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五个统一” 做好主题出版

2022-12-08 14:57孟建华
出版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题出版选题策划

孟建华

摘 要:新时代的主题出版如同大江大河奔涌向前,不断带来新的发展变化。本文立足主题出版工作实践,提出要重视主题出版选题策划中五个方面的统一关系,即主题聚焦与内容拓展的统一、重大性与独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统一、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并在对“五个统一”关系的辩证思考中,提出了主题出版的工作相关建议。

关键词:主题出版 选题策划 “五个统一”

主题出版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作为一个出版类别被关注,是新世纪之后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更是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成为新时代出版最显著的特征。应该看到,从实践到理论,主题出版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要做好主题出版,需要辩证理解主题出版的特点,在矛盾统一中把握主题出版内涵,从而更好服务主题出版实践。

一、注意主题聚焦与内容扩展的统一

把主題出版理解为政治类读物,从来就是一种误读。“主题出版中的‘主题’是指特定的题材、主旋律的意思。从政策制订层面,这里出版的‘特定的题材’早期是指围绕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重要会议贯彻落实、重大事件的宣传等的题材,后来对题材逐步扩展,扩展到所有弘扬主旋律、直接为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主题服务的出版题材。”[1]过于狭隘理解主题出版概念,会在实践中造成主题出版展现领域不够广泛,出版形式不够灵活,作品体裁不够丰富,也不利于相关题材的深度挖掘。

把主题出版的概念过于泛化,是对主题出版的另一种误读。近年来,主题出版的品种数量迅速增加,主题出版范围、领域在不断扩展,主题出版的呈现体裁也多种多样,但不能据此认为只要是跟上热点、传播了正能量的出版物都属于主题出版。比如主题出版固然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但不能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都属于主题出版。过度泛化主题出版的概念,相当于消解主题出版概念,这尤其需要警惕。

虽然对主题出版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笔者不认为主题出版的概念和范围领域可以无限扩大,不认同随意粘贴主题出版标签的做法,就如同不认同狭隘的主题出版观念一样。笔者认为应该从主题出版的发展脉络出发,从主题出版的使命与担当出发,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出发,准确把握主题出版的概念范畴,既要紧扣主线脉络,又要在内容拓展上实现创新,做到主题聚焦与内容扩展的统一,做到主题鲜明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统一。

围绕主题出版,每年国家都会下发通知,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工作重心,划定主线领域。比如2011年的主题聚焦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2年的主题聚焦是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2013年的主题聚焦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5年,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做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同时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从此之后,每年国家都会下发关于做好年度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文件,并对未来的重点工作进行提前部署,主题出版的方向、内容更加清晰明确。最近两年主题出版重点工作详见表1。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的“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增补文件中,也明确了未来主题出版的一些方向,2023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2024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是未来一段时间主题出版应该重点关注的。[2]

什么是主题?这些重点工作要求就是主题,就是主题出版当年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而产品内容、涉及的领域、形式和体裁的扩展等都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主题出版的重点,理解主题出版的目的要求,提高主题出版的产出效率;一方面要推进主题出版领域的拓展,围绕主题不断创新出版形式,不断策划出新的品种。只有深入分析,聚焦重点,准确预判,提前布局,才能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优秀的主题出版产品。

二、注意选题重大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重大性是主题出版的本质特征,主题出版的重大性源于主题出版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主题出版的价值导向。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正在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主题出版最大的主题。“主题出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所谓‘一高举、两巩固、三建设’的任务要求,正是编辑出版人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3]主题出版正是要通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通过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体现出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作品,在反映重大题材的同时,必须深挖选题的独特性。尤其在面对同一重大题材进行选题策划时,如同命题作文的考场竞争,选题的独特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够使选题与众不同脱颖而出。选题的独特性表现在策划创意的独特性、作者选择和内容组织的独特性、产品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等方方面面。

选题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选题立意上,体现在选题的时效性和稀缺性上。如果策划的选题在主题出版细分领域的某一个方面,甚至在细分领域的某一个点上面实现突破,起到某种意义上填补空白的作用,人无我有,品质精良,产品自然就会受到关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随之而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国家公园丛书”,是国内第一套国家公园题材的儿童小说,也是中国国家公园成立后第一套系统讲述国家公园故事的丛书,丛书为青少年种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反映的是美丽中国、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主题。正是因为选题既具备重大性又具备独特性,“我的国家公园丛书”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丛书中的《秘境回声》入选“中国好书”6月榜单和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推荐活动7月书单。

选题的独特性还体现在表现形式和表现体裁的多样化。对同一题材,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体裁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各具优势和特点,共同丰富了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比如2021年围绕建党100周年这条主线,既有《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这样的专业重磅读物,也有以绘本形式呈现的“童心向党 百年辉煌”书系,还有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红色圣地百年路——青少年学党史》等读物,而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也都大放异彩。在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文件中,不仅明确了6个方面的选题重点,而且对不同类别选题的表现形式,也提出了明确建议。针对不同领域,文件提出了“推出一批内容鲜活、创意独特的分众化、对象化读物”“推出一批理论力作、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画册、连环画、音乐集等”等具体要求。[4]

主题出版选题的重大性与独特性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主题出版的每部作品,都是围绕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展开创作、编写,这种重大性,或隐或显都会体现在具体作品的具体内容中,没有重大性,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就没有高度,作品内容呈现就不鲜明,甚至就称不上是主题出版。而主题出版选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产品的具体表现形态,集中体现出选题策划的水准,展现出了主题出版选题策划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了选题的独特性,有了产品鲜活生动的个性面孔,主题出版才能够百花齐放,深入人心,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三、注意选题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统一

