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戏曲服饰风格演变

2022-12-13 14:18李晓红
西部皮革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元杂剧杂剧款式

李晓红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天津 300387)

戏曲服饰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其以生活为基础,伴随着戏曲的产生而产生,并追随戏曲演变进程从简到繁、从生活化向艺术化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的穿戴规制和恒定的审美范畴。

现今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戏曲形成于宋金时期,繁荣于元代,成熟及壮大于明清两朝,并诞生了以宋金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等为主要代表的戏曲形式[1]。本研究以戏曲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文献史料及出土文物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历时性视角探讨戏曲服饰在宋朝至清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并以共时性的角度分析同一时期戏曲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等造型元素上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的解读,既能明晰戏曲服饰的风格变迁与时代内涵,又能发掘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

1 生活化与滑稽性并举的宋金杂剧服饰

宋金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戏曲形态。宋金杂剧服饰的出现,也标志着戏曲服饰开始逐渐形成。它一方面是对于前代以唐参军戏为主的服饰的继承,另一方面与宋代都市的奢华铺饰之风密切相关,当然重要的是从百姓的日常服饰与品官服饰中汲取营养。总体来看,它表现的“既有日常生活化的一面,又有滑稽随意性的一面。”

1.1 宋金杂剧服饰款式

关于宋金杂剧服饰款式的信息,目前学界主要从古籍文献与出土文物两个方面获得。首先,黄竹三基于《桯史》《齐东野语》《独醒杂志》《宋史纪事本末》及《两朝纲目备要》等古籍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服饰款式总结为三大类型,分别为总括类、帽饰类及衣饰类,其中总括类包括有古冠服、衣冠之类;帽饰类包括幞头、红巾、半冠、玳瑁头、东坡巾等;衣饰类则包含阔袖、章服、半带、金紫、半衣裾、黄衣、绿衣等等[2]。

其次,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从出土文物视角,对已发掘的34种宋金杂剧文物进行统计,共计约得108 种宋金杂剧服饰类型,并根据脚色的固定穿戴样式,将其分为装孤、副末、副净、末泥与引戏五大类型。

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与归纳,可以发现宋金杂剧服饰款式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首先,宋金杂剧中不少服饰均来自于生活常服,如贵贱通服的幞头形制,构成宋代文人主要日常服饰的圆领襕衫、袍衫、革带等,为宋金平民阶层常穿着的小袖短衫、犊鼻裤及黄色短褐等。(2)滑稽搞笑。滑稽诙谐为宋金杂剧表演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也影响到部分脚色所身着的服饰款式上,其中以副末、副净的服饰最为显著。

1.2 宋金杂剧服饰色彩

当前受限于相关文献及文物资料的稀少,因此学界针对宋金杂剧服饰色彩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研究重点仍以服饰款式为主。尽管如此,但通过对现存少量图像文物资料的研究,仍可让我们对宋金杂剧服饰的色彩及质地面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从整体上来看,宋金杂剧服饰色彩仍是来源于现实服饰,并在遵循着严格的品色服制基础上,呈现出尊卑有别的服色规制。这一点可以从戏曲脚色形象中“装孤”“副末”“副净”脚色的服饰色彩得以验证。《宋史·舆服志五》载诸臣公服:“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杂剧中的装孤脚色,其服色穿戴基本上是与之一致的。如山西侯马牛村董明墓金代杂剧俑中,装孤头戴黑色展脚幞头,穿圆领宽袖红袍,双手执笏拱于胸前。此外,作为杂剧另一重要脚色,副末和副净所扮演的角色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因此其服色深受宋代庶民阶层服饰色彩的影响,以黄、白、皂、蓝等色彩为主。如山西省平定县西关村金墓杂剧壁画中的副末上服白色圆领窄袖衫,副净穿白色交领开衩衫。

总而言之,宋金杂剧脚色服饰来源于日常生活,却又比生活形象更为写意与夸张,总体呈现出既生活化又滑稽性的服饰风格特征。其次,为追求舞台效果,宋金杂剧服饰中所追求的夸饰性改造,亦为元杂剧服饰走向装饰化,乃至中国戏曲服饰不断走向高度艺术化奠定了基础。

