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2022-12-16 17:23
科教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课建构

刘 根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也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后教育心理学的又一新兴学习理论,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对于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导,其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深远,他强调学习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个体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自发地将外部知识信息同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从而顺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与图式”“平衡与不平衡”“认知发展阶段”等概念也进一步拓展了建构主义的内涵,是“自我建构理论”的主要开创者。其次,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更深一层推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学生心理发展在“实际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明确了学习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社会建构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认识发展顺序的三阶段”及卡茨和科恩伯格的重点考察认知结构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也极大地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丰富,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1]。就知识观而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对正确完美的知识答案是不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只是对现实正确解释的无限接近,类似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知识不是老师单方面对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发主动的自我建构。就学习观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讲你写”行为主义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身处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加工,新旧知识双向互动重新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一定情境应用中发生的。就师生观而言,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是颠覆性的改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资料信息的收集人,知识的核心建构者。教师则由台前的主角退为幕后的导演,是学生学习活动、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主要功能在于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互动交流、团结协作、评价反馈等,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无启迪。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2.1 建构主义学生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契合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知识学习建构的主体,是信息加工处理的中枢,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始终担任主演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储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活动,发挥引领、协调、反馈等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征的主体性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2]。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有意识的人,他们的思想是一个自觉活动着的系统,能够进行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完善,并在反映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创造性的挖掘和培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使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以生为本”恰有众多契合之处。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延续性的特点

许多思政课教师苦于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抬头率低,其原因之一在于大多知识点中学思想政治课已授,似有炒回锅肉的味道。实则不然,这看似思政课老师面临的挑战,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优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在新的知识建构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新思想的诞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自我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性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提炼而成。学生在中学时代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历史、国家法律及社会道德等知识大多以应考为目的,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其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学以致用,其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素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续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习的自我情境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主流媒体的思想政治思想,时有共鸣,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续教育实效。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3.1 注重情境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情境是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在心理学中,情境被认为是“事物发生并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情境体验,学生并非空着脑子走进教室,而是根据自我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图式,对于新信息进行多维度的选择、整理和解释,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内化为主观理解,从而进行信息的重构,形成新的观念。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个体根据旧有知识经验在新的情境中重新探索,与真理性知识的无限接近,而非来自老师的直接传递。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实施情境式教学,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一只被灌输的容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的思想个体。只有充分走近学生,充分了解其所思所想和已有知识构成,才能使教育情境的创设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其次,增强受教育者的交互式体验,使受教育者充分融入客观实践和生活情境之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通过时政及社会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进一步转变为学习动机。一方面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唤起教育对象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情境的体验,从活动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新认识,实现思想的扭转乃至升华。例如,历史人物事件资料的查询和情景剧演绎、模拟联合国、家乡的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社会焦点问题辩论赛等活动形式,都能对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从而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旧认识的升华。

3.2 支架式教学,做学生思想新生的助产人

支架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指房屋搭建过程中首先辅助使用的脚手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将其隐喻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工程,自我建设的核心,教师的“教”只是帮助其自我探索建构知识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所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5]。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学习进一步加强理解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键功能在于引导,要因其势,不逆其心;要导其向,不纵其谬,与人为善,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还课堂于学生。首先,教师应抛锚式给出问题或核心知识点概念,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进一步分解教学任务,形成渐进式框架。其次,通过说服引导、激励引导、疏泄引导、实践引导等方式,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思政课教师应协助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6]。只有当受教育者主动去学习、发现和创造,其对知识的理解才愈发深刻,更能产生对该知识点的认同感和实现师生间的心理共振。最后,当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时,减少指导和帮助,撤去“脚手架”,使其独立发展和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参与人,教师并非旁观者,而是主导者。大学思政课是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均已具有一定认识基础,通过支架式教学,既能弱化知识重复带来的乏味感,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减少抵触心理,助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3.3 提倡协作学习,化思政大课堂为小团队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化的师生授受式教学,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提升既与自我已有的认知相关,同时与周围事物的交互影响、碰撞协商不可分割,坐在同一教室的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均有明显差异,对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理解和看法。提倡协作学习,促成学生间自发磋商合作,形成同辈间思想的碰撞、辩论,既能使学生的思想外化显现,同时在学生的自我反驳与怀疑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确认主题、明晰阶段目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调查或搜集整理资料,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既在组员间建立起积极互助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使抽象的思想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协作学习贵在责任明晰、全员参与,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既可轮流担任,也可角色互换。此外,完善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首先提倡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归纳成果与不足;其次,团队评价,形成共识汇报;最后,教师针对结果及过程表现作整体评价,实现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总—分—总”态势。提倡协作学习,一方面增进学生活动体验,锻炼其综合能力,促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化思政大课堂为小团队,分解个别长线教学主题,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与课下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模式。随着其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证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其定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课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