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22-12-09 18:08联合调研组
党员生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华林商户居民

联合调研组

居民正常生活受影响?传统“烟火气”缺失?管理服务矛盾增多?多元化诉求难以满足?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社区是如何探索和推进融合治理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武汉时强调,要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武汉主城区拥有16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范围覆盖105个社区。这些社区历史人文底蕴深、人气活力旺,但也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旧、居住环境落后、需求多元“众口难调”等问题。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坚持党建引领,在昙华林社区推行“人文社区+历史街区+商业区”融合治理,积极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着力提升居民、商户、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探索了新路径。

“老社区”面临“新困扰”

昙华林被誉为武汉“近代历史缩影”,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四年武昌城扩建时期,社区内有仁济医院旧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瑞典教区旧址、钱基博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52栋,教育、医疗、宗教历史建筑鳞次栉比。在近年来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多元化进程中,昙华林社区逐渐形成了“人文社区+历史街区+商业区”的格局,但也给社区治理带来新的困扰。

一是知名度快速提升,但居民正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昙华林大量近现代建筑修缮翻新,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人物故事被挖掘出来,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观光,逐渐成为游客追捧的“打卡地”。与此同时,每年超过700余万人次的游客也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

二是商业属性日益凸显,但传统“烟火气”正在逐渐消逝。近年来,昙华林致力打造大型综合商圈,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商业品质。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区原本的风貌肌理,新兴商业模式也对社区原生商业商户产生挤出效应,居民生活成本被迫提高,社区传统的“烟火气”亦逐渐淡化。

三是空間格局更加开放,但管理服务中的矛盾纠纷随之增多。昙华林在修缮保护的过程中,注重修旧如旧,尽量保留了百年老街的空间尺度,保持了整个历史风貌街区的开放性。但由于众多历史建筑散布于社区不同位置,居民楼和商户犬牙交错,公共空间狭小,机动车停放、垃圾处理、油烟噪音等各类问题容易引发游客、居民、商户之间的矛盾。

四是社区活力大幅提升,但多元化诉求难以一一满足。景区热度的提升带来更多商户入驻,相关从业人员和学生等年轻群体也纷纷在社区内租住,使社区人口结构更趋年轻化,也增强了社区活力。但也带来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低等问题。同时,居民、商户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等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多样多元,群体间又缺乏常态化沟通平台,容易形成“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局面。

武昌区在昙华林社区的融合治理探索

一是构建社区“大工委”,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昙华林社区党委牵头,广泛吸纳企业党组织代表和小商户代表,推动成立泛悦汇商圈综合党委和古街街区综合党委,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体系。尊重生产经营规律,以商圈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载体,常态化提供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便民服务,受到市场主体的欢迎和信赖。在跨社区的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党建联盟中,昙华林社区党委作为成员,既当“红娘”又做“保姆”,积极促成场地共用、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特别是武汉疫后重振时期为商户定制开展“书记直播带货”40余场,联合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新阶层人士共同举办爆款售卖活动,极大增强了街区商户发展信心。

二是组织建立“家门口的议事会”,广泛动员群众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社区党委牵头组建由社区“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居民商户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组成的“家门口的议事会”,就身边的实事小事常态化开展协商,做到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有效解决了市政施工影响商户经营、居民游客“停车难”等问题。

三是凝聚整合党委、社会、群众“三方力量”,提升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效能。社区党委一方面积极引进社会组织,通过购买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提高策划发动、沟通调解等工作关键环节的效能;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培育能人、专业人士资源,强化政策、信息、场所等方面支持,就地孵化一批家政维修等内生型社会组织,形成了“组织居民自治—开展便民服务—打造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就业—促进街区发展”的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服务空白,提高了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是传承续写“昙华林故事”,用文化纽带留住最美乡愁。立足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昙华林人文历史故事,打造近代教育博物馆、城墙博物馆等特色街头文博场馆,定期举办“江城手艺人”昙华林非遗手工艺术展、非遗大师公开课,组建汉绣、茶艺、木雕等文化工作室,推出江南造物节、花朝节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组织热心街坊、在职党员等为景区义务讲解,续写新时代昙华林故事。

推进昙华林融合治理的经验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加快转型,主动优化与多元社会群体互动的嵌入结构,丰富组织动员的场域和载体,把党的工作从内部“小循环”变成内外联动“大循环”,在整合资源力量、解民忧增民利中,赢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支持,实现自我赋能、自我提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民主协商、自我组织、购买服务、评比奖励等方式,鼓励动员群众服务群众,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寻求治理效应最大公约数。着眼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九龙治水”等难题,以集成性、系统性的全域视角审视地理空间和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空间,科学有效整合不同条块工作,综合运用人才、阵地、平台等各类存量资源,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面上加强协同与统筹,力争取得居住环境提升、经营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际环境和谐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以治理推动发展、以发展改进治理。作为没有围墙的“产业园区”“文化景区”,社区要将发掘经济功能与优化服务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稀缺性历史文化资源催生消费需求、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资本、利用发展红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商户、游客和居民都成为街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将历史风貌街区的人文资源优势转为经济发展和人居和谐的强大动力。

(调研组成员单位: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武汉市武昌区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成员:刘婵媛 王珏 张功常 刘方舟;执笔:刘方舟)

猜你喜欢
华林商户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你睡得香吗?
商户小额贷款信用评价模型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