2 趋向丰富性与装饰性的元杂剧服饰

戏曲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已经将歌舞和故事表演相互融合,形成了体制更加完备的艺术形式,这就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元杂剧表演中,人物涉及众多社会阶层,而为进一步突出这些人物身份和特点,表演时亦会采用不同的服饰扮相,因此,服饰展现出丰富性的特征。此外,透过元代杂剧脚色形象,如山西洪洞明应王殿杂剧壁画、运城西里庄元墓戏剧壁画等,亦可看出元代杂剧服饰已经开始逐渐与现实服制相脱离,进入自身独立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服饰增添了更多的加工点缀及图案纹路颜色,艺术渲染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2.1 元杂剧服饰款式

根据宋俊华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及戏剧文物图像资料的统计,发现元刊杂剧剧本中杂剧服饰名目共计约70 种,文物图像所绘杂剧脚色的服饰约为50 种,将剧本与文物中的杂剧服饰名目相加并减去重合名目后,最终得到元杂剧服饰名目个数约104 种[3]。主要服饰款式可按仙怪、世俗武将、世俗文官、世俗女性、平民男子等角色类型划分如下:

(1)仙怪服饰:包括披秉、胡脸儿、道服、道冠、袍、破执戴、蓬松短发等。

(2)世俗武将:包括美髯、蓑衣、金甲、银带、锦征袍、铁幞头、乌油甲、皂罗袍、红袍等。

(3)世俗文官:包括展脚幞头、圆领宽袖长袍、紫朝衣、紫袍、乌纱帽、纱幞头、秉笏、玉带、金鱼、金貂、粉鼻等。

(4)世俗女性:包括绣鞋、裙儿、团衫、罗衣、腰裙、袄子、衫子等。

(5)平民男子:包括软巾诨裹、束带、顶尖帽、无脚幞头、黑色局脚幞头、乌靴、紫裤、长衫等。

由上述款式分析可以看出,元代杂剧服饰与宋金杂剧相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服饰为基础而设计的,如幞头、紫袍、道服、道冠、乌靴等均来自生活之中。但与此同时,戏服款式的生活化趋势发展至元代又略有变化,体现在戏曲服饰的制造不再以一朝一代为依据,而是服饰充满美感且利于表演,都可取之使用,这体现在元杂剧服饰对众多宋金时期生活常服的继承上。

2.2 元杂剧服饰色彩与图案

在宋金杂剧服饰发展的基础上,元杂剧服饰色彩与图案最为鲜明的特征,正如廖奔先生在其著作中所述“戏衣在元代忠都秀作场壁画里已经显现出色泽鲜艳化、图案装饰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当今元杂剧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图像资料,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忠都秀”杂剧壁画生动的描绘了元杂剧演出的情景。从壁画内容可知,在色彩上,前排演员所着衣饰皆十分艳丽,与后排乐师所着生活服饰形成鲜明对照;在图案上,杂剧艺人也已经有意识的运用鹤纹、凤鸟花卉、虎纹和云龙等图案来进行演出服饰的装饰,这展现了元杂剧服饰在现实服饰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特意的艺术美化与夸张,以达到服饰夺目及渲染的作用。

3 高度艺术化与程式化的明清传奇服饰

如果说元杂剧曾以开阔的思想内容和完善的艺术形式在北方风靡百年,称雄一代,那么应当说明清传奇是荟萃了南戏和北杂剧的精华,以更优美的歌唱和舞台表演,取代了北杂剧的盟主地位,成为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以服饰而言,从文献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明清传奇演出主要以明代朝野服装为依据,参照唐、宋、金、元歌舞杂剧服饰而设计制造。经济充裕的班子,服饰就丰富多彩,质料也好;乡间草台班当然简陋些。

