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阴伏寒”理论探讨儿童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治特点

2022-12-07 08:53任玉乐刘小云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伏邪少阴麻黄

任玉乐 刘小云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以持续高热、咽痛或咽部不适,扁桃体局部黄白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反复发作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患儿食欲下降,甚则继发肾炎等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中医治疗本病多从清热解毒、健脾补肺、调和营卫等角度出发,效果不尽如人意。临证中发现部分患儿属于少阴虚寒体质,从少阴伏寒论治多获佳效,现探讨如下。

1 伏邪是疾病发作的重要内因

感受外邪后没有当即发病或发病后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但因正气不足邪气未根除,反而藏伏体内,一旦外邪侵袭辄发疾病,这种潜藏于体内之邪气即称为“伏邪”“伏气”。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叶天士为完善“伏邪”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其撰写的《三时伏气外感篇》系统论述了不同季节因伏气所致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1]。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2],此书对外感伏邪论之甚详。

《黄帝内经》云伏邪部位多在“血脉之中”“分肉之间”(《灵枢·贼风》),王叔和认为“寒毒藏于肌肤”,巢元方认为“寒毒藏于肌骨”,柳宝诒结合六经辨证提出“邪伏少阴”论,他认为“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雷少逸根据体质的虚实不同来认识邪伏部位,颇有见地,他认为“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阴者,都是肾脏内亏之辈,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3]。这种以机体何处最虚、邪就伏于何处的见解,是合乎临床的。伏邪究竟藏于何处是由患者体质、病邪特点及临床见证综合而定的。少阴伏寒多见于先天体弱、肾亏之人,寒邪藏伏于少阴之位,平时不发,待风寒外袭则直中少阴而发病。

2 少阴伏寒是儿童扁桃体化脓的关键因素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表现出肺脾常不足、肾常虚,这样的体质特点决定了寒邪容易侵袭少阴并藏伏于内。少阴之人在体质上具有“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的特点,意即此类患者体内阴盛阳衰,平时食少纳差,容易腹泻,总属正气不足、脾胃功能差,加之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寒邪易“直中少阴”,感受寒邪后正虚无力祛除外邪,或外邪侵袭后寒邪藏伏部位隐匿不易彻底清除,少阴为人体最内层,对“少阴之人”来说亦是人体最弱处,故少阴为寒邪最喜藏伏之处。

扁桃体居喉之两侧,喉为肺所主,同时与肾关系密切。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上焦,外邪来袭,肺先受之,而喉为肺之门户,且手太阴肺经入肺脏,上循咽喉,加之小儿肺常不足,扁桃体最易受邪。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喉位于足少阴肾经主干循行路线之末端,咽喉功能正常有赖于肾阴的濡养和肾阳的温煦。“少阴之人”肾气本虚,寒邪侵犯,咽喉首当其冲,正虚无力抵挡,终成伏寒之处,导致内外交攻,互相呼应,发为本病。故少阴本虚是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根本因素,而少阴伏寒则在本病发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3 少阴病是儿童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常见证型

少阴之人多为虚寒体质,发病后多表现为六经病中之重症——少阴病。《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281条),又云“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298条),临证中患儿表现为高热(恶寒),手脚凉(四逆),精神差、想睡觉、体倦乏力(但欲寐、身倦),与伤寒所论少阴病一一吻合。少阴虚寒患儿平时食欲差,挑食,体型偏瘦,幼时容易腹泻,加之平时反复发病过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抵抗力更差;发病时扁桃体遍布脓点,整体呈淡白色,常在气温突降时感寒邪而发,突发高热,手脚冰凉,体温呈波动性,一天之内上午稍低,中午过后开始升高,下午及前半夜较高,后半夜能下降少许,如此循环,一般持续3~5天,直到脓点消失,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发病过程中患儿主症为发热、怕冷,精神萎靡不振,喜欢蜷卧,下肢酸软无力等,俱是一派寒邪“直中少阴”之象,因高热亦可表现为头晕、头颈部不适,咽痛,因脾胃功能差而致口臭,不口渴,因食量少而不大便等,这些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因伏寒藏于少阴,难以彻底祛除,本病常反复发作,甚则每月1次。临证中只要把握少阴病之发病特点,大多不难诊断。

