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2022-12-16 13:53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务教学内容考核

(哈尔滨学院 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86)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现代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人类进入智慧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打上“智慧”的烙印。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1]。

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等为基础定位,重点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递与积累,也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智慧思维,建立起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能力[2]。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塑造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智慧人才。在此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满足了应用型高校智慧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3]。

家庭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基础理论与实务方法在家庭领域的延伸及应用,并发展出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内容。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课程,“家庭社会工作”旨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解决家庭问题、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恢复家庭功能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现实家庭问题的不断凸显,社会对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课程教学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以高质量家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整体构想与智慧设计,探索“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打造混合式智慧教学环境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本质上包含了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只突出教师作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学生的“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导致“教”与“学”的区隔和对立。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于智慧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困境,兼具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与学的交互有机融合起来,建构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智慧教学的应用[4],而智慧教学的开展既需要“智能”的现代信息技术,更需要“智慧”的教师。因此,有学者指出智慧教学要唤醒教师主体,提升教学智慧[5]。而教师实现教学智慧的核心或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变革、转型与智慧升级。因此,智慧教育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应转变“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学为中心、能力培养与多元评价。在此基础上生成智慧教学目标,以此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在智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定科学合理、精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可以将教育目标设定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将其对应到“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如表1所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旨在突出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辨析、综合与评价,强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知识掌握、应用和综合能力;情感领域教育目标旨在突出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专业价值理念、内化形成价值观念、外化彰显价值体系,强调学生独特专业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技能领域教育目标旨在突出基础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深度融合与实务应用,强调学生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

表1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目标

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后,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线上智慧教学平台的选择与线下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环节与过程的设计等。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和学校智慧教室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基础环境,选取中国大学幕课平台江西财经大学蒋国河教授等主讲的“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作为线上教学资源,按照整体教学目标和章节教学目标将教学知识点、教学资源等发布到学习通教学平台,同时注重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将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细注解。同时,建设课程题库、案例资料库,导入学生名单并设置分组,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前期准备,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教学内容是课程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与内容的总和,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连接、共同作用并动态生成的基本素材与信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办学特色[6],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整合并优化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学为中心、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突出高阶性和创新性,注重全面提升知识和能力素质。

(一)与专业特色和行业标准相结合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既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基础,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实务与应用性质。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将专业知识划分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与社会工作特色能力等六个模块。从职业的角度,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要求具备政策法规与专业知识、掌握实务技能与方法、运用专业方法开展社会服务等。家庭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场域,“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旨在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念、知识、方法、技能等分析、解决、介入家庭问题或困境的能力,是社会工作在家庭领域的延伸与应用。因此,应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和职业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更新、调整和优化,在课程内容中引入更多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行业发展动态,提升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挑战度,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生“学”的角度而非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有逻辑、分类别、按模块开展教学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将“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按照专业特色和职业标准进行对照,优化并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概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工作过程与实务介入五个连贯而统一的模块,形成“理论+实践”的整体教学体系,既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提升其实务能力,变知为智。

(二)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定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以此为导向,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公众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等纳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中,打造高阶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强化人才培养的高阶性和创新性,提升挑战度。

作为一门实务课程,“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在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探索和发挥社会工作提供基层社区服务的新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其中,面向社区家庭提供专业化服务成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工作者提供家庭教育服务,这为“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提出了新的课题、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在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的综合运用和实务技巧的训练,并从现实性家庭问题(如家庭教育、家庭暴力、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特殊家庭等)入手,开展操作性、实务性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表2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三、丰富教学方法,尊重并唤醒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基本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教学强调教学创新,其中方法的创新是关键,借助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师“教”的水平与学生“学”的质量,以此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和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智慧教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与束缚,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坚持“全人培养”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元性,通过整合性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积极调动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智慧升级。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方法,通过案例的引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合作探究与课堂讨论、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的设计者与激励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但在为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首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智慧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搜索与整理,形成课程教学案例库,并适时更新和调整,满足教学所需。其次,教师应确保所选取案例与教学内容或具体知识点的契合性,做好课程教学设计,以自然适当的方式引入案例,发挥引入课程、承前启后、反思总结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最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邀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汇报,并做好评论与总结,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法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互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有限,往往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在课内外的“平面互动”;二是互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往往限于学生回答或完成教师的问题、作业或任务。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角色、范围和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立体、深入的特征,推动教学的高阶性、创造性和挑战度发展。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式教学”。具体而言,是指在混合式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设计教学任务,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平台,通过视频或非视频形式资料、案例、问题的讨论、演讲、实践、提问等,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来开展教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家庭社会工作”既有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内容,也有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的实践能力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到“课程意识”的调整与转变,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始终围绕“学为中心、能力为先”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学”的角度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问、深入交流、合作探究、求新存异,实现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广泛互动。其次,在线上线下各个环节发布教学资源与案例、布置线上线下任务和问题、提出要求或标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反思与回馈。总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互动者、回应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发问者、思考者、探索者。

