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22-12-07 13:23张志敏
建材与装饰 2022年34期
关键词:高性能课程体系思政

黄 健,张志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880)

1 装配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已成行业发展新趋势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我国建筑行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1 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新增了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从专业配置上规划了装配式建造产业链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流程主要包括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制造以及构件运送到工地现场的安装,以及在此过程的智能化属性配备等。因此,作为土建施工类的主干学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融入行业发展新技术、新趋势,不仅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有所侧重,具体实施方面就是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

行业发展成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在驱动。建筑行业未来的作业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建筑业传统的现场施工建造模式,人力、机械台班、材料、施工方法等要素分散化,施工单位需要把所有的资源科学合理的融合起来,对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求比较高,也较容易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1]。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口红利用于支撑建筑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现有建筑业的作业方式,重新布局建筑业的运行模式;建筑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成为今后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课程体系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建筑业智慧建造、绿色建造的要求。随着国家装配式建造的不断推行,学校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随之更新。

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2.1 高职院校生源的改变要求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传统的生源是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随着国家终身教育政策不断推行,产生了诸多灵活的升学制度,高职院校的生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入校前接受的知识体系与之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多的学生来自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学校就读期间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进入高职院校后,能较为迅速掌握专业技能并进行升华;但同时,缺乏高中期间对于文化知识的强化,对理论知识(尤其是计算能力)的掌握较为困难。表1 为某高职学校2021 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入学新生生源数据。

表1 某高职学校2021 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入学新生生源数据

从以上数据表可以看到,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普通高考、高职学业水平考试、3+证书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职三二分段招生、高职专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向,其中传统高考生源占比仅为17.50%(文科生比例为8.33%,理科生比例为9.17%),大部分生源来自学考以及中职院校,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21 级某一实验班(50 人)进行数据调研(问卷及试题测试)后发现,学生对于初等数学的掌握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学生对初等数学掌握情况

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初等数学的学习不太理想,尤其对三角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弱,并且,三角函数是课程体系中《工程测量》课程必备的前序知识,《工程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必需掌握相关的初等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学情的变化要求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2.2 学生的学业发展要求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在国家终身学习的倡导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规划了自己的学业发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升造。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更为深奥的理论知识,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工程力学是本科院校要求的必考课程。工程力学课程要求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掌握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计算的方法;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掌握各种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构造要求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能力。而依据对学生的调研以及测试反馈,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普遍反馈工程力学课程较难学,学生考核合格率较低。经过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调研,工程力学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初等数学能力比较薄弱,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讲解具体的计算,而对于力学原理的理解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在此情况下,课堂讲授就已经变成了讲解初等数学,学生失去了对力学原理的学习兴趣,导致普遍反馈工程力学课程比较枯燥。而工程力学本身的出发点不在于“烦琐”的计算,也不在于辅导学生的初等数学能力,其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工程实践,为分析工程案例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比如建筑工程的梁的配筋,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疑问“为什么梁都是下部配筋,为什么在梁的两端需要箍筋加密等”,这些疑问都可以在力学课程中得到解释,可以说对工程力学的理解决定了学生专业发展的上限。因此,国内大多数专本衔接的本科院校都把力学课程作为转段考试的必考课程。

3 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3.1 课程体系中加入建筑数学课程

基于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的基本学情,可以考虑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模块中加入建筑数学课程,用于加强基础数学的学习。主要内容还是以初等数学为主,这个课程也应该在高等数学开课前或同时进行。建筑数学课程主要涵盖专业教学所涉及的数学点,三角函数、二次函数、通分合并同类项等。在观念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着力于学生的具体学情,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掌握好初等数学的知识;进入高等教育,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传统课程的学习,比如高等数学,学生没有掌握好函数、通分、合并同类项等内容,按照高等数学的课程标准,他们学习起来就会很吃力,这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学生只有较好掌握了三角函数的知识,才能能够较好理解工程测量等课程上的角度测量和建筑放样等环节;只有较好掌握了多元方程的求解等知识,才能较好理解工程力学中平面一般力系的求解等知识;只有较好掌握了通分合并同类项等知识,才能较好理解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钢筋下料计算等知识。因此,初等数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众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可以以“建筑数学”的名称加入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限选课[2]。

