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范式视角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2022-12-08 09:37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范式文明生态

马 怡 骐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有效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的工业文明转型似乎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遭遇了“生态魔咒”,陷入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困局当中。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城镇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与新挑战。而就城市的发展方式而言,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只是人类历史上众多不同的发展范式之一,并不具备部分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不可转向性”,更不应该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方案的唯一选择。生态文明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社会发展形态与人类文明形态,体现了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诉求。因此,在新时代明确何为生态城市,并对其转型方式和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已日益成为当下理论研究的焦点。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均已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最早提出“生态城市”一词,自此生态城市的研究开始引发全世界各国关注。[1]苏联学者亚尼茨基(O.Yanitsky)把生态城市视作一种“将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最大限度上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理想城市模式,他认为如果能够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人们的身心健康将得到充分保护。[2]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渐衍生出“生态城市”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并于新世纪成功引起了辛嘉楠、欧阳志云等知名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等内容,并预测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在21世纪的我国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概言之,以往中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视角虽然有所不同,但就其学术观点的共性来看,生态城市应是一种在工业城市的基础之上优化产业布局、保护生态系统,并将经济、社会、自然等要素有机融合的惬意生活环境。而只有理清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趋势,把握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发展范式,才能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上推动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的升级。因此,基于库恩“范式”的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态城市的具体特征和建设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范式向生态化发展范式的转变,加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范式”的内涵及意义

(一)“范式”的主要内涵

1.范式的产生:科学共同体形成范式“范式”一词原出自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根据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理论界定,范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4]由于库恩将范式看作是一种研究习惯与研究方法,因此社会文明作为社会共同体所认同的文化信仰与文化传统,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的特殊范式。“范式”的理论特质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任何一种文明在发展到一定形态和阶段时都将受到新理论与新学说的冲击,进而具备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可能性。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仅成功揭示了理论革新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动态性与曲折性。

在库恩的语境中,“范式”一词有时被用来说明同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在评价一个社会阶段或文明形态时有着相似的结论,并能够在当代达成共识。如果一种文明形态能够成为研究者所共同信奉的范式,那么它必须能够透过尽可能多的现象来不断揭示社会规律。因此,文明形态要想成为范式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点:不仅能够把一些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吸引过来形成一个学术群体,还需要为该学术群体提供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时代问题以供研究。由于社会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历程通常具有范式和规律可循,因此在新时代通过对于原有范式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在认识工业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新时代的中国国情作为思考前提,并把握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城市建设应具备的新特征与新路径。

2.范式的功能:科学认识与理论纲领

社会文明形态在成为范式之后通常会具备两大功能。其一是科学认识功能,如研究者经对原有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潜心研究和分析方能熟练掌握文明演进规律,并开展对于下一文明阶段(生态文明)的研究。其二是理论纲领功能,即范式不仅留下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思路和途径。最终,范式使得理论研究工作成为了一种与现实结合的、有较强针对性和探究目的的活动,研究者提出新的文明形态就是为了扩展原有的科学理论,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推广自己所倡导的文明范式,从而使得该范式能够更好地观照现实,以期解决社会问题。

