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良种油茶推广技术研究

2022-12-16 09:32李海林阳桂平杨丽琼侯小青蒋紫艳
新农民 2022年31期
关键词:保存率油茶开花

李海林,阳桂平,向 菲,杨丽琼,侯小青,蒋紫艳

(1.资源县林业局,广西 资源 541400;2.资源县资源林场,广西 资源 541400)

油茶(Camellia spp.)泛指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一类树种[1],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在当前“双碳”目标的情形下,发展油茶种植对于增加林地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低碳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油脂油料的需求不断增加:21世纪以来,中国油脂油料进口量迅速增长,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21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2],油茶生产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油安全[3]。2018年广西全面启动实施油茶“双千计划”,5年来广西将“双千计划”落实到位,广西油茶种植面积达54.9万hm2,居全国第三位,年产量约20万t,综合产值高达317亿元[4]。因此,国家层面提出了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这不但可以维护粮油生产安全,还可有效带动地方产业培育。广西桂林市是我国首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地区,种植面积大,生产质量好,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5]。资源县作为广西最北的县区,历史上有油茶种植历史,据林业统计,在70年代开始自播苗种植油茶,面积约为370hm2左右,但因疏于管理,树龄大,产量低,油茶病虫害严重,大多砍伐后种植杉木或其他经济林。随着林下经济及国家对特色产业的支持,资源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中带动合作社或林农大力发展良种油茶种植,据不完全统计,资源县油茶种植面积约260.0hm2,年产茶籽3.0万㎏,茶油约0.6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对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试验林及示范基地为基础,引种油茶良种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岑软3号为基础,对油茶生长的主要指标进行观测研究,总结了良种油茶的种植技术,筛选出适合资源县种植的良种油茶,为该区域今后发展油茶产业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良种油茶品种选择

引进了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岑软3号等3个油茶优良苗进行试验,试验时间为2020~2022年。上述良种油茶苗为广西桂林市宜林农林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概况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的北大门,属桂林市管辖,界于东经110°13′~110°54′、北纬25°48′~26°16′之间。境内有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年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温度38.8℃,极端最低温度-8.4℃;年均降雨量1736mm;光热适宜,年均日照时数为1275h。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霜、雪、冰期最早、最长的县份之一。资源县是全区林业重点县,林地面积155939.87hm2,是我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毛竹的中心产区之一。境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据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统计,境内有原生植物164科,1120余种,其中资源冷杉、华南铁杉、长苞铁杉、南方红豆杉、华南五针松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91%。本次试验地点为资源县梅溪镇随滩村,平均海拔为505m,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新造良种油茶。

1.3 试验设计

选用对比排列的试验设计,每个处理小区种植100株,共重复3次,3个重复分别位于上坡、中坡、下坡位置,每个小区用塑料牌做好标记。良种油茶苗木为2年生的大杯苗,定植时间为2020年3月。

1.4 调查方法

1.4.1 保存率的调查

在定植后第3年进行保存率情况调查:即2022年10月12日进行调查。

保存率调查株数为每个小区实测50穴,以成活株的总数与总穴数的百分比计算为保存率。

1.4.2 开花率的调查

在调查保存率时发现大部分都有花蕾,因此同时进行了开花情况的调查,每个小区观察成活的植株50株,将开花的植株和与调查的植株和相除即得开花百分率。

1.4.3 油茶生长量调查

2022年10月12日,在各小区分别实测20株,3个小区每个品种共调查60株。主要测量植株高及东西与南北两个方面树冠大小,用游标卡尺测定地径大小。其中,树高为种植梯地到植株最高处的数值,树冠为东西与南北方向测定数的平均值。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各小区测定均设3次重复,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6]。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保存率及开花率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分析,3个油茶良种的保存率有显著差异(用百分数进行方差分析与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同,为直观采用百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的进行表述),但开花百分比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如图4C所示,在处理过程中,增温处理下美国薄荷叶片超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较对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处理7 d时,增温处理下美国薄荷叶片的超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较对照下降了2.1%。而在处理 14 d时则较对照显著上升了 15.5%(P=0.038<0.05)。且第14天测定的薄荷叶片的O2-·产生速率均显著高于第7天,这说明后期的增温处理引起的活性氧毒害作用加强。

