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教学范式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2022-12-15 21:37朱运荣刘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

朱运荣 刘春

[摘要]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本文基于审辩式教学范式,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从备课、授课和检测三个教学环节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审视、明辨、追问,使教、学、评相互协调,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审辩式教学;教学范式

审辩式教学倡导培养“追问质疑、证据为先、谦逊包容、力行担责”的审辩式思维,强调教师应从备课、施教、评价等环节入手,在教学关键点上发力,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一种新的学科育人范式,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单向讲授模式。本文以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展示在审辩式教学范式下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授课和课后检测各环节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审辩式教学在提供学生所需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追问、求证的过程,启迪理性判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塑造人格品质,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

一、备课环节:从教师的“教”储备学科素养

在审辩式教学的备课环节,教师需要从育人视角、知识选择、抉择导向三个要点来进行。本专题的主题是“走向整体的世界”。今天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逐步加快,全球从分散走向了整体,要培养学生树立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同时,也要通过回忆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以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这样能使历史与现实相交织,从育人视角上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的潮流与发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多方汲取如全球化、海洋意识、世界整体发展、新航路开辟引发的物种交流乃至病原体的跨区域传播、殖民地的出现等新知识要素,让自己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活力。根据新课标要求,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非偶然,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15世纪会出现新航路。对于新航路的过程,初中历史课本已经有详细的叙述,概述即可。对于新增加的其他航路的开辟,可以结合地图具体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的良好契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全球海路打通的历史影响,人类在此开始了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在抉择导向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重大挑战时的抉择过程及后果。通過体悟前人抉择的过程,了解抉择的困难,掌握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历史学习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对接,使历史课堂上习得的能力得以向社会实践迁移,从而增强学史明智的效果。教师在此备课过程中,避免了教条化的输出,将学生回溯到历史现场,师生共同感受前人的抉择过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与热情,还增加了教学活力。

二、教学环节:从学生的“学”落实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环节有四个要点。第一,知识铺路。知识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思维是在对知识内容的加工中不断得到提升的。针对新航路开辟,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在15世纪以前,欧洲与亚洲是否存在往来,主要以什么方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上新航路开辟前中国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美洲人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能有效地落实时空观念,特别是空间观念。

第二,追问激疑。中学历史教育是要通过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引出问题串:为什么15世纪的西欧人急于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有怎样的条件?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什么因素与条件促使你要去进行未知的冒险?开辟新航路后欧洲航海的目的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一系列追问,使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基于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历史现场,多方位思考,激发学生学史的代入感。课堂上教师导学、师生互学、学生自学、同学伴学、学思践学五学一体,在知识建构、能力提升、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同步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养成用核心素养的视角理解历史现象,既达成了知识的解疑释惑,也养成了科学的历史思维。

第三,搜证求解。为了解决全球航路开辟后欧洲航海目的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翻阅教材与地图册之外,还可补充相关史料,了解大航海时代中西方文明的分野。这样,通过初中所学和高中教材,学生得以找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即由于对东方商品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传统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问题。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也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下,通过一系列航海家充满艰辛的探险活动,欧洲人开展了最初对于外界的探索,建立贸易通道,获得商品并传教。但是,随着财富的无限刺激,本身实力的不断增加,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走上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接连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通过教材、地图册及相关史料进行积极地搜证,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落实史料实证素养,而基于证据论证也是学术研究的起点。

第四,缘据立论。在不断追问与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得到升华。引导学生通过追问获取基于证据的结论这一方式,是落实“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一课程理念。学生根据地图,辨析当时欧洲各国的殖民范围,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目的的变化,得出欧洲一些国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世界范围内角逐,欧洲主要国家进入对外殖民扩张阶段,也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全球航路的开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上升到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与此同时,与西方对外交流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相比,中国的保守孤立,使得中国面对世界潮流错失机遇,以至于后来逐渐落后于西方,通过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格局。

三、检测环节:从对学生学习的“评”提升学科素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衡量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評价是夯实学科素养的实践表现。检测评价环节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概念推敲。推敲概念是学生聚焦确定问题,如何正确、全面、深刻地阐释概念需要在唯物史观下进行历史解释。第二是搜证行为。证据是审辩式思维的基础,搜证行为就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史料的真伪判断,史料的价值分析,史料对问题的互证过程也是指向方法能力和态度的辩证统一。第三是论从史出。缘据立论是审辩式思维的核心。基于史料实证为依据的历史理解,结论的得出也是向历史解释的过渡。以2021年浙江高考卷题17为例,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本题审题的关键对“该航海家”的确认,同时要掌握该航海家的相关史实。延展知识层面则是要了解大航海时代主要的航海家及相关史实。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支持判断的证据。研读材料可知描述的对象是某位航海家,出发时间是1492年8月3日,该航海家所服务的国家是西班牙,目的地是印度。基于以上证据,再结合课本所学,可以判定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因为深信地圆学说,希望开辟一条到达印度的新航线的描述,但最终到达美洲。故选A项正确;迪亚士航线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除B项;哥伦布没有到达东方,到达了美洲,排除C项和D项;对比选项,该描述与A吻合,故选A。在实践中,这样的评价可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测试,也可以问题的形式嵌在课堂教学中。基于课标的要求,激发学生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审辩式教学通过备课、上课、评价有序展开,将教、学、评一体化,既解决了教学中教材内容多、知识密度大而带来的诸多困难,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激发学习内驱力,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宏.审辩式教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臧铁军.考试评价分析及诊断基础与实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
基于范式视角看数学实验教学中“做”的基本特征
“慕课”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变革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应用与思考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