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头部皮脂腺囊肿验案

2022-12-12 01:00李冬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皮脂腺肿物囊肿

李冬梅,王 慧,景 政

(1.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264100;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264199)

皮脂腺囊肿是一种临床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的部位,如头面、背部等处,主要是由皮脂腺导管口发生堵塞、腺体内分泌物聚集形成的囊性肿物[1]。目前,对于皮脂腺囊肿,西医治疗以手术引流辅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痛苦,但患者症状易反复,术后易留瘢痕。中医治疗以祛邪扶正、标本同治为主。临床有采用火针疗法治疗本病的报道[2]。笔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以温针灸结合口服中药治疗1例因3次外科手术后仍然复发头部皮脂腺囊肿患者,现将治疗过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男,55岁,因“发现头部肿物6年”于2020年3月24日就诊。患者自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头部肿物,后逐渐增大,感疼痛不适并瘙痒。2014年、2016年先后于某三级医院行头部肿物切除术,诊断为头部皮脂腺囊肿。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头颅枕部分别可见两处相邻陈旧性手术瘢痕,一长约5 cm,一长约4 cm,呈新月形,周围波动明显,波动范围12 cm×2 cm,两个瘢痕中间可扪及大小约2 cm×2 cm 的肿物,边界清,周围广泛触动,稍有压痛。头颅超声示:患者头皮皮下多发低回声。颅脑MIR 示:①右侧颞、枕部及双侧顶部皮下软组织内不规则条带状异常信号,考虑皮脂腺囊肿。②脑内小缺血灶。③双侧筛窦炎症。刻诊:头部肿物瘙痒、疼痛,伴失眠,纳差,大便溏,小便正常,舌紫暗,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缓。西医诊断:头部皮脂腺囊肿。中医诊断:脂瘤。辨证:上热下寒,本虚标实。给予针刺及口服中药治疗针刺疗法。①针刺方法。分2组取穴。1组取穴: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内庭、百会、上星。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均选用0.35 mm×40 mm、0.35×50 mm 不锈钢毫针。于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给予温针灸,直刺约30~50 mm,施以捻转补法。于百会、上星、行间、内庭给予普通针刺,于百会、上星施以平补平泻法,平刺约30 mm,于行间、内庭施以捻转泻法,直刺约30 mm。得气后均留针40 min。2组取穴:肾俞、命门、腰阳关、天柱、风池。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均选用0.35 mm×50 mm 毫针。于上述穴位中肾俞、命门、腰阳关予温针灸,直刺约30~50 mm,施以捻转补法。于天柱、风池予普通针刺,施以捻转泻法,深度约30 mm。得气后均留针40 min。每日针灸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7 d为1 个疗程。②中药口服治疗。方药组成: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15 g,金银花10 g,麸炒薏苡仁15 g,黄芪30 g,黄柏15 g,桂枝10 g,茯苓10 g,当归15 g,皂角刺10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7 d停止。

治疗1个疗程后(2020年3月24日—4月5日),患者头部肿物处的瘙痒、疼痛明显减轻,头皮较前变薄,囊肿部分消失,表皮凸起,触诊有波动感,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休息2 d后,维持原治疗方案,进行第2个疗程(2020年4月8—20日)的治疗。下一疗程治疗后,患者头部肿物处无明显瘙痒、疼痛,头皮变薄、平整,囊肿消失,表皮稍凸起于皮肤,触诊无明显波动感。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2 讨论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等治疗皮脂腺囊肿,如患者处于感染期,头皮脓肿不多,炎性反应不大,可行脓肿切开引流+囊壁刮除治疗,同时控制感染,该法有效,但囊肿易复发,且美容性效果一般;脓肿较大且自行破溃者,给予抗炎、切开排脓治疗,但复发率高于前者,多需二次手术,且美容性较差[3]。皮脂腺囊肿属于中医“脂瘤”范畴。本案患者经历多次外科手术引流治疗,但均未根治,究其原因,未从病因上治疗,故手术后易反复发作[4-5]。头为诸阳之会,素体肝火较盛,痰湿随火上攻,集聚在头部,热毒化脓,可见头部皮脂腺囊肿及阳性疮疡,外科手术切开排脓为正治之法,脓祛则热消。本案患者症状反复发作,与其体质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上热下寒、本虚标实是导致患者疾病反复发作的病机。患者有长期腹泻病史,脾湿较重,下焦虚寒,手术仅解决了“上热”的问题,而术后使用抗生素等苦寒药物又导致或加重患者下焦虚寒之证,机体阳气无力化阴,导致上焦水不制火,故而病证反复发作;阴阳升降失司,则水火不济。上热为标,下寒为本,故此病虽发于头部,治疗时根据“治病必求本”的理论,上病下取,以温针灸温通下焦以消阴翳。

