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伤寒论》中针灸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2022-12-11 22:46马巧琳祁帅党李艳慧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灸法腧穴

胡 斌,马巧琳,祁帅党,李艳慧,杨 帆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伤寒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历代中医大家无不深研其医理。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传统诊疗手段,《伤寒论》中也有一些论述。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在《伤寒论》辨证论治、治病本于阴阳理论体系下亦不是泛泛之谈。笔者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2009—2019年关于《伤寒论》中针灸相关文献,包括理论研究文献、名老中医经验、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等,纳入文献605篇,应用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145篇,继续排除非《伤寒论》中针灸理论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285篇。本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近年来《伤寒论》中针灸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

1 《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1.1 针灸辨证论治 《伤寒论》中针灸辨证论治总的治疗原则——从第43条条文中可得出针、灸应用的一般规律,即阳证宜针,阴证宜灸[1]。三阳病多是实证、热证,宜针刺以泻邪气,不宜用灸法,恐助阳邪。三阴病以虚寒为主,故多采用灸法,温阳扶正。第308条虽在三阴病篇,但属于阳证、热证,属宜针原则。纪军等[2]归纳《伤寒论》中明确应用针与灸的条文,共16条,其中三阳病有9条,皆为热证、实证,采用针刺疗法;三阴病有7条,除第308条为阳证外,其余6条为虚证、寒证,采用灸法治疗。另有研究论述阳证可用火熏法发汗,如第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当解之熏之”,表明火熏法可应用于太阳表证[3]。

1.2 针灸治疗急证、重证 《伤寒论》针灸相关条文提及的病证中,多为急性病证,如腹满、太阳少阳并病所致谵语,烧针所致奔豚病,少阴病脉不至等,说明《伤寒论》常用针灸治疗急证、重证[1]。三阴病的灸法应用更能体现出针灸治疗急重证的思想。邪气传至少阴、厥阴病,阳气已大虚,《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中灸法应用于厥证、无脉证等,以温阳复脉、回阳散寒[4]。于晓蕾等[5]认为少阴寒化、厥阴失合属于急证、危证,此时阳气大虚,可急用灸法以回阳救逆,求得一分生机。

1.3 特定病的治疗 部分学者依据《伤寒论》条文及学术思想对某个特定病治疗进行了研究论述。张晓羽[6]通过分析总结《伤寒论》中烦躁相关条文的病机,得出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并补入针灸治疗方案。肖达等[7]依据《伤寒论》中六经之咽喉不适,总结分析咽喉不适可能的病机,并给出针灸治疗方案。李颖峰等[8]根据《伤寒论》第8条得出针刺胃经腧穴足三里可防太阳邪气入里,且能调和营卫以治疗发热病证。

1.4 针(灸)药结合 目前,针(灸)药并用治疗疾病已广泛使用。《伤寒论》中针灸相关条文就有采用针、灸、药物并用治疗疾病的。针药并用历史悠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已有记载,《黄帝内经》更是记载了较多的治疗方法。《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将针、灸、药并用方法运用到六病体系中,可以说针药并用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论》[9]。《伤寒论》太阳病篇记载有桂枝汤与风池、风府合用,桂枝加桂汤与灸法合用;阳明病篇记载有小柴胡汤与刺法合用等。针、灸、药合用,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病情、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从而更快治愈疾病[1]。

2 《伤寒论》中腧穴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2.1 根据医理进行具体腧穴补充

2.1.1 条文中有针、灸内容,但无腧穴补充 《伤寒论》记载针灸条文虽不多,却也依据六病辨证理论体现出成熟的针灸应用学术思想。其中有7条针灸条文未给出具体腧穴,学者们对此做了很多发挥及补充。陈敏等[10]对这7条针灸用法经过分析,并结合后世医家的论述,对可能的腧穴进行了分析补充,如《伤寒论》第8条“针足阳明”内容,可用腧穴足三里、厉兑、冲阳,作者更倾向于足三里穴;第292条“灸少阴七壮”,可用腧穴太溪、阳谷及少阴经腧穴等;第304条“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取穴为关元、大椎、膈俞、气海等;第308条“便脓血者,可刺”,分析此条病机可属寒亦可属热,热证则以长强为主,有热证用刺法,有寒证用灸法;第325条“当温其上,灸之”,选取腧穴百会、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太溪等;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或神阙、行间、章门、关元、百会等;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或任脉神阙等。钟玮泽等[11]从针灸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整理分析古代文献对《伤寒论》第8条“针足阳明”的解释与补充穴,论述其各家选穴及不足之处,认为腧穴应取冲阳穴。腧穴补充有益于临床理解《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扩展针灸临床辨证思维。