3.范式的革新:常态科学与科学革命

常态科学指正常条件下的科学,是一种在原有范式支配下的科学研究。常态科学的工作主要是在原有文明范式之下解决社会难题。而就理论本身而言,一套成熟的社会文明范式不仅囊括了这一时期诸多的社会现象与自然规律,还包含着当代研究者对宇宙本原的一种看法(或称之为宇宙观)。这一看法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通常实际应用的范围却非常有限,在遇到原有范式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就会引发科学革命和科学危机。科学革命作为新文明范式取代旧文明范式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改变旧范式,使原有理论融入新的文明范式并不断发展。新范式有效吸收了能够代表时代前沿的多种科学成就与理论成果,并为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实践和检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范式”理论对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范式”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形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考和借鉴。城市文明的演进往往伴随着更为现代化的观念革新而进行,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具有现代生态理念、体现时代进步与社会进步的文明新形态,揭示了稳态社会中波浪式前进的文明演进趋势。在一个相对稳态的城市环境中,社会主体不再是以纯利己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单子化个人,而是在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下,对现行制度和公共利益有着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公民群体。在这一文明风尚下建立的社会保护机制与生态保护机制能够充分起到调节与缓和作用,以良好的生态秩序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图1 我国2017-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图2 2014-2020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总指数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指导,在遵守生态法则基础上进行系统建设的公益性社会工程。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文明史自古就是在多种文化模式的争鸣和互动中逐渐演进的。因此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明转型都是在新旧文明范式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基础上,以新兴文明思想冲击旧有文明观念与传统为开端,最终以旧有文明范式被成功突破,新兴文明范式成功确立为标志而告终。比如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成为社会主要文明形式时,工业文明带来的生产力极大丰富和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文明时期生活资料匮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历史难题,却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将自身置于生产过剩与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之中,并最终将全球拖入环境问题的泥潭。新时代我国社会文明的转型函需体现人的本质特征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文明新范式的形成,为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带来福祉。

二、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现状探析

(一)我国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城区人口比重也大幅提升。据表1数据可知,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高达63.89%,且在2021年继续上升,达到64.72%,且有关分析预测指出,我国城镇化率未来十年之内仍将不断上升,并于2030年前后突破70%大关。高城市化率的发展特征集中体现了城市在国家生产、消费与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城镇地区在绿色发展中的导向和重心作用。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我国继续将城市物质环境更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推进复合型城市的建设。

2.城市集群效应显著增强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为城镇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流入人口,还加速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形成。城市群作为承载主要人口,集聚社会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我国京津冀地区为例,自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2020年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指数已达119.33,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3.22(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而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一些由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将继续通过规模效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自2021年2月以来,我国在原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基础上,又先后批复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等五大国家级都市圈建设规划。城市集群既代表着人口的集聚和资源的积累,也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模式升级带来了契机。[5]作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方式,城市群生态建设对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城市建设中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资源浪费严重

新时代我国的城市建设正面临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这一问题,并对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更新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是构建新时代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短板、提升城区人民群众生活指数的必然要求。但受旧有工业文明观念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及现代文明的更新上晚于西方国家,导致中国的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被压缩”状态,部分重工业城市经济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6]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2020年该市总建筑能耗高达799.40万吨标准煤,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也为该地区在2020年制造了1966.52万吨的碳排放量,城市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1)魏光普,康瑜,范浩文.重工业城市建筑业碳排放核算与预测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9).以往的城乡规划观念通常将城市与乡村对立看待,城市的生态开发往往因相关从业人员对“建设生态城市”的片面理解,在进行城市的经济建设时仅出于对节约成本的考虑,未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一以贯之的渗透于整个城市建设规划方针之中。工业经济时代遗留的不少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型的企业在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时期仍然存在,工业城市的资源使用模式较少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违背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也使得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进程趋缓甚至停滞。

2.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缺失

传统观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性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因素等角度来加以考量,这种考量方式因过度着眼于经济数据等硬指标,忽视了城市的“生态文化软实力”,既而失去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导意义。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带有较强的终极价值指引色彩,在均衡式的发展目标完全实现之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将不可避免的经历一个由局部发展、片面发展向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趋近过程,因此在这一历程中如何划分发展的阶段性、顺利实现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顺利过渡;如何完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一种什么样的城市文化来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将是我国政府在指导城市建设部门开展具体生态实践、塑造全新绿色城市形态(如划定城市边界、设定人口阈值和新区定位选址)等工作时所需重点思考的问题。此外,基于工业文明时代千篇一律、千城一貌式的建设经验,我国部分工业城市在向生态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也同样忽视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地域特征,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时一味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这些都对城市的文化建设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消极影响。

