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点亮语文阅读教学之路

2022-12-15 20:00李夏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拓展阅读汪曾祺

李夏婷

[摘要] 批注式阅读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呈现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探索:课前预学阶段强调类型指导、角度引领,题型设计偏重于“仿写”;课堂教学阶段重视多重阅读、多元解读,题型设计偏重于“启发”;课后阅读阶段重在内容梳理、教师评价,题型设计偏重于“拓展”。

[关键词] 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阅读教学;汪曾祺;拓展阅读

关于“批注式阅读”,孙立权认为,这是一种主观式解读,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为出发点,讲求解读的创造性。批注式阅读是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方法。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的一大改进,就是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结合,并强化了课外阅读。这一“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真正的阅读教学。批注式阅读因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引领作用而备受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學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学引导、课堂互动、课后拓展等诸多原因,学生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充分舒展思维、抒发性灵。如何使批注式阅读真正助力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以《昆明的雨》阅读教学为例,对课前预学、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批注式阅读作一些题型设计,尝试以题导读,以疑促思,帮助学生点亮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抵达“真正的阅读”。

一、课前预学:引领与仿写

对于已拥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初中生来说,运用批注式阅读进行课前预学可谓信手拈来了。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的引领了?当然不是。叶圣陶说过:“让学生自己在暗中摸索,结果是多数人摸索不通或是没有去摸索。”因此,教师对于批注类型的指导、角度的引领是必要的。这一阶段的题型设计偏重在“仿写”。

(一)类型指导

感想式批注。阅读一旦用心体会,必定有引发感想之处,比如对好词好句的由衷赞叹、与作者的共情共鸣、在细节之处的拍案叫绝,写下来,就是感想式批注了。

评论式批注。阅读需要开动脑筋,当批注由感想上升到理性分析的角度,便是评论式批注。评论式批注可以是对词句篇章深挖式的探究、对文章主旨情感的鞭辟入里分析,也可以是“发现问题—自我分析”的创新理解。

质疑式批注。阅读时,当发现问题后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批注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质疑式批注。全方位多角度的质疑,是一种面对自我的挑战,也是阅读前行的动力。

联想式批注。阅读时总会产生各式联想,比如联想到与文本相关的人事、文章、诗句,学会知识的触类旁通、归纳融合;比如在文本结尾处等产生与文本紧密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尝试对文本意蕴作深入理解。这就是联想式批注,基于文本,而又超越了文本。

补充式批注。文本常运用“留白”艺术,将一些内容留给读者。阅读中可以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将这些“留白”补充出来,这便是补充式批注。补充式批注既可以延续作者思路,也可以另辟蹊径,有利于在阅读中化被动为主动,形成独立思想,培养自主精神。

以上各类为初中阶段常见的批注类型,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相互渗透的。教师可就每一种类型展示一些示范批注,以供学生预学之用。

题型设计1:预习《昆明的雨》,并根据你对批注类型的理解,结合如下示例,为课文做不同的批注。

(二)角度引领

写法。不同体裁的作品,各有不同的写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手法、记叙文的描写手法等,以及综合性的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夹叙夹议、悬念巧合等,都是作家们广为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语言。作家们风格迥异,作品语言各有千秋。鲁迅的语言似利剑,似匕首,素来以泼辣犀利著称;冰心的语言有温度、有情怀,似照射在人心间的冬日暖阳;沈从文的语言质朴无华,纯净通透,像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每一词句的组合、标点的选用,都能见微知著。

内容。小说、散文之类,人物往往是其中的灵魂所在,能够聚焦众多鉴赏的目光。同时,别忘了关注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其中也大有可供玩味之处。

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位作家在写作的同时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他们会关注时代,关怀他人,关照自我内心,以真善美的追求为己任。优秀的作品,总是富有情怀、拥有格局、蕴涵思想的。

如果写法是作品的外貌,那么语言便是骨架,内容是血肉,思想是灵魂。批注式阅读在这些维度间自由穿梭,教师同样可以设置相应的批注示范,以启发思考。

题型设计2:《昆明的雨》是一篇美文,请你根据提示,选择一个鉴赏的角度,品一品文章之美(如下页表)。

课前预学阶段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仿写,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注重批注方法的精准传递与有效掌握。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漫漫,多类型、多角度的批注方法似点亮阅读前行之路的明灯,明灯点亮好读书。

二、课堂教学:理解与启发

批注式阅读讲求“意随文生”,那么批注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必然的。预学之外,要利用课堂主阵地,以多重阅读和互动交流促进理解的深化,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自己走一遍是一种发现,再走一遍是另一种发现,大家一起走三遍、四遍之后,就是阅读的收获了。这一阶段的题型设计重在“启发”。

(一)批注个性化

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有这样一种理念“文章,我之文章;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因此,批注式阅读应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1.尝试多重角度。学生往往习惯了在字里行间找寻作者情感的蛛丝马迹,小心翼翼地沿袭惯有的阅读思路去解读文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重角度、多重角色去看文本,甚至可以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新的理解。待再次进入文本时,往往能获得带有明显自我个性化痕迹的感悟了。

题型设计3:“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你有过那样的时光吗?使你“走不了”的仅仅是天气吗?回想一下属于你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再为这句话做一个批注。

2.鼓励学以自新。囿于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限制,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作适当的知识补充,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现有的阅读成果进行扩充和自新。如在课堂上提供如下背景资料: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7年青春时光。这期间,他师从沈从文等名家,个人写作才华得到展现,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因此,昆明成为汪曾祺的第二故乡,1946年离开之后,依旧为之魂牵梦萦。这时,可以期待学生们更富思想性的见解了。