3.1 明清传奇服饰款式

在基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扬州画舫录》等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廖奔、宋俊华及朱恒夫等学者对明清传奇服饰款式均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向我们展现了明清传奇服饰的大致风貌。首先,廖奔在其著作中将明戏衣分为盔头类、衣类和鞋类,盔头有冠、帽、盔、巾之别,衣类有袍(蟒袍、补子、褶子、披、开敞)、衣、铠甲(靠)之别,鞋有厚底靴、朝靴、软鞋之别。其中也还有细分,例如巾有唐巾、晋巾、忠靖巾,另外髯口也有满髯、三髭髯、五绺髯的分别,又有黑髯、白髯、红髯、麻髯的分别[4]。

其次,宋俊华基于角色服饰穿戴,将明清传奇服饰归类为三大类型,分别为文官服饰、武将戏服及女子服饰。其中文官服饰依据品级高低分成高级文官与低级文官等类型,涉及固定服饰款式包括有方翅纱帽、朝服、公服、官服、冠带、莽服、展脚幞头、尖尖翅、团尖翅、朱衣、玉带、诸葛巾等;武将戏服则包括有紫金冠、金扎镫、水银盔、将巾、老爷盔、箍子冠、扎甲、披挂、丁子甲、背搭、周仓帽、战裙等款式;女子服饰在传奇剧本中的提示相对较少,但从《扬州画舫录》卷五中记载,可得出女子戏服款式涉及有昭容帽、凤冠、梅香络、翠头鬓、花帕扎头、苏头发、舞衣、袄褶、补子、水田披风、白绫裙、满帮花鞋等样式。

从上述研究资料可以看出,明清传奇在服饰穿戴的大类型上与元明杂剧基本一致,分文武官员、辨身份等级等,表现出戏衣品类繁多的同时,也展现出较高的行当化、程式化特征。尤其是明清传奇服饰除了注重不同角色类型间的服饰差异外,还强调不同生活情景下的角色服饰变化,如居家者服“便服”,参加祭祀或典礼者服“礼服”“盛服”等。此外,“白蛇衣”“老爷盔”“方翅纱帽”“尖尖翅”“团尖翅”“诸葛巾”及“周仓帽”等服饰样式也进一步表现出了明清传奇服饰的艺术化特征,即为了凸显角色形象的鲜明度与美观度,在冠帽或服装上所做的夸饰化创造。

3.2 明清传奇服饰色彩

明人在美化舞台的问题上已经走向深层追求,因此明清传奇的服饰颜色及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与丰富。通过对《古本戏曲丛刊》中50 余部传奇剧本的搜罗,所获颜色包括红(朱)、青、白、黑、黄(金)、紫、绿、蓝等多色,分别与不同的服饰类型及角色身份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并展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5],具体包括:(1)表示角色的身份地位。从《三祝记》《酒家俑》等明清传奇剧本中可知,文官公服多为圆领且根据品级高低使用不同颜色,低下文职官吏多服黑色无补子素服,一般官员多服青圆领,高级官员则服紫色圆领。此外,黄色(金)象征高贵,为君主或王侯所服用;青色代表卑贱,常见于术士、仆从、仕人、农民、商人、兵卒等角色服饰中。(2)表示方位。在《赤松记》中取中国古代五行、五色、五向的观念,东西南北中军卒,分别穿青色、白色、红色、黑色及黄色的袍与衫。同样,在《麒麟记》中东方木星、西方金星、南方火星、北方水星及中央土星亦以方位取色。(3)表示人物性格。如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的人物性格,故在明清传奇戏曲中韦陀、田忌等都穿红色衣服;黑色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这也展现在《武侠七胜记》里孟获的形象中。总之,作为角色服饰最为直观的要素,明清传奇服饰颜色遵循着阶级有别、性格有别、方位有别等规制,为明清戏曲服饰程序化与艺术化的集中反映。

4 结束语

戏曲服饰的美为人所共识,它们不是生活服饰,也决非一般艺术性的服饰,而是融入了民族文化、舞台艺术和中国历代人民的审美倾向的一种服饰。研究宋代至清代戏曲服饰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弄清与保存一份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今日影视、戏剧舞台中的历史剧的服饰运用,对于生活服饰的民族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元杂剧杂剧款式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爱他莽苍苍青天碧海,熙攘攘赤县神州——顾随《游春记》杂剧主题意蕴新探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Dream Bag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最火的单品款式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