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侧齿曲霉引起慢性骨髓炎1例

2022-12-12 14:00郝明金林雪冰史海霞柳远春陈东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骨髓炎白僵菌远端

龚 萍,郝明金,林雪冰,龚 莲,史海霞,柳远春,陈东科

在所有年龄段患者的各种类型骨与关节感染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真菌骨髓炎较为少见,偶见丝状真菌感染。本实验室从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死骨组织中,分离培养出白色侧齿曲霉(Parengyodontium album),原始病灶死骨组织病理切片荧光及银染色:镜下均找到单个或莲藕状真菌孢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左踝部红肿、疼痛3年,再发1个月于2020年3月19日入住湖北秭归县人民医院。既往于12岁左右因左踝部疼痛,无外伤史,左侧胫骨骨折,在本院诊断为“骨髓炎”,经治疗后(具体用药不详)自觉治愈无特殊不适,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2017年1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踝部肿胀、疼痛,在上级医院诊断为“左侧胫骨下端慢性骨髓炎”,予以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具体用药不详),左踝部红肿疼痛缓解。2017年至2020年左踝部浸泡冷水后有轻度疼痛不适,无红肿。2020年2月24日因左踝部受凉后再次出现疼痛并有红肿,在本院行左踝关节CT示左踝关节在位,关节间隙稍变窄,关节面边缘见轻度骨质增生;左侧胫骨远端见线形透亮影,边缘骨质硬化,周围骨皮质尚连续,骨大体轮廓尚好,在本院门诊诊断为“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予以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克林霉素0.9 g 每12小时1次,塞来昔布0.2 g每天口服1次,连续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2020年3月19日入住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体格检查:体温 36.4℃,脉搏 84次/min,呼吸 20次/min,血压 100/70 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左小腿下端及踝部肿胀无破溃,皮肤稍发红,皮温稍高,局部压痛明显,左踝关节活动受限,病理征 (-)。入院诊断为:左胫骨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左踝关节CT示:左侧胫骨骨髓腔密度增高,内侧骨皮质增厚、硬化,部分形态不规则;左侧胫骨远端局部见骨质破坏征象,边缘锐利,内见死骨,并可见窦道形成,邻近软组织肿胀;左踝关节诸骨见骨质增生征象,踝关节间隙清楚。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7.69×109/L,淋巴细胞0.234,中性粒细胞0.658,尿酸 233 μmol/L,红细胞沉降率62 mm/1 h,降钙素原 0.16 μg/L,C反应蛋白 12.31 mg/L,血G试验<37.5 μg/L (参考值:0~ 95 μg/L),GM试验0.99 μg/L(参考值:0~0.85 μg/L);入院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 g每8小时1次)。2020年3月25日在椎管内麻醉下行胫骨远端开窗病灶清创术+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术中见胫骨远端外侧骨膜增厚,胫骨表面凹凸不平,于远端外侧探及骨窦道口,将窦道口扩大后刮取囊腔内坏死组织及炎性组织。部分病灶骨组织送病检,标本行床边接种血平板、麦康凯与万古霉素巧克力平板,标本涂片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为阴性。术后第2天,左踝部冲洗引流管通畅,皮外引流管管型存在,无明显渗漏,左足趾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存在,患者诉左踝部疼痛较前减轻。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 g每8小时1次,阿米卡星0.6 g 每天1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及对症支持治疗,引流管通畅。

脓液培养48 h未见细菌生长。病理科报告: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纤维化、局部见骨小梁结构,并可见死骨形成。病理诊断:(左胫骨远端)慢性骨髓炎。病理切片荧光及银染色:镜下均见单个或莲藕状真菌孢子。骨组织培养(14 d)提示真菌生长,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未能鉴定该分离物,菌株靶向DNA测序鉴定:白色侧齿曲霉。塞默菲Yeastone YO10试剂盒药敏结果如下:两性霉素B>8 mg/L,阿尼芬净>8 mg/L,米卡芬净>8 mg/L,卡泊芬净>8 mg/L,5-氟胞嘧啶>64 mg/L,泊沙康唑>8 mg/L,伏立康唑2 mg/L,氟康唑>256 mg/L,伊曲康唑>16 mg/L。

根据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与文献[1],4月11日起予伏立康唑200 mg 每天2次口服。2020年4月16日左踝部创口愈合好,无发红及分泌物,左足趾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存在,办理出院。患者出院后伏立康唑200 mg 每天2次继续服用1周于4月24日因经济原因停药。2021年4月27日CT复查:左侧胫骨远端前外侧见局限性骨质缺损,边缘骨质硬化,缺损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周围软组织稍示肿胀。

2 讨论

白色侧齿曲霉是一种环境腐臭霉菌,偶见于人类感染报道,主要包括皮肤感染[1]、脑炎、心内膜炎[2]、角膜炎[3]。本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由白色侧齿曲霉引起的慢性骨髓炎病例。

白色侧齿曲霉在分类学上曾屡次变更:从时间顺序分别隶属于过Beauveria genus白僵菌属(Vuillemin 1912年)、Tritirachium genus麦 轴梗 霉 属(Limber 1940年)、Engyodontium genus侧齿霉属 (Hoog 1978年),最新的研究将其归入Parengyodontium genus(Tsang 2016年)[4]。白色侧齿曲霉少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鉴定手段有限,根据形态学误报成白僵菌。沙保弱培养基28℃培养1周,白色侧齿曲霉与白僵菌菌落均为白色或奶油色,绒毛状或棉絮状,背面白色,延长培养白色侧齿曲霉背面稍隆起,白僵菌背面要平整一些。培养2周后,白色侧齿曲霉菌落仍为绒毛或棉絮状,背面为淡黄色有较深皱折,而白僵菌背面的黄色较白色侧齿曲霉稍深,菌落背面仍较平整,且菌落中心菌丝呈毛球状隆起。镜下白色侧齿曲霉与白僵菌产孢细胞末端均呈锯齿状 “之” 字形弯曲。但白色侧齿曲霉较白僵菌孢子梗更细长,直立,整体规则,孢子梗可见分枝,形态较规则,产孢细胞为细长圆柱形,末端变细;而白僵菌立体感更强,孢子梗较短,形态不规则。产孢细胞膨大,呈安瓶形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白僵菌可见成簇产孢的现象,而白色侧齿曲霉分生孢子轮生不成簇,在棉兰染色情况下较白僵菌更容易观察到孢子脱落的现象。

本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无基础疾病,无免疫功能低下的临床证据,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免疫性抗体均为阴性;流式抗原检测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在正常范围;与患者和家属详细讨论也没有揭示职业风险,在12岁左右左踝部疼痛,无外伤史左侧胫骨骨折,在本院诊断为“骨髓炎”,患者左踝部皮肤完整无破溃,白色侧齿曲霉如何入侵及寄生到患者骨组织不详。患者在近30年时间无任何不适,2017—2020年浸泡冷水后有轻度疼痛不适,2020年2月24日因左踝部受凉后再次出现左踝部疼痛并有红肿,提示左踝部受凉血液循环变慢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未处理至2020年3月19日病情进展。本病例分离株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伏立康唑MIC为2 mg/L,提示伏立康唑优于其他抗真菌药物,与文献[1]报道一致。

白色侧齿曲霉是引起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少见病原体,实验室应延长培养时间,临床须重视这种特殊病原体,以免造成漏诊、误诊。

猜你喜欢
骨髓炎白僵菌远端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用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无人机喷撒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不同培养盘对白僵菌生产的影响
自拟连银汤内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效果观察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