO关于致敏和临床过敏差异率的研究发现,虽然15.5%的受试者显示对虾sIgE过敏,但受试者进食虾后并未出现过敏反应[3],这也一定程度上提示贝类过敏的患者与其他的甲壳类或者尘螨、蟑螂有交叉抗原性(图1)。

图1 全球贝类过敏患病率[1]

2 贝类分类

“贝类”和“海鲜”经常被公众互换使用,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海鲜”是泛指任何可食用的水生动物;而“贝类”指的是有壳或贝壳状外骨骼的动物,即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与蛛形纲动物一起归入节肢动物昆虫,而软体动物包括双壳类、腹足类和头足类(图2)。

图2 甲壳类动物分类

3 贝类中毒综合征

3.1 贝类中毒症状多种多样

目前贝类中毒症状分五种类型:麻痹类型、神经毒素类型、腹泻类型、原多甲藻酸贝毒素类型、记忆丧失类型(表1)。

表1 贝类中毒症状

3.2 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贝类引起的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五种贝类中毒症状,因细菌毒素、病毒和细菌感染贝类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常见。主要有创伤弧菌感染、肉毒杆菌毒素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四种。

创伤弧菌是美国与海鲜过敏相关的主要死亡原因。这种细菌是世界各地沿海环境的自然植物群的一部分,并已从各种海产品中分离出来,包括虾、鱼、牡蛎和蛤蜊。摄入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未煮熟或生的海鲜(主要是生牡蛎)可导致严重的暴发性败血症、严重的蜂窝织炎、瘀斑和大疱。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肉毒杆菌毒素感染发生在摄入被肉毒杆菌毒素感染的食物引发,临床表现主要是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还可以出现口干、复视、视力模糊、畏光等症状。

葡萄球菌肠毒素感染是由生长在受污染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症状通常出现很快。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以恶心、呕吐、腹部痉挛为主,还可出现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发生在受污染的生贝类,并可通过粪口传播。潜伏期为24~48 h。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在24 h后消失。以上情况常被误诊为过敏。

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贝类引起的不良反应与真正意义的贝类过敏主要的鉴别诊断在于患者一般没有过往贝类过敏病史。而且共餐的其他人基本都会出现类似症状,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

4 主要过敏原

Hoffman等首先从生虾和熟虾中分离出两种过敏原,称为抗原Ⅰ和抗原Ⅱ,抗原Ⅱ是热稳定蛋白,是主要的虾过敏原,后被鉴定命名为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原肌球蛋白不仅是一种主要的甲壳类动物过敏原,且在一些软体动物身上也证实存在。除原肌球蛋白外,还发现了其他贝类过敏原。在太平洋白虾和黑虎虾中鉴定发现精氨酸激酶是潜在的新型无脊椎动物泛过敏原,已被鉴定为Lit v 2和Pen m 2。在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中也发现精氨酸激酶过敏原,还有其他过敏原,如肌球蛋白重链、血蓝蛋白和淀粉酶(表2)。

表2 贝类过敏原

5 交叉反应

虾高度过敏的患者通常对其他种类的甲壳类动物有交叉反应[4]。在甲壳类动物之间,原肌球蛋白显示与小龙虾、螃蟹和龙虾有高达98%的同源性。甲壳类动物过敏的受试者也经常对软体动物类过敏。此外,一些研究报告表明,38%虾和其他甲壳类动物有交叉抗原性,14%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有交叉抗原性。贝类还与其他无脊椎动物抗原有交叉反应。

对于呼吸道过敏的患者,室内尘螨(HDM)原肌球蛋白已被证明是主要过敏原。来源于Der p 10的原肌球蛋白与虾和果蝇的同源性为75%~80%,与软体动物同源性为65%。来源于HDM和蟑螂的原肌球蛋白与贝类原肌球蛋白的同源性约为80%。临床上发现患者吸入多种非甲壳类动物来源的原肌球蛋白也可导致过敏,因此出现了“螨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综合征”这一术语。

6 贝类过敏临床表现

贝类过敏除可出现轻度胃肠道、皮肤荨麻疹的症状,也可以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大多数过敏反应是IgE介导,起病迅速,可累及胃肠道、皮肤或呼吸系统。症状可能仅限于食用贝类食物几分钟内出现短暂的口腔瘙痒或烧灼感(口腔过敏综合征)。还可出现由食物蛋白引起的贝类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另外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也可被贝类诱发,例如某些受试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后摄入贝类,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而诱发了过敏反应。

此外,贝类蛋白质也是一种有效的过敏原,可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引起过敏症状。贝类气传过敏原可通过煮沸、蒸煮或油炸等方式烹饪产生。职业接触,如雪蟹加工不仅会引起高致敏患者症状加重,也可能出现新发过敏,症状不仅会累及呼吸道系统,还可以累及其他系统,如皮肤或全身过敏反应。据报道,贝类加工工人职业性哮喘患病率估计为2%~36%。皮肤接触贝类导致的过敏更多地发生在职业性接触中,临床表现通常以皮肤荨麻疹或接触性皮炎为主,虽然偶尔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7 诊断

贝类过敏诊断最重要的是确认是否由于贝类或者其毒素引起的过敏反应。详细的询问病史非常重要,包括海鲜的类型、量的多少,症状的类型、发作的时间,还有其他人吃此类海鲜食物是否出现同样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主要是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根据实验结果和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决定是否进一步做口服食物激发实验。除非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最好是通过双盲、安慰剂口服激发试验确诊。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商业提取物进行皮肤试验可能会产生假阴性结果,而用过敏的食物进行皮肤点刺可能更可靠。病史采集还需仔细询问症状发生时是否同时有以下因素:如运动、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上因素应排除在激发试验之外。另外,诊断时还需要考虑与尘螨、蟑螂的交叉过敏反应。

8 管理

一般来说,任何食物过敏的管理基本上是避免摄入过敏的食物。由于交叉反应存在,一般建议避免食用所有甲壳类动物。除非患者同时对软体动物过敏,否则无需避免食用软体动物。此外贝类过敏患者应该警惕烹饪设备或餐具是否接触了甲壳类食物。除了严格避免摄入,因要面临多种突发情况,曾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建议佩戴肾上腺素笔并接受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使用培训。目前已经进行多种针对贝类过敏的治疗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包括虾特异性免疫治疗、新型低过敏性过敏原、超高压食品保藏技术、DNA疫苗,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在局部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期待这些研究能给贝类过敏患者带来福音[5]。

综上所述,贝类是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其消费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重要的是要区分贝类过敏还是其毒素引起的过敏。原肌球蛋白被确定是贝类的主要过敏原,而且也是引起大多数交叉反应的蛋白之一。但是,目前新的研究发现新的蛋白过敏原与原肌球蛋白结构有着细微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解释是否是交叉反应还是真正贝类过敏反应。贝类过敏患者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避免摄入过敏的贝类。为了防止摄入受传染性疾病污染的生贝类对于免疫器官产生影响患有免疫缺陷的患者,最好吃煮熟的食物贝类。

猜你喜欢
贝类过敏原海鲜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长”出来的珍宝
西班牙海鲜饭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海鲜马拉松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
什么是“过敏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