针刺的调节作用机制,是目前临床开展针灸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针灸多元化“一根银针治百病”的原因所在[6]。针刺的原理是通过针体进入人体穴位以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穿透病理组织区域外围的藩篱,从而引起所需要的人体反应[7]。针刺既能强化白细胞和抗体的聚集,又依靠针刺的外力直接打破病灶内外的稳定平衡,加强病灶内外的组织结构的沟通,利于病灶组织的自我修复[7]。针灸治疗皮脂腺囊肿,临床多采用火针治疗,如黄子慧等[8]用火针治疗颜面颈部皮脂腺囊肿29例,获得满意疗效。本案患者肝火较盛,未用火针治疗,结合其长期腹泻病史,考虑又有下焦寒湿较重之证,病机根本在于上热下寒、本虚标实,故给予温针灸治疗以清上焦火热,结合艾灸以温下焦寒湿。《灵枢·官能》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温针灸是在针的基础上,将艾灸的热力通过针灸针渗透到穴位内部,达到温通作用。温灸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抗氧化物质可通过灸热带入体内,发挥其调节作用,灸热有温通的作用,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针灸选穴主要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辨经与辨证相结合,选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以健脾益气;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背为阳,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以温阳散寒,治其本;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位以清上焦火热,治其标。局部取上星、天柱、风池以清热解毒,清上焦火热;循经远端取穴行间、内庭以疏肝祛风,引火下行,解肌表之毒;患者下焦虚寒,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为防止疏泄太过,取命门、腰阳关、肾俞以温补肾阳;同时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以健脾祛湿。单纯使用艾灸可能会使上焦火热更甚,单纯针刺可能会使下焦寒湿更重,故治疗上采用清补结合的配穴方法,既防止疏泄太过,又可防止火热过盛,此为本方的一大特色。本案温针灸治疗主要选用膀胱经、胃经穴位,收效良好。董明雪等[9]研究发现,温针灸经脉选穴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以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应用较为广泛,疾病取穴多以病变局部腧穴为主。

本案患者因多处求医,心身饱受折磨,丧失治愈信心,笔者根据其上热下寒病机,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旨在改善患者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方中君药以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疔疮。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皂角刺为臣药,加强君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凉血排脓之功。黄芪、桂枝为佐药,可健脾补中,助阳化气,并缓和君、臣药寒凉之性,同时黄芪又有托毒生肌之功。茯苓、麸炒薏苡仁亦为佐药,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当归活血行气,助黄芪养血生新。此方组方特色为四清四补,清补并用,标本兼顾,既清上焦之热,又温下焦寒湿。研究表明,金银花有明显的抗炎、清热解毒作用,能显著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其含有的绿原酸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0]。蒲公英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1]。紫花地丁具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12]。

3 小结

温针灸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头部皮脂腺囊肿可取得较好疗效,能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笔者发现,很少有皮脂腺囊肿的患者会第一时间寻求针灸治疗,针灸疗法疗程较长,需要患者有较高的依从性,这也是今后医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皮脂腺肿物囊肿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睑板腺囊肿常发作 须警惕皮脂腺癌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长了粉瘤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