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落实童蒙养正教学

2022-12-11 21:02金斌斌苏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0期

金斌斌 苏峥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由近及远统整童蒙养正,把阳春白雪演绎为雅俗共赏,让儿童能学懂;从急到缓落实童蒙养正,把总体规划分解为具体步骤,让儿童能弄通;变硬为软创新童蒙养正,把硬性规定转化为软性约定,让儿童能做实。

[关键词] 童蒙养正;养成好习惯;雅俗共赏;分解步骤;软性约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童蒙养正。孟子有云:“教者必以正”。《易经·蒙卦》中“蒙以养正,圣功也”也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当下,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须从养成好习惯起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滋养儿童道德成长的源头,立足儿童生活,服务儿童养正。其中,“养成好习惯”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本教材并引导我们落实童蒙养正。

一、由近及远统整童蒙养正

把陽春白雪演绎为雅俗共赏,让儿童能学懂。在儿童发蒙阶段给予养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把儿童的启蒙之学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要目,在每一要目中又列出具体规范。不难发现在《童蒙须知》中,各项内容是紧贴实际的,相关要求是详尽明晰的,既有清晰的操作要点,也有明确的达成目标。将其引申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也应努力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生活为底色,真心真意贴近,尽心尽力帮助,让好习惯成为儿童“近处的风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由于公共场所、公共秩序这些概念对于儿童来说比较遥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由近及远,先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校园生活中来,引导他们寻找校园生活中有哪些时候需要排队,再启发他们思考并探讨为什么要排队,从而让儿童在思想上真正认同排队这一常见行为习惯。聚焦校园生活场景,其意义在于建立排好队这一行为习惯和儿童校园生活的链接,并将其引申到排好队和儿童自身生活的场合。接着,教师可再引领儿童关注在校外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从而知晓“公共场所”这一概念,并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再者,教师还可出示在公共场所不排队的场景,通过鲜明的正反对比,帮助儿童建立这样的道德意识:排好队是遵守秩序的一种行为,不仅能让生活变得安全、高效、文明,而且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与尊重,从而让公共生活变得更美好。为了易于儿童认同自觉排队的习惯并更好地落实于行动中,在课的尾声,教师可以《童蒙须知》为仿本,将课程内容改编成《排好队三字歌》,进一步形成行为规范操作指南:排排队,有秩序;排排队,讲公平;排排队,保平安;排排队,是文明;排排队,好学生;排排队,好公民。三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儿童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排好队的重要性,并熟记于心,落实于行。

二、从急到缓落实童蒙养正

把总体规划分解为具体步骤,让儿童能弄通。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实践也一再证明,好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童蒙养成教育需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顺应儿童的成长节奏,这也是理解儿童的重要内涵。

例如,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设置了“干干净净吃饭好”“我在餐桌上”“食物的诉说”“这样吃好吗”四部分内容,意在引导儿童吃饭要讲究卫生、讲究礼仪、讲究安全、讲究健康。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儿童而言,文明用餐说来容易做则难。我们可以先从校园文明用餐入手,把课堂延伸到餐厅,变单调的说教为实践。教师可以将总体要求分解为具体可行的“微目标”:(1)排

队安静地进入餐厅,认真洗手;(2)耐心等待,有序端饭,不挤不抢;(3)用餐时不言语、不挑食、不浪费,不让饭菜掉落餐桌,尽量光盘;(4)用完餐将残渣倒入泔水桶,轻轻把餐盘、筷子等放到指定区域;(5)漱口擦嘴,排队有序出餐厅。五项微目标看似平常,实则把四个“讲究”的要求合理化分解,并为儿童就餐习惯的养成指明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急事缓做,要蹲下身子,耐下性子,逐项慢慢训练,“吃饭讲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培养好习惯,教师常常需要将一些总体规划分解成易于儿童弄通的具体步骤,这相当于给儿童的行为养正搭建了稳固的“脚手架”,让他们由此慢慢向上攀爬,直至抵达目标。我们不必刻意规定每个儿童每天能养成几点好习惯,而是要在意孩子们心情舒畅地参与校园生活,还要在意孩子们成长的愉悦与生长的自觉。

三、变硬为软创新童蒙养正

把硬性规定转化为软性约定,让儿童能做实。卢梭曾将契约精神引入教育领域,意在让儿童在自主确定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的同时,围绕“协约”开展德育实践。康德也曾说:“教育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服从必要的制约和发展儿童的自由意志适当地统整起来。”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用心引导儿童实现心灵的转向,从要我养成好习惯转变为我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转向是一种自觉的约定,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意在引导儿童进一步树立集体生活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为美好的集体生活做准备。二年级儿童年龄小,规则意识尚未形成,不理解且不能自觉遵守那么多的“不允许”“不可以”。他们天真、贪玩、好奇心强,这些都和班规的约束性、规范性相冲突。为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儿童明白若干班级生活的规则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每个儿童签订“美好约定”。这些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软性约定,是由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而定的。签约前,可以引导每个儿童认真梳理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签约之后的履约过程则由教师关注、家长督促、同伴互助。在这样的“软性约定”中,每个儿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行动的参照。哪怕是每周养成一点点,他们都有着自我努力的方向,也就有了成长的发力点与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学会“转弯”,要努力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将硬邦邦的规定转化为软柔柔的约定,这样才能让养成好习惯成为儿童发自内心的需求。

在这样热情和明朗的课堂中,养成好习惯的道德教育被滋养与润泽,成全了每个孩子成为“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助长一个个活泼的生命充满灵性、生机盎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给每一个儿童适宜的温度和养料,那么他们“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好习惯养成教育也将成为美好而富有诗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28.

[2]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6.

[3]秦选强.协约式德育:给每个孩子一个美丽约定[J].中小学德育,2017(07):30.

[4]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7.

[5]杨九俊.花开的声音[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