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2022-12-16 06:45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作业管理双减作业

李 介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问题牵动着亿万学生的成长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亟待我们分析中小学作业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所在,寻求解决的对策,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作业的本质意涵及价值效用

“作业”在我国古代原指奴仆的劳役或赋役,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不断改进,逐渐用于手工、技术、身体及精神等方面的工作[1]。据陈桂生先生的研究,在国外,“作业”的德语为Arbeit,原指奴仆的劳作。18世纪,德国学者率先把“作业”从体力劳动推广应用于脑力劳动,形成“书本作业”之类的概念[2]。实际上,自学校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之后,学生的作业就出现了,学校与学生的作业是同时出现、同步变革的。古代学校未见“作业”之名,却有作业之实。比如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在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作业已经客观存在,不仅有课堂作业,而且有课外作业,课堂的“正业”与课外的“居学”有机结合。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更重视作业,他认为培养雄辩家必须要进行技能训练。他倡导练习法,通过模拟演说与练习写作提升雄辩家的素养。古代作业的本义是从事某项工作,从事某项任务或活动。近代以来,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夸美纽斯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逐步替代了古代的个别教学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人们更加重视作业的价值,由于人们立足于不同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作业观就不尽相同。纵观作业观的近代历史流变,作业大致遵循作业即知识操练——作业即心智训练——作业即自我探究的概念演化进路[3]。近代以来,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逐步发展,科学的作业观逐步形成。作业的本质应该是学生从事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

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形成具有积极效用。首先,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建构生活意义。“作业不是指为使儿童坐在桌子边不淘气、不懒散而给予他们的任何一种‘忙碌的工作’或练习。作业是指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4]作业不仅是达成认知目标的“技术筑居”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意义的发展和创生的“诗意栖居”过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而感受生活的真谛,建构生活意义。其次,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作业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精细化的过程,是对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高质量的作业活动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业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学生的作业活动过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现状对作业顺序、作业时间进行计划、监控与调节,同时,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诊断与评价,进行总结与反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学习效能感。作业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作业活动中,学生的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作业能够优化师生关系。作业是师生对话与交往的中介物,学生通过作业表达观点,展现思维过程,教师通过批阅作业了解学生,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师生以作业为交往载体,进行心灵对话与融通,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最后,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学记》中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集体意识,有助于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二、中小学作业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作业研究较为薄弱,科学的作业观尚未形成

我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是从改革旧教育、引进新教育两个方面着手的。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废科举、兴学校”,主要从日本引进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在基础教育方面引进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新学校兴起直到1949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影响较大,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五段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国际大环境的制约,我国从之前学习欧美、日本的教育转向学习苏联的教育,引进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作为我国师范院校的教科书,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凯洛夫的作业观也不例外,凯洛夫的作业观目前在我国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作业理论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脱胎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经凯洛夫加工改造而成,理论系统更加完整、实践体系更加程式化。凯洛夫认为:“家庭作业主要是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完成各种练习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某些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有所准备。家庭作业的特点是它比较课堂作业能更显然表现出学生的独立性来。”[5]凯洛夫的作业观以唯智主义为理念根基,以行为主义为理论逻辑,是以技术理性指导的“文本作业”。将作业化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链接,强调练习律,作业被异化为单纯的知识演练与技能熟化过程。

1978年,我国进入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教育理论界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教育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现代西方教育思潮引入我国,后现代主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了移植及“本土化”的改造,但是,我国对中小学作业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相对滞后,科学的作业观尚未形成。我国中小学作业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长是全球平均数的2倍,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长为3小时,相当于法国的3倍、日本的4倍、韩国的6倍[6]。PISA2018测试结果显示,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这项测试,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省市学生参测。尽管我国学生在阅读、数学与科学领域的素养表现均名列第一,但是我国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17位。另外,我国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幸福感偏低[7]。