3.2 课程体系中加入预制构件生产以及装配化施工课程

伴随着新时代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顺应时势,积极进行企业调研,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突出表现就是,在把握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大方向前提下,突出特色,突出亮点,把“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中。“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方向课。目前我国使用商品混凝土已经30 多年,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化、供料快捷、节省场地、较高的施工效率等优势,使得商品混凝土的使用在建筑市场变成常态。对于预制构件的制作,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影响构件的质量。钢筋可以在钢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其质量比较稳定,建筑施工企业购买钢筋后只需要进行加工就可以使用;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搅拌站管理水平、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尤其对于预制构件的生产,可以通过原材料质量控制、配合比优化、严格施工工序等手段,制作出超高性能混凝土,提高了建筑产品的使用效能。

3.3 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课程,优化教学策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课程需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技术点相互交融,课程思政教育从专业理论到实践环节,贯穿着学生课程学习的始终。对课程思政系统化的开展,让学生在工程素养,家国格局,素质成长得到全方面提升,使学生坚定其专业学习信念,实现立德树人。以下就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论述各专业课程需要把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有机融合。对“混凝土技术”教学单元进行内容重构,形成“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教学单元。“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符合工程建设行业“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的趋势,能够体现思政育人(双碳战略)功能。

课程知识目标:了解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作用;了解混凝土利用工业废料进行绿色建造的知识;掌握高性能混凝土和易性的检测;掌握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了解高性能混凝土对于“低碳”的意义;了解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内涵[3]。

课程能力目标:能描述出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作用,低碳混凝土如何利用工业废料进行绿色建造;能检测高性能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强度;能配制高强度混凝土。

课程情感目标:树立“提倡低碳混凝土,践行绿色建造”的理念。重新塑造“需要生产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混凝土”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适合设计课程思政,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内容充实,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点突出,选取合理。教学单元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凸显社会责任: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双碳”战略。

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一方面体现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大量的工业废料变身混凝土掺合料,能有效替代水泥,实现“变废为宝、重获新生”;另一方面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少材料的用量,可以降低材料生产过程产生的“碳”,实现绿色建造。教学内容充实,基于“需要生产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混凝土”的指导思想,突出一名基层建设者职业能力培养,重点聚焦“低碳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完成学生情感升华。

教学策略方面,依据课程特点与思政教育规律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思政元素隐性融入的方法巧妙。工程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其涉及建设工程各领域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及检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讲授法效果颇为不佳[4]。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学情。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形成的教学方法。关键就是学生学习的四个阶段“构建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具体就是教师应该如何做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还有就是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策略,项目研究团队已经在之前的教改项目作出了阐述,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的引入从“制作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茶盘”项目开始,这个“茶盘”的要求是“强度要足够高,体积稳定性好,抗渗性好(不漏水)”,这个要求和施工现场的要求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项目用高性能混凝土“茶盘”和用高性能混凝土“柱、梁、板”内涵一样,但是“茶盘”项目要比“柱、梁、板”项目更能吸引学生。

学生基于这出发点需要自行查阅相关标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比如最新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标准(2021 年颁布行业标准),在查阅标准、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关于国家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双碳”战略的相关知识,无形中融入了思政元素[5]。同时学生也会查阅大量关于混凝土的相关标准,比如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养护和强度检验等。譬如下图为学生制作的作品,学生查阅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标准及相关文献后,需要确定混凝土的组成和配合比(教学单元第一部分内容,高性能混凝土组成),然后进行茶盘施工,需要考虑施工混凝土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性能(教学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和易性);做完后等到28d 需要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教学单元第三部分内容,强度和耐久性),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完整覆盖了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思政元素的巧妙隐性融入。

4 结语

基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筑业未来会朝着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行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方向也会有所调整,固守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已没有意义。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需要响应国家对于产业调整的政策,密切关注产业新业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猜你喜欢
高性能课程体系思政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SATA推出全新高性能喷枪SATAjet 500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