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的历史与新生

2022-12-07 09:55郑美珍平龙根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社柳亚子雅集

郑美珍 平龙根

20世纪初期的中华大地风云激荡,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潮流势不可当,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影响未来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变革即将来临,南社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潮流中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南社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本文通过梳理南社的历史,为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南社的历史发展及其在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一、南社的酝酿

南社的酝酿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间节点:

一是1907年创建“神交社”。1907年清明时节,陈去病与友人高旭、朱少屏回苏州游览虎丘,凭吊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张国维,看到张国维祠荒草丛生、满目荒凉的景象,感慨万千。不久后的7月,秋瑾殉难,紧接着浙皖起义失败,连陈去病想在上海为秋瑾召开一次追悼会都受阻。这一切接踵而来的变故让陈去病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但也激发了他为革命呐喊的志向,便随机改变计划,准备组织一个联络革命文人的团体。受魏晋时期嵇康、阮藉等人“神交”式友谊的启发,陈去病便把这个革命文人团体定名为“神交社”,[1]并广纳贤才,以极其开阔的格局纳贤:新兴知识分子、革命文人和旧式的名人后裔,这为南社打下了较坚实的革命文学社团基础。

二是上海酒楼的两次小酌商议。“神交社”成立初期受形势所迫,不敢太主张自己的理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期。1908年,陈去病等人绝处觅生机,再次为结社而努力,期间有两次小酌商议值得载入史册。第一次,是1908年初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在上海为刘师培接风洗尘,席间陈去病想起了逝世不久的冯沼清,提议完成他的遗志,商量以文为武,进行反清宣传;第二次,是1908年1月12日陈去病、柳亚子、杨笃生、邓实等11人再次聚宴于上海的一家酒楼。参加此次聚会的多为新兴知识分子和同盟会成员,席上众人一心结社,但是当时还没有明确“南社”之称呼。

三是呼之欲出。1908年2月,陈去病和徐自华一起为秋瑾下葬并在凤林寺举行追悼会,与徐子华相处的日子里,陈去病见证了秋瑾与徐自华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为徐自华的才情和侠义深深折服,并为之题诗:“天生风雅是吾师,拜倒榴裙敢异词。为约同人扫南社,替君传布廿年诗”,这是“南社”一词最早见诸文献。[2]

1909年春,陈去病、柳亚子等决定在苏州虎丘召开南社成立会。10月17日,高旭发表《南社启》;10月27日,《南社例》公布;10月28日,陈去病发表《南社诗文选序》,后来又解释说:“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10月29日,宁调元发表《南社诗序》[3],闸明南社命名的意义在于“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楚囚钟仪”的故事见《左传·成公九年》,讲述春秋时钟仪随楚王征战郑囯,战败被俘又被献给晋国,两年多仍戴着南方的冠服,弹奏南方的乐调,有“苏武牧羊”的气节。)。由此可见,南社人的初衷就是反清,本质就是坚守民族气节;11月6日,陈去病发表《南社雅集小启》,至此,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呼之欲出。

二、南社的成立

陈去病寓居于石路附近的天库前。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一行人乘船由阊门沿山塘河再一次来到张公祠(现为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塘街800号的张国维祠)码头上。第一次雅集,宣告了南社的成立。参加雅集的有陈去病、柳亚子、朱少屏等17人,其中14人为同盟会成员,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南社的革命性与文学性的双重色彩,而且因为多数成员的先进性、革命性,也预示这一团体未来有可能也能够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中。

陈去病等人之所以选择张国维祠作为南社第一次雅集之地。一是因为仰慕张国维反清复明的气节,并借以接续当年几社、复社之余脉;二是因为张公祠位于风景秀丽的虎丘山麓,幽雅僻静,不易被当局发现;三是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主要发起人都是苏州人,此处便于组织、交流与宣传。

三、南社的发展

南社会员的初衷是为了反清,他们有民主革命的志向,立志推翻清朝统治以振国魂。南社的三位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是辛亥革命各地起义、反袁斗争、护国运动的领导者,黄兴、陈其美等许多南社骨干也在民主革命中享有威名。所以南社一旦成立,其号召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南社高光的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南社发展很快。随着社员不断增多,各地开始成立分社。据统计,填写“入社书”的南社成员就达1180多人,加上新南社和各地南社分社,总人数达3000多人,几乎囊括了大半个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后来韩国人申圭植也加入南社,他的加入直接影响了韩国志士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南社已然从一个江南地域性的革命文学团体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文学团体,并具有了一些国际性的特征。在漫长的岁月里,南社共雅集18次和“临时雅集”4次,刊印《南社丛刻》22集。为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提供舆论阵地、参与民国政府的建立、投入反对南北议和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这都是非常难得、十分罕见的一种革命文化现象。