时代性是主题出版的天然属性,主题出版就是要吹响时代的号角,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就是要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甚至一定程度地引领时代。做好主题出版,必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立足于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诉求,为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选题的时代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关注国计民生重大关切,关注时代楷模人物,关注理论前沿,关注科技发展,等等。主题出版策划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时代发展的主线,书写时代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进步要求。当前主题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展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展现各行各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积极作为”,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推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的出版物。[5]2022年,中宣部出版局启动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推荐活动,每月向社会推荐重点主题出版图书。这些入选品种就集中体现了当下主题出版的工作主线。

经典性是主题出版的内在要求。目前主题出版从数量上已经非常丰富,缺的一直是口碑载道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根植于伟大时代、展现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时代形象的作品,必然是经典作品。“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出版,正是由于其经典性才能脍炙人口代代相传。而追求经典性,提高图书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出版者不懈的追求。每一本好书的诞生都极为不易,这就要求我们以热情、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个主题出版产品,从选题策划、作者遴选、编辑加工、插图插画、质检、排版、印制,各个环节都认真把控质量,追求经典,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我们把主题出版的内容质量放到第一位,做到主题鲜明,书出精品,用心、用情、用丰富的手法表现大时代大主题。

主题出版的经典性与时代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扎根时代,才会有经典作品;也只有经典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时代风貌。优秀的主题出版作品,必然是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的作品。只有深入时代、了解时代,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的传播方式去塑造、丰富、完善作品,作品才可能具备经典性。比如反映中国脱贫攻坚题材的《乡村国是》,作者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走访,调查了202个村庄的脱贫情况,用令人信服的文字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揭示出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为历史留下了时代的记录和声音。

四、注意选题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通俗性是主题出版非常重要的特性,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特性。我们平常提到的主题出版要接地气,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用融合的方式、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题出版内容,其实强调的都是主题出版的通俗性。通俗性是由主题出版自身承担的宣传功能、自身内在的推广传播需求决定的,缺乏通俗性,主题出版就很难起到聚民心、展形象的作用。

主题出版的通俗性要求涵盖主题出版的所有品种和所有领域。青少年主题出版读物当然要求生动有趣,其实大众读物、党政读物也可以异彩纷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等领域的选题,只有通俗易懂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一些偏学术的主题出版物,如果换个角度、换种形式,用大众熟悉的方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象出版社“带青少年读马哲经典”丛书,邀请名家对马哲经典著作进行解读领学,图书语言生动,版式设计活泼,配上具有哲理意味的漫画,深入浅出地把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知识讲给广大青少年。该丛书入选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主题出版的通俗性,也恰恰是主题出版策划的难点所在。做好主题出版,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就是通俗易懂的方式,就是要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这其中体现的是文化的软实力。应该看到,与新时代的发展成就相比,主题出版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一些领域比如外宣领域,我们的话语权还比较弱势。主题出版任重道远,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还需要我们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

主题出版不是学术出版,但主题出版并不排斥学术出版,相反,主题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这表现在,第一,所有优秀的主题出版物,都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之上的:要么建立在对主题出版的学术思考之上,要么建立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笔者曾经策划过“给青少年讲红色纪念馆里的故事”丛书,里面很多小故事,都要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核对细节,做到准确、新颖、生动。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优秀的主题出版作品,就是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科研成就进行大众化传播。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前沿学术领域,以更加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来从事主题出版。第二,一些特定领域重量级的主题出版物,其学术性是非常强的,比如入选2020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文献中的百年党史》《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学术性都较强,但都不是纯粹的学术读物。

应该看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而不是形式的统一。不是要求一本书既要学术又要通俗,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五、注意选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题出版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与其他出版类别相比,主题出版尤其看重社会效益指标,可以说主题出版就是为社会效益而生的。近年来,随着主题出版市场的发展繁荣,主题出版的经济效益也越來越显著,涌现出了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据开卷全国零售市场数据报告,主题出版的市场码洋2020年为30.07亿元;2021年销量在百万以上的图书有28种,其中主题出版相关图书占到了17种。事实上,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作品,在这样一个时代是不愁市场需求的,这一方面得益于读者对主题出版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得益于各种媒体对主题出版作品的宣传推介,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国家各种政策的扶持。

在主题出版已经不是一种稀缺出版的前提下,在主题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主题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问题。事实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出版物像主题出版这样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捆绑在一起:没有社会效益而只有经济效益的主题出版物是不存在的;而如前所述,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亏损的主题出版物也难觅踪影。所以,从主题出版策划的角度看,如果一本主题出版物没有实现“双效”目标,那么一般情况下,它也没有实现单效目标;或者说,它的社会效益成绩是不够的,这个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可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对主题出版社会效益的考核存在一系列衡量指标。主题出版繁荣也意味着主题出版竞争的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角度来看待主题出版策划,最大程度实现主题出版的社会效益,并以显著的社会效益带动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取舍,摒弃主题出版领域的平庸书和一般书,向着主题出版的高原和高峰进发,而不能以泛泛的社会效益优先为理由,掩盖项目的缺陷和不足。也只有这样,主题出版才能千帆竞逐,被广大读者更加推崇认可。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主题出版选题策划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新闻与历史的互动
主题出版是责任更是市场
主题出版选题策划要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