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建筑人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探析

2022-12-14 14:44周景民周诗如周显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建筑

周景民,周诗如,周显超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达峰、碳综合战略目标的确定,智慧建造等理念成为新的基建方向,项目建设由原始的人力大量投入向着高质量精细化建设发展转变,“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住建部联合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行业综合性需要和一体化咨询服务的需求问题。

一、现阶段建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杜园元[1]指出土建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企业在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中的重点对象多为具有实践经历,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干型人才。近年BIM岗位的招聘需求在建筑企业人才招聘数量增大,信息化的需求和全能型人才将是未来的趋势。

梅文浩[2]指出,建筑企业与高校建筑类毕业生存在招工难、就业难的“两难”矛盾,其原因是建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取的技能结构与就业单位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本质在于高校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供需脱节,存在重心偏移。

有学者指出[3]我国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墨守成规,传统化、单调化,使学生在观念上缺乏创新性和适应性。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断层,适应差和知识转化运用不充分。其次,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教学缺少实操性。

二、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由“实用型”人才向“发展型”人才培养过渡

随着新兴业务拓展,带来了多元化的岗位需求,实用型人才不仅应是集知识、能力及素质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型”人才,能够紧跟时代和企业的战略发展。

(二)由“工程师+工匠”型向“科学家+工程师+工匠”型过渡

高校应将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发展、产业需求密切结合,以创新力为核心,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实干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不仅要培养“工程师+工匠”这种形式的人才,更要培养的是兼具“科学家+工程师+工匠”型的特殊人才。简言之,就是既可以研究科学问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应用所学的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和独立学习进取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未来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三)“经验型、实干型”人才+“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融合

创新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多功能人才。而建筑行业在需要经验型、实干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断学习,开阔眼界。通过新知识、新事物培养新认识、新意见。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做到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精通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趋势发展,学会用开阔的眼界和科学的手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为自己打造以专业性为基础,多元化的知识架构体系,更好地应对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并取得创新。

(四)建筑业态势发展趋于多学科融合

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随之兴起,建设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都彻底地颠覆了原有的认知,出现了建筑行业的新业态和新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和碳达峰、碳综合目标的制定,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传统的砖混工艺和现浇工艺对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而且施工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相比于传统建设技术,预制装配技术是一种高效绿色的建造方式,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目标要求。随着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的出现,运用BIM技术来组织、协调、优化装配管理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新技术、新建筑模式以及新思想的产生和应用,使得建筑业“态”发展发生了扭转,“势”也产生了新的延伸,但不论是“态”和“势”的延伸发展都依赖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协同能力和管理水平,它需要从业人员不单纯懂技术,还要懂规则(法规)、懂经济,更重要还要懂管理,所以复合型人才的打造是时代的召唤。

(五)智慧建造渴望复合型人才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未来建筑业在自我管理、服务目标个性化需求以及行业生态的转化,都对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传统企业经营中的不同领域,可以使用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探索

对我国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主要从两个维度去考虑: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去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体系;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推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从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设置,计划好要做什么,企业需求什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解决这方面问题可以分为两个课堂,第一课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就业指导课,第二课堂,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联动,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从大一到研究生都需要企业专家的注入、课程的注入、技术和市场的注入。通过就业来引导科研,科研再导向就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会有清醒的认知。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本文结合本校工作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以就业单位对新员工评价为基础,实施教学改革成果为依托,阐述符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新员工到岗后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分别是3个月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占18.7%、6个月的占45.53%、12个月的占24.39%、18个月的占4.88%、18个月以上的占6.5%。

可以看出,学生入职后要想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好本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现场的实习、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因此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模式将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在校实习以及实践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准毕业生实习

多年来,本校利用同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优势,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学校召开准毕业生顶岗实习双选会,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通过现场实践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毕业后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二)组织学生整体实习

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由教师带队,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一线,在施工现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践学习,遇到实践问题由工程技术人员讲解,遇到理论问题由带队教师在施工现场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做到由实践巩固检验理论,由理论指导进行实践。

(三)大四学生毕业前实习

在毕业论文的编制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允许毕业生到施工企业进行,在设计或论文编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关键点,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学生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更加直观,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尽量少走弯路;毕业答辩设在现场,答辩过程当中,专业课老师提出理论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实践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加实际、更有针对性,达到了编制毕业论文、设计的真正目的,也使学生在整个毕业季当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成为了一名既懂理论知识,又能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现阶段学生培养体系,受传统“学科型教育”体系的束缚,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用型”人才向“发展型”人才过渡和“经验型、实干型”人才+“知识型、创新型”人才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应进一步加强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探索和打造以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建筑
人才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