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22-12-16 17:23周莲英唐铭鸿
科教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培育思政

周莲英,唐铭鸿

(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滋养。文化对传递社会文明、凝聚社会力量有着独特的作用。文化自信更是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青年大学生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下乃至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意义

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能为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和伟大复兴铸魂强魄,在社会层面有利于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为营造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氛围凝心聚力,在个人层面则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1.1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能”

文化自信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和基石。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与践行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可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以强大的智慧和勇气助推中华文化实现新辉煌。

1.2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心”

当前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趋势,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想的碰撞使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这对于我国社会的正常稳定运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合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主旋律。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立德树人”“凝心聚力”的伟大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3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壮骨”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对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他们不仅应该拥有优秀的专业素质,还应该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崇高的道德素养。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悠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厚源泉。通过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从中华文化中汲取道德养分,充实精神面貌,找到精神归属,能够助力大学生以开拓创新的姿态承担文化使命,投身文化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力。

2 情境认知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

2.1 以文育人,坚定大学生文化意志品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是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存在很大的可塑性,仍然需要教育和培养。以文育人就是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一个人内在相对稳定的品格[2]。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镌刻于文化典籍作品当中,这些文化典籍与各种文献为我们呈现出了各领风骚的文化发展史,这些内容在给予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为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百折不挠”“勤劳勇敢”“持之以恒”等良好意志品质教育融入大学生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既符合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健全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化民族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2.2 以智启人,满足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需求

智慧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教育需要智慧。西方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高校教师应秉持智慧育人理念,用智慧启迪学生。饱经忧患却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珍贵的哲学智慧资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独”的修身之道,“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义利之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仁政德治”的理政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福祸相依”“物极必反”的辩证智慧等等,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涵养大学生为人处事方式方法的重要源泉,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我国农民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突出代表,时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还能够对当前农业发展与人类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需要深入挖掘并借助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智慧武装大学生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满足其文化认知的需求。

2.3 以情感人,促进大学生文化情感认同

情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它能对人的行为态度、认知、价值观等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情感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孔子提出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表达了保持自己情感独立性的思想;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彰显了健全的情感需要通过“寡欲”这一手段来达成的观念;荀子提出“理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说明温柔敦厚的高尚感情需要不断地精心养护;六组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一种心灵无所挂碍的自在情感世界。从情感入手,通过系统阐发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要义,让大学生高度关注并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依附和情感归属,从而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铺垫好坚定的情感基础。通过人文情感渗透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文化情感共鸣,能有效地促进文化自信意识从情感层面的建立,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国家、社会、个体的精神塑造与价值引领功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强调人际和谐之道,注意尊重他人情感,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跨越情感的狭隘局限,走向情感的大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4]。

2.4 以行带人,激发大学生文化行为创新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创新则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言,当代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行带人就是以蕴含丰富价值内涵和行为准则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观念、改变大学生的行为,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中华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有崇高的信念,才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激发大学生在文化创新实践中用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作为,以肩负的文化使命为己任,以时代发展需要为导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需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5]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3 情境认知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它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高度契合,二者皆指向促进大学生信念导向、情感归属、理性认同和行为自觉。在情境认知视域下通过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无疑是提升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一条重要途径[4]。

3.1 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载体选择。如何用好网络、用活网络,思政课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通过借助合理载体,设置和培育交互式教学的情境,构建双向互动网络传统文化传播空间的立体格局,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平台,发挥出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的最大益处,也可以通过推出微信公众号,积极占领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新媒介、新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其中,向学生输送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坚实基础。

3.2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课程[6]。为了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拥护中华文化,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中国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文化自信的内容并将此内容巧妙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6],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文化热点问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3.3 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因素。增强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不能仅仅依靠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思政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需求,注重文化情景体验创设,通过积极情绪体验和多样的手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上好思政课,打造立体饱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借助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或者带领学生游览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化和外显,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7]。

进入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夯实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使大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培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