4 温阳祛寒是贯穿疾病三期的根本治法

临床上根据少阴病的发病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条),此条文已给出了少阴病初得时正虚不甚者的处方,少阴伏寒所致扁桃体化脓初期可用此方,当患儿出现恶寒怕冷、精神差、手脚凉时(此时扁桃体或许还未见脓点)急用此方,可温少阴经并祛其直入之里寒,用药后体温会有少许下降,精神略有好转。少阴体质因阳气不足,加之寒邪潜伏于内,多数患儿服用麻附细辛汤后症状可有改善,但无法一蹴而就。此时将进入正邪相持阶段,《伤寒论》亦给出了治法,“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如条文中所言,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后寒邪未除而正气抗邪无力,可用少阴病之缓剂——麻黄附子甘草汤,本方为麻附细辛汤变化而来,去细辛以防辛散太过,易甘草益气和中以保护正气;若正邪交争中正气不支,则需与四逆汤以温经回阳,可酌加少量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子,既可补肾填精,又可防止阳亢伤阴,此过程一般持续三四天,期间1日内体温有所波动,但随着扁桃体脓点减少体温将逐日下降,服药可采用少量频服,每次100~150ml,每2~3小时服药1次,夜间睡后不再服药。另外扁桃体化脓治疗过程中多数会有咽痛,可酌情使用《伤寒论》所载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等。

治疗中需注意以下几点:初期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能久用,手脚回暖后即停用以防辛散太过伤及正气;正邪相持阶段要保持一定的定力,勤观察,不能动辄调方。此阶段若出现排糊状大便为寒邪将从太阴而解,此时往往脉象由沉转浮,为疾病向愈迹象,继续回阳救里即可;疾病后期扁桃体脓点减少,体温下降,可将药物服法改为每日2~3次,以防阳热聚集而转为阳明证。

5 典型病例

郑某某,男,6岁。2019年1月26日初诊。主诉:发热伴咽痛1天。症见:发热,咽痛,鼻塞,流涕,无咳嗽、咯痰,轻微恶寒,手足发凉,困倦思睡,腿酸乏力,胃纳差,夜间烦躁不寐,小便黄,大便1日未解。查体:精神差,T 39.2℃,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颜色苍白,可见散在黄白色脓点,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数。中医诊断:乳蛾(少阴虚寒证),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治以温阳解表,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炙麻黄4g,制附子8g,细辛3g。2剂,水煎服,每日2~3次,每次30~40ml。1月28日二诊,家属诉服药2剂后体温最低可下降至38℃左右,午后体温复升38.6℃,夜间睡眠较前改善,恶寒消失,手足回暖,鼻塞、流涕、咽痛减轻,仍觉困倦思睡,腿酸,纳差,大便未解,查体可见扁桃体脓点基本同前,脉仍沉细。证属少阴阳气不足,治以温阳固本,方选加味四逆汤。处方:制附子6g,干姜5g,炙甘草10g,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子各3g。2剂。服药次数据体温变化而定,午后可加至2小时1次。1月30日三诊,服药后患儿精神好转,扁桃体脓点缩小至针尖大小,扁桃体肿大明显改善,食欲恢复,排2次糊状便,脉象由沉转浮。仍与上方2剂,嘱其每日2次服用以巩固疗效。3天后患儿家长电话告知已痊愈。

按:该患儿体质较弱,2年前开始频繁发作化脓性扁桃体炎,每年5~6次,冬季尤甚,之前均以静脉滴注抗生素、激素治疗,发作频次不减反增,无奈之下寻求中医治疗。患儿体瘦,平素挑食,可见脾胃亏虚,反复感寒,加之过度使用西药,损伤正气,少阴伏寒盘踞咽喉遇外寒则发。患儿发病时困倦思睡、脉沉细、扁桃体苍白(非热证之红肿),此为少阴病之征象,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破除阴寒正合病机,久病沉疴难取速效,用药后体温虽有下降,但脓点未消除,诸症仍在,改用加味四逆汤温补少阴阳气,正气充足则抗邪有力,故三诊时已见寒邪败退,诸症消失。排出糊状便,脉象转浮均为病情向好之征兆。

猜你喜欢
伏邪少阴麻黄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