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12-09 06:50韩伟赵云英黄胜男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办个体公众

韩伟,赵云英,黄胜男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老年失能风险从家庭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1]。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化解这一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建立了适应本国国情的长护险制度。我国于2016 年确定了青岛、上海等15 个首批国家级试点城市,正式开始长护险试点工作;2020年又新增天津、晋城等14个第二批试点城市,并明确长护险按照独立险种设计、运行,进一步深入推进长护险制度的探索,为我国长护险完善政策框架积累经验。由于各试点城市长护险参数设计差异很大[2],现有研究多通过对比各试点方案,采用定性与规范分析方法提出我国长护险参数选择建议[3-5],本文拟从政策实际运行效果——公众对政策运行的满意度评价角度探究我国长护险完善路径。长护险欲作为独立险种,实现独立运行,公众对制度的满意度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参保意愿的高低,进而影响到长护险制度能否顺利铺开,其互助共济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因此,从需求视角,借鉴社会保险制度评价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构建长护险公众满意度模型,探究个体特征和政策设计两方面因素对长护险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状况,并基于提升公众满意度视角对长护险相关参数设计提出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资料来源与模型选择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长护险制度运行时间较长的上海、青岛、承德和石河子四个试点城市,采用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对象的确定过程如下:首先,考虑长护险的覆盖人群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本文将调查对象限定为四个试点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并通过设计“您的医保所在地”这一问题,将身处试点城市但在其他地区参加医保的问卷排除在外。其次,为获取对长护险满意度的真实评价,理论上,以实际受益人作为调查对象是最优选择,但四个试点地区均将重度失能人员作为主要受益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状态可能导致其填写问卷困难,另一方面,其家人作为长护险实际受益人也获得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间接体验,所以本文最终将调查对象确定为“长护险实际受益人的家人①”。同时,长护险实际受益人的家人普遍是保险缴费者和潜在受益人,以其作为调查对象,获得对长护险的满意度评价,由此提出的参数设计建议具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630份,从中筛选出满足上述四个限定性问题的问卷共计1273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1068份,有效率为84%。

(二)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学者对社会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常用的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6-8],使用SPSS 25.0分析工具,研究长护险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影响程度。

将公众对长护险方案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y,做出满意评价时取值为1,做出不满意评价时取值为0。自变量的选择从公众满意度的界定切入,参考唐行智(2012)的定义[9],本文将长护险的公众满意度定义为公众对长护险的需求与其对试点方案的相关体验或预期对比后的感受。因此,长护险公众满意度受到公众的长护险需求及相关体验或预期的共同影响。在个体特征层面,个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子女个数和收入水平均是影响长护险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10-12];在政策设计层面,对接实践,公众对长护险的相关体验或预期形成于筹资、支付和管理三个模块。在筹资模块,公众通过直接缴费形成对缴费负担的感知,进而形成其对长护险满意度的评价。在支付模块,作为护理服务接受者的公众对于长护险方案的实际体验源于两方面:一是在专业机构享受到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二是长护险基金对于自身护理费用的报销水平。在管理模块,长护险责任主体对公众参保缴费、资格认证以及费用报销等业务的经办服务管理,同样会影响公众的体验或预期。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公众满意度模型中,针对长护险政策设计层设置缴费水平、经办服务、护理种类、护理质量和报销水平五个变量。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1 对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现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主要分布在3000元至9000元,总占比达80.3%;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高中(中专)和大学,总占比为67.0%。表2 为长护险满意度模型中各变量的赋值情况和基于调查数据的变量均值与标准差状况。为精确探究缴费水平、经办服务、护理种类、护理质量和报销水平5 个政策设计层因素对于长护险制度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影响程度,在各变量的赋值中,对照五分类满意度评价——“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13-14]依次赋值为1、2、3、4、5,并依据消费者选择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对长护险的缴费水平、经办服务、护理质量、护理服务种类和报销水平5个个体特征层变量进行相应的五分类赋值,即长护险的缴费水平越低、经办服务和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服务种类越丰富、报销水平越高,相应个体的满意度水平越高,赋值越高。四个试点地区调查对象对长护险的满意度均值为0.81,总体水平较高。具体而言,在政策设计层面,经办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最高,报销水平的满意度水平最低。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表2 变量设定及赋值状况