四、建构智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者为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基于MOOC、SPOC、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家庭社会工作”课程采取“线上超星学习通智慧平台+线下智慧教室小班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开展混合式智慧教学。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结构

1.线上智慧平台

线上教学过程中,选取超星学习通作为线上智慧教学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在电脑端使用,也可以在手机端使用,真正实现智能移动终端与课堂教学的交互融合,以超时空的优越特性将教师、学生、网络资源等连接起来。同时,引入蒋国河教授主讲的“家庭社会工作”线上课程,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交叉、对应和整合,以此作为学生线上学习主要资源。线上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为课程教学带来两大变化:一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拓宽教学领域和范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多维化,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全部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并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科学、直观地监测学生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在选定好智慧教学平台后,教师将学生名单导入到平台,组建班级并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然后将线上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上传到教学平台,为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做好前期铺垫和准备工作。

2.线下智慧教室

线下教学过程中,选择学校建设的智慧教室,开展小班授课。智慧教室中既有智能电子设备,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也有可以灵活移动的桌椅。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环节设计调整桌椅布局。与此同时,小班授课能有效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精细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充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积极践行者和参与者。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级设定学生人数上限为30人,并将智慧教室桌椅调整为圆形,分为五组,每组六名学生。

(二)混合式智慧教学过程

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修正,笔者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建构一个基于超星学习通智慧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如表3所示,具体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学生线上学习环节。首先,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程教学资料,包括参考教材、阅读文献、授课课件、线上资源视频等;其次,发布课前任务和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资源学习和相关任务,并就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等进行反馈;最后,教师查看学生学习和反馈情况,开展线下教学设计。

表3 混合式智慧教学过程

课中,教师与学生在智慧教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测验,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5—10分钟对学生测验情况和线上学习状况进行点评。正式进入授课环节,教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技巧,通过案例等引入课程,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讲解,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线上答题或开展思考与讨论。最后进入学生的实践与实务环节,可以通过个案、小组等形式模拟家庭情境,就所学内容进行情景式教学。

课后,学生总结与反思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将拓展性教学资源、课后学习任务等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查漏补缺,并完成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学开展交流,教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和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教学质量。

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通过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彼此连贯、协调统一的教学过程,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了有效整合和调整,形成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也得到有效提升。

五、加强过程考核,实现能力为本的多元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考核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提升专业实务能力,还能实现学生价值、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和系统升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往往采取结果性或终结性考核与评价体系,即通过结果反馈过程,标准和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学习过程的动态关注,不利于教学的调整与优化。基于智慧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7],更加强调过程性的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也称为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或手段,动态性地在教学环节和过程中进行教学评价与考核,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展多维立体的分析与监测,方便教师适时调整、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活动中,应更加强化过程性考核,紧紧围绕为什么考核(考核价值)、如何考核(考核方式)和谁来考核(考核主体)三个问题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实现精准评价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激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考核价值的问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强调能力为本,但并不意味着忽略或降低对价值观念、基础理论、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反,能力的提升恰恰是建立在知识、价值与素养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考核价值问题上,一是要强调和突出价值观念的考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和伦理观念,认识并认同专业价值理念,以此为基础指导学习、实践和工作;二是要加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最重要是在上述两点基础上,对学生实务能力的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家庭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实务技能。

其次,考核方式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考核方式问题上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在实际的教学考核中,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利用线上平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线下考核更加侧重实务技能的考核,并将二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是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形式,如,在基础理论模块注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在实务模块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展现;在过程考核中各有侧重;在结果考核中更加注重综合提升与灵活运用。

最后,考核主体的问题。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坚持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加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测试、讨论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赋分,精准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自评主要是在线上自学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赋分,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互评则针对于线下教学过程中讨论或展示环节的表现进行相互赋分,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参与课堂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结语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为中心、能力为本、多元评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教师应积极调整“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向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实务教学内容考核
内部考核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ODI实务
FDI实务
家庭年终考核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