(二)对作业研究重视不够,教师作业研究的专业能力缺失

在学校场域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在教育教学完整闭环中,作业是一个关键环节,作业研究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教师作业研究专业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首先,我国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陶行知针对当时学校存在的重教轻学问题,指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8]。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主张改 “教授法”为“教学法”。尽管,后来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学生的作业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老师没有把作业纳入备课环节,重教学轻作业,致使学生消耗大量时间、精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作业研究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几乎成为盲区。职前教师教育类的课程,不管是教育学课程,还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涉及作业研究的内容非常少,而且是泛泛而谈,这就直接导致未来的教师作业研究能力先天不足。再次,作业研究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重视不够。教师职后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不管是校本培训还是区域性培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是一项单独的、需要训练和提升的能力,可是,在职后教师专业能力需要提升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没有得到系统规划与相应的技能培训。最后,教师过分依赖出版商出版的作业资料。近年来,出版商出版的中小学作业资料种类繁多,客观上为教师布置作业提供了便利。但是市场上中小学作业资料良莠不齐,部分是机械、无效和重复的,甚至有些错误百出、粗制滥造。教师对学生作业缺失研究,只是一味地依赖“题海战术”,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作业,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作业管理失效与失序,多元协同的作业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系统论观点认为,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应该是彼此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只有以一种优化组合的合力形式出现,才能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9]。中小学作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司其职,才能形成高效运作的完整闭环。然而作业管理还处于管理失效与失序的状态。政府层面,我国中小学作业管理是政府、学校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政府通过颁布相关作业政策规范作业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监督指导不到位,往往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学校层面,由于对作业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了作业建设动力不足、停滞不前的现象。同时由于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作业的科学评价,尚未构建起各学科教师的作业协同机制和作业资源共享机制,作业管理陷入失效与失序状态。教师层面,作业设计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的问题,由于教师缺乏作业研究能力及对作业的重视,没有对作业进行多维度、全方位思考,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作业体系。家长层面,家长在学生作业方面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被动性,家长相对教师来说,十分被动。作业话语权与参与权被作业掌控者、作业规则制定者、作业秩序维护者的教师掌控,家长只是“教育的对象”“沟通的对象”和“发号施令的对象”[10]。家庭成了“附属学校”、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11]。二是主动性,家长相对学生来说,具有主动性,家长包办代替、主动出击。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不计成本,通过报辅导班,为学生的作业层层加码,家长成为学生作业的推波助澜者。学生层面,学生在作业方面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主动性缺失;由于重视共性忽视个性,学生对作业没有选择权利;由于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由于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学生深陷“题海战术”漩涡,遏制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层面,社会是学生作业负担加重的重要推手,校外培训机构是学生作业负担的主要校外来源。作业管理需要多元协同、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构建高效有序的作业管理机制。

三、中小学作业的改革策略

(一)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构建科学的作业观

首先,以人为本,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对学校作业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减负”越减越重,中小学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疑难杂症甚至“顽瘴痼疾”,中小学学生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沦为作业的“奴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育的“目中无人”。研究者竭尽全力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唯独忽视教育对象——学生。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忽视学生,不关注学生,不研究学生,再美好的教育愿望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不要把儿童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12]教育要回归本源,教育价值取向应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构建科学的作业观就应以“人”作为归宿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要让作业更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需要我们关注4个问题:一是作业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通过培养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基本路径来实现的。教育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作业也不例外,避免重视智育轻视其他各育、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现象,作业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14]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5]二是作业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兴趣爱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存在个别差异性。而中小学作业过分强调统一性、标准化,这样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潜能得不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淹没在标准化的教育之中。所以,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潜能的优势,提供差异性、多样性的作业,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实现自我,努力成才。三是作业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长期以来,作业是中小学学生不得不为之的,面对千篇一律的作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机械、消极、低效甚至无效的,这就导致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缺乏。教育教学最终是指向人的发展,那么,中小学作业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要让学生完成从“离场”到“在场”的回归。四是作业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双轮驱动,由于中小学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下降,身心遭到摧残,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6]因此,中小学作业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作业作为培养人的重要载体也应当“出于人性、顺应人性、适合人性与发展人性”[17]。实现作业从“育知”向“育人”的转变。