续表

(二)长护险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检验上述5个个体特征层和5个政策设计层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长护险公众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 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个体年龄、子女个数和家庭人均月收入3个个体特征层影响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将受教育程度等剩余7个自变量纳入模型,所得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同时,由错判矩阵得出模型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1%,表明模型整体稳健性较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表3 长护险公众满意度的Logistic回归结果

1.个体特征层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Logistic 回归结果,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长护险方案的满意度水平提高31.7%(e0.275=1.317),即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长护险方案做出较高评价。这与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对于长护险政策的了解程度高和理解较深刻有关,该群体对长护险形成合理预期的可能性大,进而对长护险方案形成满意评价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个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长护险制度的了解不充分,其主观的高期望可能与实际政策体验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做出对长护险方案不满意评价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回归结果表明,个体的健康状况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长护险方案的满意度评价提高62.5%(e0.486=1.625),即健康状况越好的个体,对长护险满意的可能性越大。这是由于通常情况下,当个体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能面临较高的失能风险,对长护险的期望较高,更希望通过长护险的高保障来减轻自身护理压力;而事实上,作为社会保险子项目的长护险仅提供基本保障,长护险需求与方案实际供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进而对试点方案形成不满意评价的可能性大。

2.政策设计层影响因素分析

表3 的回归结果显示,感知的缴费水平、经办服务、护理种类、护理质量以及报销水平均对长护险方案的满意度评价具有显著影响,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报销水平的影响程度最高,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最低。

第一,关于缴费水平,感知缴费水平低一等级的个体对长护险方案做出满意评价的可能性是感知高一等级的个体的1.6倍(e0.470=1.600),即个体所感知的长护险缴费水平越低,越倾向于给出满意评价。感知缴费水平高低主要反映了个体缴费负担的大小,当个人缴费负担重时,会带来感知的缴费水平较高,进而对方案形成不满意评价的可能性大。

第二,关于经办服务水平,认为经办服务水平高的个体的满意度是认为低一等级的个体的满意度的1.74 倍(e0.554=1.740)。实践中,由经办服务效率与质量所决定的经办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长护险政策的可及性,影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公众感知的经办服务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对长护险方案做出满意评价。

第三,关于护理服务质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每提高一个等级,其整体满意度水平提高82.2%(e0.600=1.822),即认为护理服务质量高的个体,对长护险方案做出满意评价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各地实践中长护险的给付设计均采用服务或以服务为主的形式,所以护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对于长护险方案的政策体验,进而影响其对长护险的满意度评价。

第四,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关于护理种类的结果表明,公众对长期护理服务种类配置水平的满意度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对长护险方案做出满意评价的可能性提高48.0%(e0.392=1.480)。长期护理服务种类配置水平越高,护理方案划分越精细,护理服务项目种类越丰富,护理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越高,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形成满意评价的可能性越大。

第五,基金报销水平是对长护险公众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认为报销水平高一等级的个体的满意度是认为低一等级的个体的满意度的4.958倍(e1.601=4.958),即认为报销水平高的个体对长护险方案做出满意评价的可能性更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个体感知的报销水平越高,意味着个人的支付压力越低,进而更容易对试点方案给出满意评价。

三、结果讨论

本文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长护险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发现2个个体特征层因素——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5个政策设计层因素——缴费水平、经办服务、护理质量、护理种类和报销水平,均对长护险公众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即长护险的公众满意度更多地受到政策设计层因素的影响。结合计量分析结果,本部分基于提升公众满意度视角,对长护险筹资模式、支付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关参数设计进行讨论。