2.1.2 条文中既无针、灸内容,也无腧穴补充 对非针、灸条文无腧穴记载的补充,只有承淡安及其学术思想研究者对此做了论述,主要论及伤寒六经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及相应的组穴选用补注[12];《伤寒论》中部分常用有方有证条文腧穴补注[13],丰富了《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内容,为针灸临床运用拓展思路。

2.2 针灸选穴原则

2.2.1 辨证论治,异病同治 《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在异病同治中最能反映,如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为肝乘脾证,与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的肝侮肺证,症状不尽相同,但病机相同,都为肝邪过亢,一则乘脾,一则侮肺,因此都选用期门针刺治疗[14]。

2.2.2 选穴精简,注重经脉 林海波等[14]分析《伤寒论》针灸相关条文,发现有的未给出具体的腧穴,有的仅给出单个腧穴,最多也只有3个腧穴,有的甚至只给出经脉,不给出腧穴,故得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学术思想。马红等[15]从特定穴、局部选穴分析其选穴规律。

2.3 特定穴的选用 《伤寒论》共提到风府、风池、肺俞、肝俞、大椎、关元、期门7个腧穴,皆为特定穴。结合腧穴所在条文分析,可将7个特定穴的功效归纳为风池、风府解表祛风,期门泄热、泻肝、扶脾,大椎、肺俞、肝俞宣肺解表、和解少阳,关元培元固本、温阳固脱、补益下焦[16]。其中期门相关条文及其腧穴特性研究较多,朱星瑜等[17]通过对《伤寒论》中热入血室、太阳与少阳并病、肝乘脾证、肝侮肺证进行分析,总结期门有泄肝经之热、血分之热的作用。

3 针灸治未病思想研究

《伤寒论》有丰富的治未病思想,从其针灸相关条文及各位医家对其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伤寒论》中有3条提及已病防传的针刺疗法,其中《伤寒论》第8条,为医家引用分析较多,能更好地体现针灸应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思想[18]。

4 针灸禁忌及热证可灸辨析

《伤寒论》中有多处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误治的条文记载,其禁忌以火法为主,并未有阴证不宜针刺的记载。《伤寒论》中热证禁灸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世,但现代也有艾灸治疗热证的研究。徐满成等[19]通过对《伤寒论》针灸禁忌条文的整理分析,得出温针、烧针、灸法等应慎用于表证、阴虚内热、阳盛里热、阳气虚弱者。梁华龙通过对《伤寒论》中第110~119条条文的误治类型、病因病机及方药进行解析,认为火法使用错误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的火逆证[20]。赖敏芳等[21]从现代医家临床实践、名家经验、灸法的作用机制论证了热证可灸的思想,但认为对待热证用灸法与否,仍当辨证分析,阴虚火旺证仍应当慎用、禁用灸法。任秀梅等[22]认为《伤寒论》中记载的火法产生的火逆证,是警示人们在治疗阳性疾病中应慎用火法,并不完全断定热证禁灸,只要辨证准确,因证选穴,就可施用灸法。

5 其他

现代医家除对《伤寒论》中相关针、灸条文及其临床应用学术思想有相关研究,亦有在其他方面探究仲景学术思想的,如将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针灸思想关联,探讨针灸思想的相承关系[23],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引入《针灸学》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等[24]。

6 讨论

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学者对《伤寒论》中针、灸内容的研究,发现研究已具体到每条针灸相关的条文,论及针灸治疗规律、治未病思想、辨证选穴、特定穴应用、针(灸)药并用、针灸禁忌、腧穴补充及名家经验等,内容详尽丰富,充分发掘了《伤寒论》中记载不多却内蕴深厚的针灸理论思想,为医者理解《伤寒论》及针灸临床运用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目前,已有一些《伤寒论》中针灸相关内容结合临床的研究,但涉及内容不够全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针灸相关内容理论的高度概括性、腧穴精简性,具体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灸法腧穴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旅途止泻按脾腧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