其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作业观。作业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家庭与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是,作业也是由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只有厘清这些基本要素,才能构建科学的作业观。这些基本要素是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构建科学的作业观,理应关注以下4个问题:一是确立全面育人的作业目标。作业目标是作业活动的出发点,决定着作业的内容、形式及评价。中小学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作业目标有其特殊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变迁来看,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3个阶段,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18]。教学目标在不断地趋近教育的本质,即实现人的发展。确立全面育人的作业目标,使目标发挥导向作用,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提升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作业内容是作业的核心,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发生实质性进展。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学目标,精选精编作业内容,既有基础性与共同性作业,也有前瞻性与个性化的作业;既有理论性与综合性作业,也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作业。作业内容要更大程度地适合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作业内容具有层次性、选择性。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的血液,消解学生对作业统一要求的沮丧感、对自我需求得不到关注的孤独感,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三是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要改变过去只注重文本性作业的单一局面,也要关注活动性作业,比如观察与参观、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家务劳动等。四是构建多维度的作业评价体系。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评价观,以科学有效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基于此,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评价模式,即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尽管学生家长及社会也评价学校,但是这种评价是通过形成公众舆论间接评价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应该将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士也纳入评价主体,尤其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评价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包括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方式人本化,教师要对于学生的闪光点予以关注,积极引导,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评价标准要开放包容,教师要接纳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作业研究的专业能力

中小学作业问题的专业性极强,不仅涉及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中小学要实现“减负增效”,必须提升教师作业研究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这项专业能力,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大部分师范院校对这3门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但是,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涉及中小学作业的内容不多,实践训练中也不关注,这就造成了教师作业研究能力的先天不足。所以,要从源头入手,重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增加中小学作业研究内容,这些内容要涉及作业的3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得怎样”,厘清这3个基本问题,就能够初步形成科学的作业观,避免“教师不愿批阅作业,家长不愿批阅作业,学生不愿做作业”的尴尬局面。二是以专题培训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开展作业问题专题培训,培训既可以包括作业的概念、内涵、性质、作用及意义等理论性问题,也可以包括作业设计、实施、评价等实践性问题。通过专题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作业的本质与内涵、作用与意义;通过专题培训,使教师学会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的高质量作业。三是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教师发展是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才能胜任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第斯多惠指出:“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9]只有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作业,才能提升作业研究能力。

(三)明确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构建多元协同的作业管理机制

作业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神经末梢”,是教育功能达成的“最后一公里”,为了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实现作业育人的功能,必须明确不同主体在作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坚持政府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参与与社会支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多元主体共治效能发挥的最大化。就政府而言,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作为教育的举办者,国家或政府在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品质与合法性依据[20]。政府应在作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规范者和减负行动的引领者角色。做好顶层设计,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建构作业管理的法制保障机制,制定完善规范、系统高效的作业管理制度,建构作业治理的运行监督机制,进而保障作业管理的可持续性。就学校而言,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发挥专业优势,构建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作业体系要确保纵向衔接的科学性;同一学段不同学科的作业体系要确保横向衔接的关联性;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体系要确保要素循环的互动性[21]。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各主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使得各主体之间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尤其要做好家校合作,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及作业观,缓解教育焦虑情绪全面发展,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就家长而言,家长要发挥监督和陪伴作用。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同时,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就社会而言,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积极营造一种全社会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引导社会对学生作业形成正确认知,缓解公众教育焦虑,提升社会责任感。校外培训机构要规范运行,回归公益心态,向素质教育转型。就学生而言,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作业的最直接承担者,要引导学生参与作业改革,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在作业管理中要有话语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作业改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作业管理双减作业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究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众里寻她千百度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