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的有效路径

2022-12-16 16:33高国丽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9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

□高国丽 帅 磊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工作放在“六稳”“六保”之首的重要战略地位。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受经济调整及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文章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就业影响因素,坚持问题导向,从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不断开创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一)就业总量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需要安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据统计,2022 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 万,同比增加167 万人,高校就业总量压力增加。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普及逐渐替代低效率劳动力岗位,就业机会相应减少。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叠加影响下,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承载着巨大压力。一方面,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受阻,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招聘需求缩减,失业人口增加,随着失业人口不断涌入就业市场,给毫无工作经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造成巨大竞争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就业领域矛盾突出

随着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因素叠加,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从单一技能逐步向综合技能转变,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减少,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现象严重。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训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的现象在进一步加剧。不同行业、地区和专业间用人需求差异较大,人才性聚集和人才性紧缺现象严重,“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三)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动力不足。毕业生缺乏就业积极性,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就业的学生中常出现签约后毁约、就业不长久、频繁更换工作等现象,再失业风险增大。三是优质就业率不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就业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择业的随意化、冲动就业等问题。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高校毕业生不仅只追求能否就业,而是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环境。因此,我们既要解决高校毕业生“能否就业”问题,也要解决他们“能否就好业”的问题,只有提高就业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稳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毕业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内在因素。一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与传统的“求稳”思想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就业环境、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二是毕业生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对所学专业、毕业去向、市场用人需求不了解,对从事的行业、岗位缺乏认知,对求职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很多学生毕业时仍处于就业迷茫状态。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校期间缺少实践实习经历、知识储备不足,加上部分高校毕业生对线上求职不适应、对当前就业局势不明晰等原因,很多学生就业观念变得消极,产生就业心理障碍,出现就业焦虑等情绪,影响就业成功率。此外,一些高校毕业生追求工作一步到位,不能准确定位自我,期望过高也是导致就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主阵地。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不强。研究显示,学校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和学校网站发布的就业信息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大都是粗放、宽泛型的指导,存在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就业指导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因素整体上放缓了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去,不少高校毕业生迫于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就工作,随着人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毕业生在求职中更加看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实现。家庭的经济后盾让他们有更长的求职期,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反复尝试考研和公考等,慢就业和不就业现象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因素使毕业生对岗位选择和就业方向更加多元化。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迫使不少企业不断缩减招聘需求,此外,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灵活就业岗位兴起,快递、外卖等服务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多,传统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就业岗位结构逐渐发生改变。

(四)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宽口径知识储备、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强的多元化人才往往更受企业欢迎。企业招聘过程中隐晦的学历、层次、经验、性别、户籍等招聘歧视仍然存在,增加了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难度。追求铁饭碗、体面职业、工作稳定性与社会地位的传统社会观念使得高校毕业生报考国家或地方公职岗位的意愿仍然非常强烈。原生家庭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深远。此外,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和职业的选择。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的有效途径

(一)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工作

就业是社会的稳定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根本保障。

1.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总容量。扩宽其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一方面,要继续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利好政策,如增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岗位;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扩招科研助理岗位等,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容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拓展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就业空间,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开拓更广阔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2.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消除就业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保障不同学历、层次、性别、户籍等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基层就业岗位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毕业生落户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完善对新型职业岗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打消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顾虑。

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等多层次支持,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高校要强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机制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向,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以国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窘局,培养出适宜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型复合人才。

2.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配足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重视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实效。二是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与市场的结合,将就业关口前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就业讲座和就业技能培训,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加强政校行企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利好政策、企业合作实习平台、专业教师及毕业校友资源等作用,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开展精准就业工作。就业是个性化的事情,要结合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引导。一是通过开展就业摸排和调研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需求、就业意向及就业难题,清楚企业招聘计划、用人标准和人才需求等,建立企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二是根据高校毕业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推荐和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效率。三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考研和公考失利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情况,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实施一生一策制度,做好就业跟踪和长期就业服务。

4.完善“云就业”平台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线上就业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开展“云就业”,既是应急之举,也是改革之需。“云就业”模式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也能很好地破除传统招聘方式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问题。一是畅通“云招聘”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求职、招聘对接通道,及时有效地发布招聘、政策信息,实现毕业生便捷、精准、有效就业。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可通过开展直播带岗、企业云宣讲等活动吸引毕业生积极参与线上各类招聘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掌握“云就业”模式。三是完善线上就业平台服务和功能。加强就业“云”招聘平台、就业“云”指导服务平台、手续办理“云”管理平台、就业反馈“云”数据平台等的建设,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架设“云梯”。

(三)高校毕业生需增强就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一是要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当前就业现状,保持积极就业心态,换被动待业为主动就业,及时关注政府、学校、企业的招聘信息,了解就业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就业机会。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把家国情怀融于自身不懈奋斗之中,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积极主动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要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坚持学以致用和终身学习理念,树立远大志向,目光长远,规划和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避免冲动就业或不合理性就业。四是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企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技巧和本领,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和社会稳定之基,我国历来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各级党委、政府、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式依然复杂艰巨。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梳理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找准就业领域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从政府、高校及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提出扩大就业容量、强化就业服务机制、提高就业能力等一系列解决对策,对推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