四、南社的余绪

随着革命高潮的逐渐退去,南社的内外矛盾开始显现。从外部来看,主要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人虽然哀叹汉族的被压制,痛恨满族人的凶横,渴望着光复旧物,但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他们却寂然无声了。还有一部分人,虽不满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卖国,但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和信仰倾向,更别提有政治理想了。所以当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他们便认为大功告成,随即一部分人转向国民党右派走向历史的反面(如汪精卫),也有一部分人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随着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一大批抱定了“头颅掷处作雷鸣”的信念,不惜毅然赴死、以警国魂的南社社员的相继牺牲,南社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而内部原因,则源于南社成员的内讧。比如,1917年,南社内部对“同光体”(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诗歌流派)的评价就发生过激烈争论。这场纷争,并非仅仅是艺术风格上的百家争鸣,其实是南社内部政治信仰与文学观念的混乱与分歧。这次内讧以及后来类似事件,让南社主要领导人柳亚子心灰意冷。虽然此后又有“南社湘集”“南社闽集”等延续性活动,但终究未能全面恢复南社最初的样子。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大部分南社社员跟随着五四运动步伐,革命志向为历史而改变,从反清转向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他们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洪流中。新中国成立前夕,柳亚子、沈雁冰等南社社友在北京中山公园雅集,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南社的地位和战绩,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南社成员的真挚友谊显而易见。

五、南社的静默

作为南社第一次雅集或者说中国南社诞生地的苏州市姑苏区虎丘山塘街800号张国维祠堂,崇祯十六年(1643)建,乾隆十一年(1746)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十一年(1872)再建,光绪元年(1875)修,尽管当时有些残破,但还是颇具气势的:祠前有“泽被东南”四立桩石枋,高大巍峨,石枋前有石狮一对,祠内有“风情海江”匾额,祠后有园。李根源《虎丘金石经眼录》记述:“(周)文襄祠园暨张忠敏公祠园,池馆山石,离落有致,花木亦修,古名园也”。[4]但20世纪50年代在此建了同康酒坊,1959年建了香料厂,“泽被东南”四立桩石枋又毁于1966年,自此张国维祠堂风光不再,南社事迹亦沉入史海。但是不乏一些专家学者、南社后裔坚持南社资料的收集和抢救性挖掘。

2002年6月,苏州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启动,在完成风貌整治、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的基础上,于2008年起陆续启动张国维祠堂、普福禅寺、贝家祠堂、桐桥遗址、陕西会馆5个重要节点的修复。此时张国维祠堂仅剩一进三间祠堂旧居且有香料厂职工居住,其南侧为香料厂配电室,北侧为香料厂仓库,西侧为杂乱民居,可用“满目疮痍”来形容。如需修复,需动迁17户居民、移建一座配电室、搬迁一个企业仓库,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因此,尽管普福禅寺等四个节点修复工程陆续启动,但张国维祠堂修复工程无法启动,一度陷入停顿状态。“中国南社纪念馆”的修复更是无从谈起。

六、南社的新生

2008年4月16日,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亦是南社发起人之一的陈去病的外孙张夷向时任苏州市委王荣书记、市政府阎立市长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紧筹办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及筹建中国南社纪念馆的建议”。[5]对此,时任市领导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及时协调解决了建设资金、对上联络、布馆规划等重要环节。随后申报成功,获批“中国南社纪念馆”“中国南社研究中心”“中国南社联合秘书处”共3块“国字号”牌子,至2009年10月,“中国南社纪念馆”修建、布馆工作全面完成,历时仅年余。

修复后的“中国南社纪念馆”主厅为南社第一次雅集的张国维祠堂,入口处增设门厅,门厅前按原形制恢复“泽被东南”四立桩石枋,祠堂后增建两层建筑的展示厅和会议室,西路拆除民居后增设展示厅、办公楼和西花园,从而形成“两路三进”的基本格局,并将散落已久的刻于乾隆十年(1745)的“张公祠碑记”重归原祠,立于西花园碑廊。布馆内容为:门厅悬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题写的“中国南社纪念馆”匾额,内设三个展厅及前庭、后庭,纪念馆通过照片、影像、实物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南社的历史、成就和贡献,其中有陈去病用过的躺椅、柳亚子夫妇穿过的大衣等实物,毛泽东为柳亚子题写的“沁园春·雪”纪念册页复制件(上有延安时期朱德等70多位中央领导题词)。“南社”的修复,仅历时年余,其节奏之快速、配合之默契、工作之精细,令人惊叹,生动展示了苏州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决心。

2009年11月13日,“中国南社纪念馆”正式开馆。“中国南社纪念馆”的落成,是南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确立了苏州在中国南社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揭开了南社研究的新篇章。据悉,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南社研究机构60多个,出版专著120多部、古籍2000余册,整理珍贵史料600余份,正呈方兴未艾之势。近年来,“中国南社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统战工作基地、苏州市第一批30个红色地名之一等,也有力地进一步推动了对南社问题的研究,迎来了南社的新生。

百年前,在南社第一次雅集地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仍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百年后在“中国南社纪念馆”举办的这一盛会仍时时牵动着我们的情感。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古韵今风、神形兼备的“中国南社纪念馆”一定会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传唱南社经典的故事,为研究南社遗产、挖掘传统文化、推动苏州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南社柳亚子雅集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岭南多古韵 南社为翘楚
《清溪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柳亚子故居
南社
戊戌海棠雅集
丁酉海棠雅集
柳亚子和周恩来之间的“龃龉”
百年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