(一)筹资模式

公众感知的缴费水平高低与长护险筹资模式的参数设计有关。一方面,筹资渠道中是否包含个人缴费,以及相应的缴费额度决定了其缴费负担。我国首批试点地区的长护险方案普遍明确了包括参保人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缴费的责任分担机制。虽然现阶段只有少数地区的参保人进行了实际缴费,多数方案中个人缴费通过医保基金划转冲抵,但参保人的缴费设计会形成个人的缴费预期与缴费负担感知,由此形成参保人对方案的满意度评价。当然,目前个人缴费的延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人缴费负担的感知,从而提升个人对方案的满意度;但从长护险运行的财务可持续视角看,参保人、城镇职工所在单位、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均承担相应的缴费责任是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此外,在总筹资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缴费比例越低,越有助于提升个人对长护险方案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个体感知的缴费水平也与筹资方式有关。我国首批试点地区方案对筹资方式的设计主要分为定额和定比两种类型,前者按固定金额确定缴费标准,后者以某一基数,如城镇职工个人工资的一定比例为缴费标准。以参保人收入为基数的比例缴费方式,实现了针对不同支付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有效减轻支付能力较弱人群的缴费负担。在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比例筹资方式有利于降低参保群体整体感知的缴费负担,提升公众对方案的满意度,是最优的筹资方式。但由于各地长护险覆盖的人群较为复杂,既包括劳动力人口,又包括城乡居民,对于收入难以统计的个体,比如城乡居民,以收入为基数的比例筹资方式目前操作难度较大,只能选择次优的定额筹资方式。所以,基于提升公众满意度的视角,长护险对参保个体应采用定比为主、定额为辅的筹资方式。

(二)支付模式

公众感知的报销水平主要取决于支付模式中关于报销标准的设计。我国首批试点方案报销标准普遍采用“比例+限额”的设计。首先,报销比例和限额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长护险的绝对报销水平。首批试点方案的报销比例基本介于40%至90%之间,每日报销限额在8 元到180 元之间。从公众满意度视角出发,报销比例和限额越高,公众感知的报销水平越高。其次,报销比例及限额的划分标准决定着长护险不同群体报销水平的相对高低。目前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基本设定:一是以参保人身份划分,通常以参保职工高于参保居民细分报销比例或限额;二是以护理地点划分,即按照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划分报销比例或限额,对于二者报销标准孰高孰低各试点方案的设计并不一致;三是按失能评估等级划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报销限额随失能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其中,第一种划分标准具有多缴多得的激励功能,体现了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第三种划分标准体现了风险决定保障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特色。这两种划分标准均体现了长护险给付的公平原则,使参保主体对未来可能的失能保障形成良好的预期,进而提升了感知的报销水平。对于第二种划分标准,由于机构护理产生的费用通常高于居家护理,使得机构护理使用者承担更大的支付压力。但当前部分试点方案基于鼓励居家护理以降低长护险运行成本等动机,对机构护理报销比例低于居家护理的做法,会降低因重度失能而对机构护理形成刚性需求的个体及家人的长护险方案体验效果,形成报销水平低的感知,进而降低其对方案的满意度评价。综合三种划分标准的特点,长护险报销水平应该综合考虑缴费水平、失能程度以及对应的刚性护理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提升公众对方案的满意度。

另外,公众感知的护理质量、护理服务种类配置水平与长护险服务签约机构的供给水平有关。首先,由于我国首批试点方案普遍采用服务给付的支付方式,所以失能人员及家人对护理质量的感知主要来源于签约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因此签约机构护理人员数量越充足,服务专业化程度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越有保障,越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长护险的满意度。其次,签约机构的长期护理服务方案涵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强度(护理时长和频次)决定了与失能对接的护理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当前我国首批试点方案护理服务项目数量基本在15项至53项之间;护理服务强度标准设计也各不相同,部分试点地区基于失能等级对居家护理强度进行细分。相比之下,护理方案涵盖的护理服务项目越丰富,基于失能等级划分的服务强度越精细,护理服务供求配置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众满意度。

(三)管理模式

公众感知的经办服务水平与长护险经办管理模式有关。当前长护险试点方案中经办管理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完全政府主导模式,即长护险的管理工作与具体经办业务均由政府部门完成;二是政府管理、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的社商合作模式,即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经办业务。理论上说,基于商业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与专业优势,长护险经办管理采用社商合作模式效率更高,更有利于提升方案满意度。从我国各地实践看,长护险经办管理中的社商合作关系实质是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有效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是提升经办服务水平与公众对长护险满意度的关键。

[注 释]

①问卷中设置了“您的家人是否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需要长期护理”“是否向有关机构申请过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是否已经从长期护理保险中受益”三个问题,筛选出对上述三个问题均回答“是”的问卷作为研究样本。

猜你喜欢
经办个体公众
新时期大数据在社保经办领域的应用思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的经办管理风险分析及建议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