表1 良种油茶保存率及开花率方差分析表

为研究不同油茶良种间的开花比例情况,进行了多重比较;从表2可知,湘林XLC15号的保存率最高,与其他油茶品种有显著差异;保存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岑软3号;

表2 油茶保存率及开花率

开花率以岑软3号最高,3个油茶良种无显著差异,开花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岑软3号>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

2.2 不同油茶品种生长量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3个油茶良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有显著差异。

表3 良种油茶生长量方差分析表

经多重比较(表4)可知,3个油茶良种平均高最大为湘林XLC15号。高生长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岑软3号。湘林XLC15号与长林40号在高生长上无显著差异,但与岑软3号油茶生长有显著差异;

表4 良种油茶生长量的多重比较表

油茶良种平均地径最大为湘林XLC15号,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湘林XLC15号>长林40号>岑软3号。湘林XLC15号与长林40号及岑软3号在地径生长上有显著差异;长林40号与岑软3号油茶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

油茶良种平均冠幅生长最大为湘林XLC15号,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湘林XLC15号>岑软3号>长林40号。湘林XLC15号与长林40号及岑软3号在冠幅生长上有显著差异;但长林40号与岑软3号油茶冠幅生长无显著差异。

3 种植关键技术

3.1 做好园区排灌系统规划

3.2 做好定植管理

种植时挖40cm×40cm×30cm的明坎,每株施10㎏有机肥,充分拌匀后回土,将坎边缘上坡方向30cm内的表土培在坎的表面,待坎内土壤吸足雨水后种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3.3 加强土壤管理

油茶幼苗期加强土壤管理,对于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尽快形成丰产树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在每年每株施N:P:K为15:15:15 的复合肥0.1㎏左右,生长差的每株可追施尿素0.1㎏左右。在每年冬季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扩坑,每株施有机肥10㎏左右。

在油茶植株间种植大豆、花生等作物,采收后剩余物铺在树盘上,在这些剩余物分解后结合冬季施肥培到土层中。林下间种经济作物,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种植者初期收益有重要作用。

3.4 油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油茶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煤污病、茶苞病等,主要害虫有油茶毒蛾,茶蚕等。在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主:如做好抚育,冬季及时清园,将病叶、病果等集中烧毁等营林措施;对密度大的及时疏伐或修枝,促进通风、透光,促进树体生长健壮,也可通过灯光诱杀进行物理防治。农业防治是生产上常用的防治方法,具有经济、实用等特点,可结合生产灵活应用。

对于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应当及时使用化学防治。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以生产绿色,质优的茶油产品。

4 小结

根据引种试验结果指标表明,3个良种油茶品种成活率都在85%以上,符合造林技术规程技术指标;树高生长、横向加粗生长、冠幅生长均正常,说明3个品种适合在资源县生长。

但由表4可以看出,湘林XLC15号在树高生长、地径、冠幅等方面的表现最佳,在面积较小的油茶园,不宜引种太多的品种,以免开花成熟期相差大,造成生长上的困难,可以优先推广种植湘林XLC15号。

在广西桂林市油茶良种试验一般集中在桂林市区较近的范围,如张敏等的研究认为,引进的 10 个油茶良种,在相同的地理条件和管理方法下,品种间的树高、地径、幅冠生长量以岑软 3 号、长林 4 号、长林40 号、长林 53 号树体生长量高,适应性强,表现优秀[7]。但该试验没有引进湘林系列的油茶良种,且其试验地点在桂林市,因此次试验研究,一是增加了参试的另外一个湘林系列的油茶良种,二是将广西的油茶良种试验地往北移了140km左右,进一步完善了广西良种油茶种植的区域研究。

猜你喜欢
保存率油茶开花
广东省油茶种植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
阜新矿区矸石山适生树种分析
塞罕坝人工林迹地更新方式及适宜树种分析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不同树种造林成效分析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