3.技术工具运用不合理

过去对生态城市可持续性的关注多聚焦于城市内部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平衡问题,忽视了对城市外部空间及相邻空间的补偿力度,使得城市发展及技术工具的运用大多建立在周边城市或地区的不可持续基础之上,而过度依赖集约空间和环境容量消耗的建设方式终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7]在城市建设的具体过程中,有些建设单位在规划城市用地和开展技术施工时,对城市与原有的山水、植被等自然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造成了城市建设速度和生态保护力度之间的失衡,还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将生态保护推到了城市发展的对立面上,新型城市化要求与旧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工具的使用之间已初显不协调和不适应的弊病。而就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若要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达到增量提质的目标,就必须积极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合理利用技术工具,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三、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发展城市生态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充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我国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在宏观环境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要求城市必须进行经济发展范式的革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往城市出现的经济增长趋缓、资源枯竭等现象意味着在工业化的发展范式下,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已趋于消耗殆尽。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先前的政府推动、技术模仿为基本思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市场为引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新增长模式,为我国城市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抓手。[8]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既是新兴技术充分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也是社会观念与政策逐渐适应并调整的过程。根据国务院新闻办数据,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约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且研发投入强度(该投入与年度GDP之比)达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也有所上升。(2)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7/content_5670659.htm虽然从总投入比例数据上来看,我国似乎已足以媲美部分发达国家。但在经济数据上升的背后,城市生态质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仍是考察生态经济发展效果时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应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循环经济理念带动绿色产业和项目建设,实现生产技术的安全和无害化,以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高效率利用。

(二)培育城市生态文化,强化公众责任意识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诉求。绿色生态文化的培育既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积极、和谐的氛围,又能代表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结晶。生态文化的培育与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在反对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同样能够起到崇尚节俭、倡导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协调等积极作用。

城市生态文化的建构与培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地位作出具体界定。城市的文化自信体现了该区域居民对自身地域文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待自身传统与习俗、行为的一种理性态度。城市生态文化的培育就是要在城市居民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全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在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科学消费观的过程中不忘树立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认同感。并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与媒体宣传的作用,以建立生态管理体制加快生态文化的培育,并在政府的宏观决策中体现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化打造亮丽的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强化公众生态保护责任意识。

(三)提高技术驱动效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工业城市发展所依赖的技术范式作为一种机械的技术形态,对自然具有较强的掠夺性,也加剧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自然的对立。工业技术范式在生成逻辑上存在着拜物主义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同生态中心主义两大矛盾。这些矛盾随时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在工业文明的技术范式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自然和生态等客观存在物仅仅看作是为人类消费和享乐提供服务的工具,忽视了其内在价值所在。工业技术范式的机械性与对抗性特征使其在新时代无法承担起建设生态城市的历史重任,因而我国未来的技术发展范式应进行生态化的转向,并实现对传统技术在应用方式和价值理念上的革新,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9]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应以守护自然,优化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这一全新转向要求我们以生态理念主导技术的价值变革。在生态技术范式的生成逻辑当中,由生态理念所主导的技术范式兼具共生性与有机性,能够在充分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前提下赋予具体技术以人文关怀,继而实现技术的深层次变革。如根据城市发展状况调整防灾减灾等技术标准、利用固体废物循环技术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利用污水净化和电力节能技术清洁城市道路、减少土壤污染等等,以提高技术驱动效能带动城市资源利用与开发,有效利用技术工具并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结语

新时代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构建通常需要一场观念、制度、行为方式上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重塑观念之维,就是要让社会主体通过客观实践认识到:工业文明带给人类极大物质财富的背后是以生态破坏、人们自由选择受限为代价的,而生态文明能够为人类提供具有可再生性和永续性的绿色高效发展方式,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价值体系;重塑制度之维,就是在文明的转型时期依据社会主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性和规约性的制度体系与社会规范;重塑行为方式之维,就是在生态文明的制度规范下,倡导绿色生产的方式和绿色消费的模式,尊重自然规律,高效而合理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最终为人类福祉服务。[10]总之,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具有普适性和规约性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并以此激发每一位公民对生态文明理念强烈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绿色转型作为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方式,理应为未来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贡献应有力量。

猜你喜欢
范式文明生态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漫说文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