题型设计4:“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看了总起句,以为下文会抒发乡愁,可是整一自然段还是在写景,写了《夜雨寄北》、陈圆圆、小酒店、朋友、木香花和几只鸡,还有一首诗歌。乡愁如何体现呢?请联系相关背景资料,写出你的感想。

(二)批注多元化

批注式阅读允许学生“误读”,误读是一种新的理解、新的体会。因此,批注式阅读鼓励师生智慧的碰撞。

1.肯定与补充。阅读批注是学生阅读成果的智慧结晶。师生充满肯定意味的评价,是对该学生莫大的鼓励,能使其在语文阅读中更添自信。而在表扬之余,若能延续原有批注的思路补充更深入、独到的见解,这就更能激起学生们思想上的火花了。

题型设计5:小美同学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一句,四个单字后的逗号铿锵有力,暗暗地强调菌子的特色。的确,汪老笔力遒劲,请你也来夸一夸这里的标点符号吧!

2.对立与质疑。面对同一作品,师生们各自的情感体验、理性思考都带着自我个性的烙印,阅读批注也会呈现迥然不同的风貌。自读课上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有趣的灵魂们必定会为我们演绎一堂精彩纷呈的自读课。而那些看似咄咄逼人的正反雄辩、鲜明对立的阅读批注,最后都会内化为学生们心中的兰心慧见。

题型设计6:小南同学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一句,道出作者心头的柔软源于缅桂花之美,美得纯粹,美得动人心弦。你觉得作者是实事求是,还是口是心非?请结合你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为这句话写一则批注。

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个性解读与多重思考,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注重阅读思维的深度挖掘与互助启发。若说批注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之路的“一盏明灯”,那么个性化、多元化的深度思维则是“万家灯火”,为阅读前行之路更添一份璀璨光景。

三、课后阅读:梳理与拓展

课堂只是“授之以渔”,只有在课后阅读中继续加强批注式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才会获得更高提升。学习语文必须从单篇增加到多篇,从文章扩大到著作,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读书联系到做人,把语文同各个学科知识打通,使之更经常、更有效地内化为语文素质,培养成语文能力。课后阅读需要教师做好内容梳理,提供新的思考,以将批注式阅读进行到底。这一阶段的题型设计偏重在“拓展”。

(一)内容梳理

1.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课本走出去,把全文(全书)找来畅读一番,或者领略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位作家的鲜明特色。例如,读完了《昆明的雨》,再来阅读《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这几篇散文,可以充分感受汪老“闲话人间”的语言风格,既富有烟火气的平淡闲适,又充满散文家的盎然诗情,更具有睿者儒士的人文情怀。

题型设计7: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请阅读《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这几篇散文,结合课文和题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语句,从文字与内容情感统一的角度写一则批注。

2.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文坛名家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写作特色,阅读课后拓展内容,如果遇到风格迥异的作品,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独树一帜之处。例如,当我们从汪曾祺“闲话人间”的盎然诗意中走出来,去感受茅盾《白杨礼赞》字里行间那一股战斗之气,或者欣赏一番朱自清《春》新巧的用词和秾丽的色彩,别样的风采让我们大饱眼福。

题型设计8:郁达夫评价茅盾的散文创作“观察周到,分析得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结合题意,从《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中各自摘录一句能印证“实用”和“平淡”特色的句子,并写出你的理由和见解。

3.不同作家相近风格的作品。学会比较相近风格的文章,需要更敏感的内心、更敏锐的鉴赏力,当然也更能提升阅读的素养。例如,说到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那朴实优美的文风和民俗文化的建构与汪曾祺的散文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有着多样化的色彩,若说《春》是色彩秾丽清新活泼的,那么《背影》更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求真”的创作基调,而这一点也与汪曾祺散文至纯至真的一面特别相似。

题型设计9:叶圣陶说《背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而汪曾祺《昆明的雨》也有着小叙事中的真境界。请结合题意,从《背影》和《昆明的雨》中各自选择一句话做一做批注,写一写对两位名家的作品中的“真”的理解。

(二)批注式评价

教师也可在批阅学生批注时作一些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以批注式评价的形式来激发思索。可以由浅入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阅读前行,思考一路相伴同行,阅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批注式评价示例如下:

课后阅读阶段注重内容梳理與阅读拓展,批注式阅读题型设计注重语文阅读的长久发展和阅读能力养成。当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真正的阅读”,它便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之路上的“星星之火”,为阅读前行带来无限希望。

在阅读中,我们欣赏生活多样的风采,感受生命拔节的快乐,汲取精神成长的营养。让学生亲近真实的阅读、学会真正的阅读,是每一堂语文阅读课的目标,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使命。本文在批注教学方面所做的探索只是万千尝试中的其中之一,笔者衷心地期盼,在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阅读”之路上,我们能有更多有效的教学之法,来大开光明之路,带领学生走向真正的阅读殿堂!

[参考文献]

[1]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2]刘勇.科学而理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4).

[3]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M]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7-89.

[4]陆建华.草木人生: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5]陈日亮.语文教学归欤录:上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批注式阅读拓展阅读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消融矛盾,让批注式阅读更有效
试论“批注式阅读”中找准批注切入点的方法与途径
批注式阅读的实践研究
批注式阅读,让“要我学”变“我要学”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