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卫理论探讨“肾脑相济”针刺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机制※

2022-12-12 01:00李秋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卫气相济循行

李秋芳,任 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847)

失眠症是围绝经期常见病证。国内文献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的患病率约达64.82%[1];国外文献研究显示,约40%~60%的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失眠症状[2-3]。围绝经期女性长期失眠可严重影响其心身健康。研究指出,长期失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失调,从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风险[4-5]。因此,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及治疗具有现实且重要的临床意义。围绝经期失眠的理论根基与营卫理论密切相关,其病理与五脏衰退均有联系,但以肾气虚衰为关键[6]。天癸藏于肾,七七之年,女性天癸因肾虚衰而逐渐枯竭,可引起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导致失眠症的发生发展。针灸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但从营卫理论角度认识针刺治疗该病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营卫失调、肾虚与围绝经期失眠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治疗思路。

1 不寐的生理机制

中医认为,人之寤寐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言:“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出寤寐活动是人适应昼夜阴阳变化的结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规律运行需营气滋养,故有“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营卫之气顺时交接,以分昼夜,各司其职,阴平阳秘,是昼寤夜寐的重要保证。

1.1 营卫之气源流 营卫之气生于脾胃,并经脾升清至五脏六腑[7],而肾中元阳如釜底之薪,无火则水谷不能腐熟[8]。女性“五七之年”脾胃功能渐弱,至“七七”之年,肾气亦衰,而脾胃运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温养,故围绝经期女性脾胃功能进一步减退,营卫生成乏源[9]。肾气分阴阳,肾阳充足则脾胃化生营卫有源,营卫行于常道;肾阴充足则助营气滋养脏腑,濡养脉道。因此,肾旺助营卫之气化生,营卫之气充足可为其寤寐活动奠定物质基础。机体精力充沛,睡眠深且质量好。

1.2 营卫运行规律 人之寤寐赖于“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阴阳循行[10]。因此,营卫之气运行的脉道对寤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指出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相互贯通,以昼夜周流的方式循环无端。营卫之气在周身运行中,亦有其各自的流注规律,其中营气按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及跷脉循行以营养全身;卫气在外行于皮肉腠理,入夜于阴周行于五脏以抵御外邪,温养脏腑。因此,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脏腑安定,阴阳平衡,寤寐按时发生。营卫之气与肾脑相济的关系如下。①沟通肾脑,鼓舞精神。肾藏精,精生髓而聚于脑,精亦能化气生神;脑藏元神,主精神意识。肾精气充盛则脑神得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经气的流注是从脏腑发出,因此脏腑功能的盛衰亦影响经络之气的运行。《素问·营卫生会》有“卫出于下焦”,足少阴肾经为营气循行于脉内的重要一环,为卫气周行于脏腑的第1环[11]。肾中精气足则肾经经气盛,则鼓动营卫之气循其常道,经由阴阳跷脉循足太阳膀胱经入脑,以充益脑髓,鼓舞精神。可见,肾经经气充盛是营卫之气运行正常的前提,而营卫之气按序流注交接是“肾脑相济”、精神得养的重要环节。②濡目益脑,调整阴阳。《灵枢·寒热病》言:“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阴跷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12]。阴、阳跷脉在经络循行上能够入脑,在功能上与睡眠-觉醒密切相关。脑位于人体至上部位,需阳气的升发通达、精髓的充盈才能保证功能正常。古人有云:“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阳跷脉循行至头目于脑中会合,使阴升阳降,保持脑内阴阳平衡[13]。营卫之气沿阴、阳跷脉所循之处发挥其濡养、温煦双目的作用,以助跷脉司眼睑开阖而对寤寐进行调节。跷脉为卫气昼夜运行交替之桥梁[11],亦是营卫运行的重要通道,调控着卫气营血昼夜运行[14],其盛衰影响营卫之气发挥滋窍养脏的功能。

2 不寐的病理机制

昼精是夜寐的必要前提,夜寐是昼精的重要保证。《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说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精血亏虚,肾阴阳失调,影响营卫之气生成与运行,是导致失眠发生的根本原因。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失眠的病位在肾,阴阳失调是其病理基础,肾虚为发病根本[15-16]。

2.1 肾阴虚致“营弱卫强” 营行脉内,参与血液生成,而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血同源,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肾阴虚与营气亏虚密切相关。女性经历“经、带、胎、产、乳”生理阶段,肾精逐渐亏虚,天癸不充,长期“数脱于血”,绝经过渡期易出现营气不足、卫气相对亢盛的营弱卫强状态而发为失眠。林文馨等[17]认为围绝经期女性正值“七七”前后,肾气渐少,冲任渐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以致阴血虚衰,阳失潜藏,出现失眠。

2.2 肾阳虚致“卫不出营” 五脏之中,肾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可温煦与推动全身脏腑组织,鼓舞精神意志。《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指出人体阳气主导阴阳消长变化,影响寤寐活动。杨志敏等[18]研究发现,阳虚体质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偏颇体质之一,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阳虚[19-20]。《类证活人书》提出“女子阴盛阳微”,《千金翼方》亦记载“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指出围绝经期女性天癸将涸,生理功能下降;加之外界不良因素长期积累,久则伤肾阳,导致肾之温煦、推动及调节功能下降。《灵枢·五癃津液别》云:“肾为之主外。”卫气有御邪卫外的功能,故卫气根源于肾。肾阳亏虚导致卫阳不足,内伐于脉,壅滞于脉中,营卫之气循行紊乱,脑髓失养则日间精神萎靡疲乏,夜间亦难以入睡[21]。

3 “肾脑相济”针刺疗法选穴依据

“肾脑相济”理论是指肾与脑以精髓为物质基础,依经络相通而神志互用,二者生理相契、病理相关[22]。基于“肾脑相济”理论,以补肾益脑、调和营卫为治疗原则,选取穴位为百会、肾俞(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三阴交(双侧)、涌泉(双侧)。①百会穴。百会,别名“三阳五会”,位于督脉。人体各阳脉均交于百会穴,可调节一身之阳气,通达脑肾。百会穴位于头顶,与脑部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同时也是卫气循行的重要结点[23]。针刺百会可振奋阳气,推动卫气循行于常道,同时又可充精益髓,和营安神,调整机体阴阳。许军[24]发现四神聪、百会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抑制神经元活动,故针刺四神聪、百会穴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睡眠质量。②肾俞穴。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其循行“上额,交颠,从颠如络脑”,是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反应点,可上通脑络、下益肾精,为补肾要穴。其可直接调节脏腑经气,加强脑与肾脏之间的联系[25]。针刺肾俞可补肾阳之不足,推动营卫之气循行[26]。③申脉、照海穴。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照海,足少阴肾经穴。二穴为跷脉脉气生发之处,可沟通一身阴阳之气,补肾、益脑、安神。申脉、照海穴合用,可调整阴阳,调和营卫。刘臻等[27]研究表明,电针失眠大鼠申脉、照海穴能改善大鼠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有效调节睡眠。④三阴交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补益后天而化生先天,具有补气血而充养营卫之功。针刺三阴交穴能通过调理脏腑气血,使营卫运行恢复正常。中医阴阳互根理论,阳虚的同时阴亦不足,故针刺三阴交穴可达阳从阴生之效[28]。⑤涌泉穴。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为肾经经气生发之处,卫气循行出、入于阴分的门户。《灵枢·本枢》言:“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研究表明,针刺配合重灸涌泉可补肾助阳,益肾填精,温通经络,调理阴阳,通调营卫[29]。

故基于营卫理论,通过“肾脑相济”针刺疗法上取百会以调整阳气,推卫入阴,和营安神;中取肾俞以补肾培元益脑,调卫气循行于肾经;下取三阴交以资化营卫之气,取申脉、照海以调整阴、阳跷脉而调和营卫,取涌泉补肾阳,滋肾阴以通调营卫(涌泉不宜针刺过深,可用灸法)。诸穴合用,可补肾益精,沟通上下而调和营卫,使得“肾脑相济”,恢复昼寤夜寐的正常状态,从而提高临床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

4 小结

围绝经期女性处于营卫阴阳失调的特殊生理阶段,肾虚为主要生理、病理特点。通过“肾脑相济”针刺疗法补肾益脑、调和营卫以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该疗法对于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和促进疾病康复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卫气相济循行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宽严相济与刑法修正
督脉循行考
监狱行刑视角下的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养出中国好儿子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理解和实践把握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